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广瘟疫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二表证' 周身骨节酸痛
项、背、腰、膝、胫、足、肩臂诸痛,已列于前,则周身之酸痛备矣。兹复列周身骨节酸痛者,以痛在一处,邪有专注,痛在周身,邪有分布也。专注之邪,须通其凝泣;分布之邪,须解其缚束。故治周身酸痛,疏表其大法也。而酸与痛亦有别∶酸轻而浅;痛重而深。酸痛与拘挛又有别∶酸痛举动如常,拘挛屈伸不利;酸痛病在营卫,拘挛病在筋脉。合酸痛拘挛,又有上下、浅深、前后之不同∶在身半以上为末疾,浅而易解;在身半以下为本病,深而难去。合上、下之酸痛、拘挛,在未经汗、下与已经汗、下者又有别∶未经汗、下属邪盛,宜宣伐;已经汗、下属正虚,宜调补。明乎此,则酸痛在周身,在一处,按证施治,无不当矣。解表诸方∶人参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六神通解散、大羌活汤。
'卷之二表证' 身重
时疫初起,发热身重者,湿胜于热也,苍术为主。二、三日至四、五日传变之后,汗出更热而身重者,热壅其经脉也,白虎汤为主。传里,表无热而舌燥、便秘、腹痛拒按而身重者,内结而气不达于表也,三承气为主。
屡经汗、下,表热已退,身重不可移动,脉虚散而无根,舌上无苔,二便自通者,阴阳两亡,经脉枯竭也。审其阴阳偏胜而治之。偏于亡阴多燥证,六味合四物为主;偏于亡阳多脾胃证,六君合生脉为主;阴阳俱竭,生脉合六味为主。
'卷之二表证' 自汗
疫邪自内蒸出于表,初起作寒热时,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虚论。兼头痛、身痛仍以解表为主,羌、独、柴、葛之类。兼烦渴,直清阳明之热为主,白虎之类。有热、有结,破结为主,陷胸、三承气之类。若屡经汗、下,邪已全退,脉虚而舌无苔,二便清利如常,内外无热证,方可从虚敛汗。盖以时疫得汗,为邪有出路,而宜敛汗者,恒少也。
'卷之二表证' 盗汗
时疫初起盗汗者,邪在半表半里也。胸胁痞闷,达原饮;无痞闷,小柴胡汤。汗、下后,大热已退,有盗汗者,余邪不尽也,小承气、小陷胸、吴氏承气养荣汤诸方,清其伏匿余邪,盗汗自止。
'卷之二表证' 战汗
时疫不论初起、传变、末后,俱以战汗为佳兆。以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然有透与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后身凉,口不渴,舌苔净,二便清,胸、腹、胁无阻滞、结痛,始为全解之战汗。否则余邪未净而复热,则有再作战汗而解者;有战汗须三、四次而后解者,有战汗一次不能再战,待屡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战汗,即加沉困而死者,总视其本气之强弱何如耳。
凡战汗之时,不可服药。补则战止而汗不透,留邪为患;汗、下则太过,而成虚脱。应听战汗透彻,再观脉证施治。当战时,或多与热汤饮之,助其作汗。战汗之时,脉多停止,勿讶,待战汗之后,脉自见也。大抵战汗之脉以浮为佳,邪出于表也,虚、散、微、濡应有变,煎独参汤以待之,防其脱也。贫者米饮聊代之,然必察其战后,系邪净而气欲脱,方可用。
凡战汗后,神静者吉,昏躁者危;气细者吉,气粗而短者危;舌萎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转运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体不仁,水浆不下者死。
战汗虽为佳兆,亦有吉凶。得战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复而致,然不可强也。尝见服大发汗药毫不得汗,而饮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药得战汗者;凉血活血得战汗者;生津益气得战汗者,种种不一。当知战汗乃阴阳交和,表里通达,自然而然,非可强致也。
'卷之二表证' 狂汗
时疫临解,有忽手舞足蹈,跳床投榻而后作汗者,最为骇人。然须验其是否作汗,作汗之脉浮而缓,浮为邪还于表,缓则胃气自和,待汗透自愈。脉若浮洪、浮数、浮滑、浮散、虽有汗,亦为发狂,非作汗也。
'卷之二表证' 头肿
时疫头肿乃风热壅于上部,太阳之经脉郁滞巅顶,俗名大头伤寒。当视表里轻重加轻清疏风之品,以散其肿,荆、防、薄荷、蝉蜕、川芎、蔓荆、菊花之类。如发热,舌苔白,表重于里也,合表药用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是也。如烦渴,舌苔黄者,里重于表也,合里药用三消饮、凉膈散、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是也。古有用三棱针刺出恶血法亦可用。至发痈脓者,不在此例。
'卷之二表证' 面肿
时疫面肿,风热溢于上部,阳明之经脉被郁也,赤肿者方是,治以白芷、防风、葛根、石膏散其风热,视表里之轻重,合头肿条内诸方加减用之。若黄肿,乃水气也,当从水肿治之。
'卷之二表证' 颈项肿
时疫颈项肿,乃阳明风热,俗名捻头瘟,又名蛤蟆瘟,当按头肿条内表里诸方加葛根、桔梗、牛蒡、防风、玄参。痈脓发颐,不在此例。
'卷之二表证' 耳旁肿
时疫耳旁肿,乃少阳风热,俗名黄耳伤寒,小柴胡汤加荆、防、芎、芍、元参,亦当与头肿参看。
'卷之二表证' 胸红肿
时疫胸前一片红肿,粟起似麻疹,风热也,俗名赤膈伤寒,亦于头面诸条、表里方中加荆、防、连翘、赤芍、牛蒡、土贝。
'卷之二表证' 周身红肿
时疫周身红肿,风热溢于皮肤也。用羌、独、升、柴、葛、芷疏其皮肤之毛窍,石膏、黄芩、栀子、连翘清其肌肉之热,赤芍、归尾、红花、生地活其毒热之瘀。兼里证与头肿诸条参治。
以上头肿诸条,列之表证者,以初起言也。若见于病后,曾经汗、下者,为余邪不尽,治法则小异。大约见于初起,表邪盛实,用表散之药为主,清里之药为辅;见于病后,里邪留溢,用清里之药为主,表散之药为辅。以此为权衡。思过半矣。
'卷之二表证' 发黄
时疫发黄有四∶一宿食,二蓄水,三蓄血,四郁热。当疫证初转在表时,胸膈痞闷,目珠黄,面鼻正中黄,宿食壅于胃脘也,于表药中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传里时,小便不利,腹满而响,面、目、身俱黄,蓄水也,四苓散加栀子、茵陈。胸腹有软痛处,小便自利,大便黑而发黄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热在下焦,大小便俱不利而发黄者,郁热也,茵陈蒿汤。
凡发黄必以二便为辨。二便调,属上焦;小便不利属水;小便自利而大便黑润属血;大小便俱不利属热郁,乃胃热移于膀胱,不必利其小便,但当通其大便,是以茵陈汤有专功也。
发黄当辨其色。上焦宿食发黄,只在面目,不及周身;蓄水发黄,周于身,兼微黑而黯淡,瘀血发黄亦兼微黑而润泽;郁热发黄兼赤而鲜明。此即以黄辨黄之法也。
'卷之二表证' 发疹
时疫发疹,热邪从皮毛出也,与汗同机,以疏散清热为主。然与他证发疹不同。他证或无里热,此则未有不里热者,虽以疏散为要,而见烦渴、舌苔黄则硝、黄仍须兼用;他证发疹,疹散而病即愈,此则有屡发而病不衰者;他病发疹不过一、二日为期,此则为期不定。治法必视里邪解否,为用药之准则,不可以疹之一证为据也。
'卷之二表证' 发斑
时疫发斑,邪热出于经脉也,虽不及战汗,亦有外解之机,治以凉血清热为主,白虎化斑汤、吴氏举斑汤、犀角地黄汤选用。此亦与他证发斑有异,他证发斑,斑消则愈,此总不以斑之消否为轻重,而惟以里证为主。每每斑出而谵妄如故,或斑出数日已消而昏沉如故,必待里热全清,二便清利而后愈。故治斑药味可为辅,不可为主。发斑、发疹,热皆在经而不在胃,凡遇烦躁而不渴,目赤而舌白,即是将发斑疹之候,预以清凉、解表、透毒之药治之,使邪易出、易净。


以上时疫表证,皆关乎里,不似他证,表里两不相关。故前列各条,皆冠以时疫二字,以明非他病之见证,不可以治他病之法治之,亦不可以此法治他病,总凭气、色、神、脉、舌苔辨之,百不失一。是五者,为辨时疫之大纲,实亦辨时疫之细目也。


 
卷之三

 

'卷之三里证' 烦躁
烦乃心烦,情思不定,神不安而形如故。躁则形扰,扬手掷足,形不宁而神复乱。烦轻而躁重也。在他证有谓烦属心,躁属肾者;烦属阳,躁属阴者。在时疫总属郁热。热浅在上,则见烦躁之形;热深在下,则渐近昏沉而不烦躁。是时疫初起,可即烦躁之轻重,辨病势传变之轻重,不烦躁则非时疫,设气、色、神、脉、舌苔有时疫确据,亦属但表不里之轻证。
凡初起憎寒发热而烦躁者,邪在半表半里,三消饮、九味羌活汤、六神通解散选用。隆冬寒甚,汗难出者,大青龙汤、葳蕤汤可借用。舌苔已黄,渴而喜饮,身热汗出而烦躁者,邪入于胃也,白虎、黄芩、三承气、小陷胸、三黄泻心、凉膈散选用。舌苔已黑,烦躁渐近昏沉者,邪入心包也,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黄连解毒汤选用。屡经汗、下、清凉,表里俱无阻滞而烦躁者,阴液伤也,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吴氏诸养荣汤选用。或用汗解、清利、滋润诸法不应而烦躁加甚者,当细验舌苔。若黄黑苔中夹一块白润,是为夹水。或平素胸有痰饮;或未病之先,曾饮冷物;或初烦躁时,过饮冷水,恣啖凉物;或用清凉太早,皆能停饮于胸膈,胃脘之间。寒饮拂郁其疫热,外不能达表,内不能传胃,故烦躁转甚。验舌之后,更细按胸胁,满痛而软,漉漉有声,再细察其脉,右寸关或弦紧,或缓,皆停水确据。当以苍术、半夏、莱菔、浓朴先消其水气,然后治其烦躁,无不应者。不论舌苔有无黄黑,但烦躁而兼小便不利者,虽无水气在胸胁,而少腹略有满痛处,即当以导赤散、泻心汤、四苓汤、猪苓汤、益元散利其小便,所谓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肠泻也。
'卷之三里证' 呕
吴又可曰∶时疫有始终能食者,邪不传胃也,慎勿绝其饮食,此不呕者也。愚尝见时疫初起未发热时,表证未见,有先作呕数日者,此疫邪先犯太阴。当辨其口气,无臭气而不粘者,属太阴寒证;有臭气粘浓者,属太阴疫证。此为先里而后表,不可遽用清凉,闭遏邪气,致使不能透达传化。虽四肢有时厥逆,脉有时沉伏,亦不可用温热,致增呕证。甚有舌紫昏沉者,惟当宣其胃气,藿香正气散最宜。若已发热而呕者,吴氏达原饮加半夏。兼三阳表证加羌活、葛根、柴胡。若呕而烦渴,身热而不恶寒者,邪在阳明也,白虎汤、黄芩汤、并加半夏。若呕而舌黄,胸中有满痛处,桔皮半夏汤加枳实、山楂、麦芽、川贝。贝母力缓,用至五钱或一两,乃能舒郁散结。若呕而舌黄,心下脐上有满痛拒按者,大柴胡汤。若呕而舌黄或黑,少腹有满痛拒按,当视其前后何部不利。大便不利调胃承气汤;小便不利四苓加木通,或益元散,利之则愈。寒热已解,二便通利,胸腹无滞而呕不止者,余热在胃也,竹叶石膏汤。屡经清、下,呕不止而舌无苔,多汗、心悸、萎倦者,中气伤也,大半夏汤或六君子汤加白蔻。
屡经清、下,倦怠异常,四肢渐冷者,乃清下太过而中寒也,理中汤甚至加附子。然此为治药之法,非治疫之法也,宜详察之
'卷之三里证' 咳
咳者,疫邪夹他邪干肺也。有初起在表,夹风邪干肺者,脉兼浮,咳多痰沫,必兼鼻鸣、自汗、洒淅恶寒,于透表诸方中加前胡、桔梗、苏子、杏仁、淡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