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实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下面就是讲证果了。今天我们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导不少,他这个金刚经分科是清清楚楚的,我们依著他的分科来讲,就不会那么的含糊,我要强调再说一次,到了这第十七分,就是讲起修了,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后的修行。你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才能把经文的脉络次第弄明白。

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为二科。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问过的,到第十七分又再问,叫重问。再问什么呢?还是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原问’就是释迦佛照著他,须菩提原来所问的问题,来发明答覆,这个降心与住心的这个道理。先讲第一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出来仰白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所问的一样,但是深浅不同。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个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心’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知正见的愿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这个发心者,虽然‘理’已经悟解了,但是他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要来求证,要求证就得学修行,现在就是发‘要修行,要证果。’的这个心。所以这个‘发’字,也比前者深。‘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却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实际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可是真心还是会走动的。何以故?因为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来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因为有妄想打闲岔。所以要来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是最细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后,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因为你的真心还有‘微细动念’的执著,这个心很细,一定要把他降伏住。要怎样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浅不同。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把他记清楚。这第十七分,所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样,但是义理却不一样,这里是要去除‘心内的执著相’,因为你‘生心动念’,就会产生有能有所,一个能执著,一个所执著。所执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开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著的,你把前面那个所执著「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里面还有个执著,这叫做‘能执著的内心’。这个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经先表明在那里,这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见’与‘我相’,这个‘见’与‘相’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执著’的‘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叫‘见’,‘见’是‘能执著’的内心。把前面所执著的相,空掉了,心内还有一个‘能执著’的‘我见’,这个也是妄想心,所以要来降伏这个心内的妄想心。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
丁一、降心离相(分二)
戊一、略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妄心?先答覆他降伏妄心的问题。要降伏妄心,你就必须要离相。发菩提心的这个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当生如是心’就是应当生起这么一个心,这又是什么心呢?就是依著你发菩提心的心愿而生起的心,发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那么你就应当去广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句,这下面就是告诉你要离相。‘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句在第三分已讲过,这地方就容易了解。‘灭度’就是涅槃,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涅槃上这叫做‘灭度’。‘灭度一切众生已’把一切众生都度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得灭度。‘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问题与答覆都跟前面一样,范围却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句‘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一句跟前面翻译不一样,就在这个‘实’字上,前面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是‘空’这个‘众生相’,因为‘众生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那有一个众生,为你所灭度;前面是注重在‘空’这个所度的‘众生相’。现在这个‘实’字放在下面,‘实’在没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空’这个‘内心之相’就是你不要执著这个众生‘为我所灭度’。实实在在没有一众生为我所灭度的,这就把‘内心’的‘执相’,也‘空’掉了。所以下面就解释,‘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既然是个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到了后半卷,已经是个开过悟的菩萨了,更不是凡夫了。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我等四相’呢?你要是执著我是‘能度者’,众生是‘我所度者’,这个‘能度’就变成‘我相’,‘所度者’就是个‘人相’。‘能’‘所’的差别对待,就是‘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这完全是凡夫境界。假使你还存有这个‘我等四相’在,那你就不配称为‘菩萨’,你还是叫做凡夫。‘我等四相’的执著有三层,一是‘我执’的‘我等四相’;二是‘法执’的‘我等四相’;三是‘空执’的‘我等四相’。你有‘我等四相’在,就比不上二乘人,因为二乘人,第一层,‘我执’的‘我等四相’已经空了。你要当菩萨,不但‘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这样你才能自利利他,超过凡夫位,超过二乘位,你才是个真实菩萨,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佛是修行过菩萨道的,这个历程,他是过来人,当然他了解菩萨道要怎样的来修才会成佛。下面再加以解释,‘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若执著「我是能发菩提心者’,就是‘我执’未空。你执著「有一个菩提法为我所发’,就是‘法执’未空。‘我执’不空‘法执’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佛是过来人,所以在这里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要我们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因为一切皆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当体即空。’所以一切法的当体皆‘空无自性’。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执著。所以实实在在就没有个法,叫你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法’叫我们去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有个众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离相’,对一切法都不能生起执著,才能舍离‘我执’、‘法执’,这样修才是菩萨修成佛之道。佛为了证明‘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在下面的一段经文,就引证他在然灯佛前,怎样才能授记的原因。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得记离相(分四)
庚一、问答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