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照评传》
作者:陈祖美【完结】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以信史为依托,以内证为根据,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所附《赵明诚传》和《李清照年谱》,并有助于对传主的进一步理解。全书考证谨严,分析细腻,文笔流畅,多有新见。
内容简介
《李清照年谱》传主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女作家之一。《李清照年谱》以信史为依托,以内证为根据,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所附《赵明诚传》和《李清照年谱》,并有助于对传主的进一步理解。全书考证谨严,分析细腻,文笔流畅,多有新见。书中对传主心灵和情感的逆探、体悟和论析,尤具特色。
作者简介
陈祖美,女,1938年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及国务院文化组文学组、文化组创作办公室、文化部录音录像组、艺术局剧目工作组干部,《文学评论》杂志副编审,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编著有:《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淮海词》、《古典诗词名篇心解》、《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李清照评传》,论文《洛神赋主旨寻绎》、《建安诗风的衍变》、《白居易诗的得失及风格的变化》、《屈原·〈离骚〉魅力缕绎》、《“以意逆志”论苏轼》,多人合集论著《陆游论集》、《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唐诗大辞典》、《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等。
目录
内容简介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 喜爱的女作家之一。本书以信史为依托,以内证为根据,对传主的生平、思
想和创作等作了全面面深入的论述,所附《赵明诚传》和《李清照年谱》, 并有助于对传主的进一步理解。全书考证谨严,分析细腻,文笔流畅,多有
新见。书中对传主心灵和情感的逆探、体悟和论析,尤具特色。
A BRIEF INTRODUCTION
Li qingzhao is the most famous woman writerof Ci (a kind of poetry writtento certain tunes with strict tonal patterns and rhyrne schemes ;and infixed numbers of lines and words) in ancient China。 She isalso the mostpopular and beloved woman writer throughout the Chinese history ofthousands of years。 This book was devoted to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research and assessment of Li’s hfe story, philosophy and creations in apenetrating way; onthe basis of true history and internal evidence。 The twoappendices; The Story of Zhao Mingcheng and The Chronology of Li Qing zhao。
serve as background materials for an even deeper understandingof ihe greatpoet。The auihor did the iextual criiicism with cautious approach。 carefulanalysis and afacile writing style。 This is a new research book about LiQing zhao any novel ideas。The book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an exquisite exploration into and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great poet'sdeep soul and feelings。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 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 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 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 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 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 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
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 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 早在 1938 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 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不等于全部。孔 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 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 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 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 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 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 引玉”,本《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 1990 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第 522 页。
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覆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 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 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①,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②,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 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 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 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 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 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 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下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 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 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 视这一点是不对的。
《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 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 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怯,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 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 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 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 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① 韩愈《进学解》,中华书局《四部备要》东雅堂本《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第 3 页。
② 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241 页。
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宾事求是是冶学的基本功夫, 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部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的缘故。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