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就像顺小河漂流的软木塞。
从41岁起,雷诺阿经常生病。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他受关节炎病痛的折磨,几乎离不开轮椅。他得把画笔捆扎在变硬了的手上才能画画。令人惊异的是,他作品中没有留下一丝个人痛苦的痕迹。他的艺术总是肯定着生活的美。他本能地选择他所熟悉的那些快乐事物:街道生活、乡村景色的恬美、鲜花或水果、钢琴前的消遣性演奏家、花儿一般娇嫩的小孩。他对周围的生活有非凡的鉴别力。阴影和悲痛全部被他排除在外。雷诺阿就是这样一个不轻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始终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快乐和甜美的一面。
第10章 列宾
姓名:列宾
出生地:俄国楚古耶夫
生卒年:1844…1930年
历史评价
列宾是俄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徒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
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年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
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展览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
列宾的创作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同时他本人也与进步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绘制了许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描绘流放者突然回家场景时的《意外归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幅油画就像是一部小说向人们讲述一个革命者被流放后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家人是多么的悲伤,以及流放者不期而至后他和家人是多么的意外、兴奋。这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一幅作品。画家的绘画天赋在该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画面上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袭黑衣的老妇人刚从坐着的椅子中站起来,转向“归来者”,似乎要扑过去拥抱,又抬不动脚步;桌边坐着的两个孩子,稍大的男孩儿欣喜地抬起头注视着,嘴巴吃惊地半张着,好像要喊出声来;较小的孩子有些胆。
相关链接
列宾的琥珀色
有一天,画家列宾和他的朋友在雪后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见路边有一片污渍,显然是狗留下来的尿迹,就顺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盖了。
没想到列宾发现时却非常生气,他说:“几天来我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你却把它破坏了。”
怯地把目光从读着的书本移向“陌生人”……再看归来的“流放者”,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脚上是沉重的沾满泥土的靴子,他是经历了长途跋涉才得以与亲人相见,他的姿态有些犹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这久违的家中他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但他的神态却透出坚毅、勇敢。从流放者身上我们感觉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槛的一瞬间,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表情、行为”向人们展示“惊喜、意外”及其他种种复杂的情感。画家其他革命题材的作品还有《泥泞路上的押送》《宣传者的被捕》《拒绝忏悔》等。
——传世佳言——
灵感是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
色彩即思想。
画是彩色的诗,无声的歌。
在歌颂当时革命英雄的同时,列宾对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历史画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人留下了《伊凡雷帝杀子》《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索菲亚公主》等不朽的历史画作。其中《伊凡雷帝杀子》最具代表性。这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个历史悲剧。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从历史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虽然阻力重重,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利于中央集权的改革,备受后来彼得大帝的推崇。但伊凡雷帝生性残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听了别人的谗言,怀疑儿子篡位,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伊凡雷帝使用权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致使儿子最终丧命。画家选择这一悲剧情节精心描绘:深红色的地毯上,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垂死的儿子,伊凡雷帝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像是在后悔,又像是在祈求儿子不要死,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种不可逆转的弑子之痛。画家通过该作品,一方面,预示伊凡统治濒临灭亡,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人性和兽性交织在一起。列夫·托尔斯泰观看了这幅作品后感慨:“好,太好了,技艺那么巧妙,又不露痕迹。”
列宾自己也曾说:“通过历史画,为痛苦的悲剧寻找出路。”
列宾一生创作都非常勤奋,对每幅画都精益求精,他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着的故乡,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29日病逝于故乡。
第11章 高更
姓名:高更
出生地:法国
生卒年:1848…1903年
历史评价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更为什么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岛去呢?因为他要到自己认为具有古风的地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我们极端文明的环境和气氛,他在那里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7年),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相关链接
高更与凡,高高更与凡,高是好朋友,两人曾在阿尔同住过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冲突凡,高将自己耳朵割掉,后世有说法是高更将凡,高耳朵割掉的,不足为信。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而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
——传世佳言——
别过于摹仿自然,艺术是一种抽象。
第12章 凡高
姓名:凡,高
出生地:荷兰格罗渥忒
生卒年:1853…1890年
历史评价
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被20世纪的画坛奉为表现主义艺术的画圣。
凡·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的小村落格罗渥忒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6岁进古比尔美术公司当职员,常被派往下属各分公司布鲁塞尔、伦敦、巴黎等地工作。他常利用闲暇去各地博物馆参观,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他便开始业余学画,同时与房东女儿谈恋爱。结果,恋爱失败,精神上备受打击,连工作也被辞退。回家闲住不久,又回到伦敦,再入古比尔美术公司,两个月后,因未能取悦顾客,再度被解雇。
1876年,凡·高去伦敦远郊的拉姆斯盖特一所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凡·高以恻隐之心,少收了许多穷苦学生的学费,因此被学校辞退。而后他进伦敦美以美派教会的寄宿学校教书,与教士交往日深,遂产生一种信念:要抚慰世界上一切不幸的人。1877年,凡·高在荷兰多德雷赫特的一家书店当学徒,平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穿教友会服装,抄录基督教传说,决意想以牧师为业。可是牧师须有大学文凭,他去阿姆斯特丹找叔父,请求入大学。由于基础甚差,难入校门。他在那里自学了14个月,最后还是放弃考试,转入布鲁塞尔一福音学校学习。3个月后,校方同意他作自费传教士。他尽一切努力在博里纳日矿区传道。他虔诚皈依,慷慨解囊,试以基督为榜样,把一切都给了穷人,自己住木板棚,睡地板,穿破衣烂衫,吃粗粮,矿井失事,他亲自去护理伤员。斑疹伤寒猖獗时,他不顾传染之危去照顾病人,曾在最危险的矿井里呆了6个多小时。此种吃苦狂热,反引起教会猜忌,便以布道能力不佳为由,撤了他的职。
此后他在蒙斯、布鲁塞尔和父母居家之地来往漂泊,生活无着。至1880年,他幡然顿悟:应该做一名画家!
相关链接
《向日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