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第六、五六。
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①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顶礼膜拜,高度赞赏,一褒一贬形成很大反差,难道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吗?我们如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就会感到唐太宗以他帝王之尊将王献之书作说得一无是处是不公道的。唐太宗在《王羲之传论》中说钟繇擅美一时,而不能尽善;萧子云虽擅名江表,然而仅得成书。这些最富盛名的书法家〃皆誉过其实〃,〃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此人〃那就是王羲之,很显然,唐太宗在书法上只敬服羲之一人。对此,宋代书法家米芾对唐太宗的心理作过这样的分析:〃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世南)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②米芾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但是说服力尚不够。人们也许会问,在此以前工献之的书法影响很大,其地位不在王羲之之下,海内不复知有钟(繇)王(羲之),那末唐太宗为何不贬王羲之,褒扬王献之呢?晋末至宋齐对书法崇尚重妍而轻质的风格。虞龢说〃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而王献之的书作正好与此审美观点相吻合,故受到欢迎。唐代儒家学说再度受到尊崇,中和含蓄的书法美学思想占了上风,孔子追求的尽善尽美成为当时重要的艺术标准,所以唐太宗褒大王贬小王除了米芾分析的原因之外,还与当时的审美时尚、唐太宗个人喜爱有关。
唐太宗的《王羲之传论》发表一百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窦泉云:幼子子敬,创草破正,雍容文经,踊跃武定。态遗妍而多状,势由己而靡罄。天假神凭,造化莫竟。象贤虽乏乎百中,偏悟何惭乎一圣。①窦氏竟斗胆发表与唐太宗相左的意见!这里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唐玄宗笃志王献之《桓山颂》,故王献之的书法风行起来。在这种情形下,绝不会因此对窦臮兴师问罪。再说窦氏对王献之的评价相当谨慎,虽然对王献之冠以〃圣〃字但前面还有〃一〃字,不过是书圣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太宗在书坛的影响很深,余威还起一定的作用。王献之的书法,唐以前一直受到尊崇,他在世时和死后一段时期很多人学习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羊欣学王献之的字可以乱真,当时流传这样的话:〃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到了唐代,由于唐太宗竭力贬低王献之,情况急转直下,有人将有子敬署名的作品去掉其名字,更有甚者,索性将王献之名字改为羊欣等人,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结果,原来是由羊乱王,后来便由王乱羊了②。王献之书法受贬大约在公元627…649 年,恢复名誉大约是713 年…756 年,其间,他的作品损失是惨重的。
由于唐太宗的高度评价和推崇,确立了王羲之的一尊地位,但学术上的一家之言是很难维持多久的。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议》中对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作了评论:或问曰:此品之中,诸子岂能悉过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① 《晋书·王羲之传论》。
② '宋'米芾:《书史》。
① '唐'窦臮:《述书赋》。
② 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年第3 版。
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乾括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颂有论。
这一评论中的〃诸子〃主要是指王献之,是褒意。另一方面告诉人们王羲之并非完美无缺,各种书体独一无二,王氏父子在书法创作中各擅所能,各有各的价值与贡献。
如果说上述评论褒王献之,贬王羲之言辞过于偏激,那么下面一段话说得就比较平和全面。
他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直,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为最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张怀瓘还对王献之书法的艺术特色作了概括,他说: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尔。子敬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高深,起自此子。
三、代表作
书法是视觉艺术,百闻不如一见,研究某一书家,了解别人的评论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具体作品。现就王献之的代表作,作如下分析。洛神赋《洛神赋》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所作。书法史上的《洛神赋》是王献之用小楷抄写古文的书迹名品。真迹后来是书于麻笺上的,到了唐代已散帙不全,宋高宗得到九行,后归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十三行,刻于碧玉般的端石上,故有《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之称。玉版几次流入民间,1982 年为北京市文物商店所购,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羲之曾写《乐毅论》令王献之临习,王献之的楷书是在学习其父亲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笔风。张怀瓘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他还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固为百代之楷法。〃王羲之的楷书肃穆庄严,是从钟繇书法中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钟繇法犹存其中,显得惇厚、端正、质朴,而王献之楷书,以笔画特别是捺笔见长而增其美俏。结体疏朗,给人以轻松快意、骏利放逸、妩媚秀丽之感。
《洛神赋》历来评价很高。董逌《广川书跋》云:〃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法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赵孟钏担骸ㄏ字椤堵迳窀呈小范傥迨郑只褚荩煞啥!ㄇ宕榛医退担骸ā队癜媸小氛路ㄖ睿湫屑洧佟。疲д呕抄彛妒橐椤贰
② '唐'张怀瓘:《书估》。
空白处,俱觉有味。〃有人认为《洛神赋》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谓之千古不朽之作。
鸭头丸《鸭头丸》是中国书法吏上的名作,因帖首有〃鸭头丸〃三字而得名,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帖仅两行十五字,是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文云:〃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早在《宣和书谱》中已有著录,定为王献之作品,后来,宋高宗认为是王羲之书。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 年)敕赐此帖与柯九思。柯九思仔细研究,发现不是王羲之书,而是王献之书。明代陈继儒《妮古录》说:〃今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便。〃可见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一稀世珍宝。
《鸭头丸》通篇随意潇洒,行笔流畅,其字势字形富有变化,结体散朗多姿,俯仰顾盼。〃不〃、〃佳〃、〃与〃是正的,其他字均有俯,有仰,就是一个字〃故〃字,其〃古〃俯首,而反文却有后仰之势。此帖仅有两句,每句开始时蘸墨一次,由润到枯,形成润与枯、浓与淡的对比,有一种节奏感。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于,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这乃是书家的经验总结。〃当必〃二字连笔而书,因〃必〃笔画不多,与前后茂密的笔画形成对比,使整幅作品有疏有密。张怀瓘对王献之的草书作过这样的评价: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转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这篇著名作品虽然字数不多,却表现出王献之外拓的笔法和非凡的气势,显示了〃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的艺术风格。
中秋帖《中秋帖》传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前人对此帖多有疑议。张丑在《清河书画妨》中说此帖不是真迹而是唐人临本。吴升《大观录》则认为此帖〃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此曾见于米氏《书史》,自为元章(米芾)所临无疑。〃相传此帖原来称为《十二月帖》,全文共三十二字:〃十二月割至不?
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等大军。〃《中秋帖》是从《十二月帖》临出,其中略去了一些文字。据米芾的《书史》记载,他曾以宝玩书画从苏激那里换来《十二月帖》作为自己的收藏。米芾收藏古代书画十分丰富,他临摩本领极高,所临作品可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米芾将其真迹自己保存起来,以节临《十二月帖》而成的《中秋帖》示人。这样《中秋帖》作为王献之的真迹流传下来。这种分析意见是可信的。虽然《中秋帖》与《十二月帖》存有一定差异,其结字神态、用笔习惯,留有米芾的书法痕迹:少方笔过圆骨,但仍接近于王献之的书风。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
《十二月帖》并不是纯粹的草书而是行草相杂。行书易识,草书流便,两者结合在一起,面貌一新,从而一改古质的旧体而成为今妍的新体。
① '唐'张怀瓘:《书断》。
《中秋帖》字字相连,索回曲折,一笔直下,一气呵成,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褚遂良曾题曰:〃大令《十二月贴》〃;米芾称赞道:〃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①这种一笔书对抒发情感特别适合,故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赏识和推崇。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火箸画灰〃,今天不少论著都将它写成〃火筋画灰〃,其原因是古籍所载为〃火筯画灰〃,〃筋〃是〃箸〃的异体字,〃筯〃少一笔就使人莫明其妙了。
① '宋'米芾:《书史》。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一、二王书法比较
王献之与其父亲王羲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卷首就这样说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古往今来,许多评论家在评述王羲之时联系王献之,在评述王献之时联系王羲之,将他们父子的书法相互对比,不少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评鉴,往往扬此抑彼,见仁见智,褒贬下一。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而将王献之的书法说得简直是一败涂地,此事前面已论及,毋庸赘述。
有人认为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南朝齐王僧虔(王洽的重孙)曾说:献之远不及乃父,而媚趣过之。
有人认为就某一书体来说王献之超过了王羲之,发展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波簸岳。
虞龢在《论书表》中说: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有人认为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认为他们两人在书法史并驾齐驱。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