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的传人-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臀⒌娜恕H缫拼痰溃仁歉龆级礁な罚蟀醋世魏擦种毖浚牵菟恼ê筒拍埽鹗雷谄聘裉岚挝耸梗笥秩卧紫唷=鹗雷谝揽空飧龊诵闹械呐婀笞搴秃鹤逯斗肿樱敌辛苏巍⒕谩⑽幕矫娴母母铩�
  为了保证政治上的清明,金世宗尤其重视对官吏进行考察。他评定官吏的标准是看政绩的好坏。好的得到升迁,差的予以除名,赏罚分明。他有三条途径来考察官吏:第一是亲自巡行。通过传统的“巡猎”活动,既可以习武,又可视察下情;第二是派使臣专程视察;第三是鼓励各地官吏和群众“上书”言事。有一次,金世宗得知有个叫左渊的贵族子弟,在任漕司(负责漕运的官吏)时贪污钱粮,非常生气,就好意劝他改正错误。但他坚持不改,后又盗用物资。金世宗当机立断将他除了名,永不叙用。还有一个叫徒单贞的人,是太子妃徒单氏的父亲。当这个皇亲国戚的贪污罪行被揭发之后,金世宗除要他退回全部赃款、赃物外,还把他降了职,又削去他夫人的爵位。
  金世宗不仅注意任用原有知识分子做官,而且注意官吏的来源,注意培养女真族的知识分子。大定初年,张浩因年老多病,多次请求辞去官职,金世宗既对他极力挽留,又诏谕他不必每日上朝,即使入朝,也为他设有专座。一次,宫廷近臣中有人提议罢除科举制,金世宗就请张浩裁决。金世宗对张浩说:“自古帝王中有不用文学之士的吗?”张浩回答说:“有。”金世宗问:“谁?”张浩答:“秦始皇(指他的焚书坑儒)。”金世宗环顾左右说:“难道要把我当作秦始皇吗?”通过这次咨询,以科举取士的办法不但没有废除,反而得到充实。金世宗还创立了女真进士科,设立了女真国子学、女真府学、女真太学,为女真族培养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金世宗这个文化改革措施,使金朝的官吏队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女真人的汉化和民族的融合。
  金世宗还进行了经济方面的改革。1164年,在金军还有相当强大实力的情况下,全世宗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金、宋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为了与民休养生息,安定社会秩序,他颁发了免奴为良的沼令,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他还采取了重视农桑、奖励垦荒,进一步开弛禁地,实行增产者奖,减产者罚等一系列措施,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对于遇有水旱灾害的地区,实行减免租税的办法,减轻人民负担,稳定了生产情绪。金世宗本人又提倡节俭,注意兴修水利,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生产。因此,从金世宗大定年间开始,金朝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这时,金朝的统治达到了全盛时期。历史上,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作“大定仁政”,“号为小康”,而把全世宗誉为“小尧舜”。
  芦沟桥就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这年六月,金章宗继承父志,开始修建芦沟桥,三年后建成。初名“广利桥”。后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早在战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诏命建桥。芦沟桥的修建,尽管已不在金世宗统治时期,但实际是金世宗“大定仁政”的一个结晶。
  三十九、集天下英俊
  ──忽必烈任用汉官
  张显传
  北京城内有座城中之城,它位于北海公园的南门外,这座砖砌的圆形小城叫团城。在这面积总共只有四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城中,殿堂辉煌,松柏参天,景色优美,称得上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团城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玉瓮亭内的黑王酒瓮更是引人注目。这个玉瓮高七十公分,重三千五百公斤,可贮酒三十石,制作于元朝初年。它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元世祖忽必烈曾用它来盛酒,宴赏有功之臣。所以,人们又称玉瓮为酒瓮。忽必烈宴赏的功臣包括蒙古族的,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真可以说是集天下之英俊。
  忽必烈(1215—1294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的弟弟。1251年,蒙哥即汗位以后,把大漠以南领土的军政大权托付给了忽必烈。从此,三十六岁的忽必烈开始接触大批汉族知识分子。
  1252年七月,忽必烈奉命进攻南宋,随军有个智囊团,其中有著名的汉族文人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人,他们都辅佐忽必烈多年,得到了重用。刘秉忠从小喜爱读书,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等知识。青年时代,他因怀才不遇而出家当了和尚,后经人推荐,来到忽必烈的军中,得到了忽必烈的器重。张文谦是个聪明好学的人,善于记诵,他是刘秉忠的同学,经刘秉忠引荐成了忽必烈的谋士。姚枢通晓儒、道、释、医,尤其精通农桑,也是忽必烈的一个重要谋士。自从他们得到重用之后,总是细心观察、精心计划、主动地为忽必烈提供必要的谋略。有一次,当他们得知邢州(今河北邢台)的人户一下子由金朝时的八万多户减少到六、七百户时,非常着急,就建议忽必烈选派得力的官吏前去治理,结果政局为之一新,户口猛增十倍。忽必烈由此认识到任用汉官的重要意义。不久,忽必烈进攻南宋,让他们随同,一起纵论时政,分析形势,以取得战斗的顺利进行。
  南宋军队在蜀地防守严密,抵抗顽强,蒙古军队不易攻取。忽必烈与谋士们商议后,决定绕道吐蕃,进攻云南的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一天,行军到一个叫曲先脑儿的地方宿营,忽必烈决定招待一下手下的武将和臣僚,让大家痛饮一番。酒过数巡,兴致正浓,姚枢对忽必烈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率军去攻南唐时,不杀一人,还禁止将士掳掠老百姓。因此战争过后,市场仍然繁荣,秩序也很稳定。金陵群众把这件事传为佳话。”忽必烈听了没有作声,但他心里明白,这是姚枢的劝谏。第二天,忽必烈见到姚枢时说:“昨晚你说的曹彬取南唐的故事,我也能做到的。”姚枢高兴地回答:“这是圣明贤君的心肠,是百姓的福音,也是国家的幸福啊!”
  1253年十月,忽必烈率领中路军到达金沙江边,只见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将士们在江边徘徊。刘秉忠建议寻囊造筏,用革囊和木筏渡江,把全军将士顺利地送过了金沙江。接着,他们又降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就向大理进军,这时,离大理国也只有二百里的路程了。
  大理国原由白蛮的首领段思平所建,自937年建国(那时中原正是五代时期),到这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国主名叫段兴智,管辖现在的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的土地,但实权掌握在高祥、高和两兄弟的手里。
  怎样攻取大理国呢?根据当时大理已处于四面包围的形势,大家建议用先礼而后兵的办法,以和平的方式夺取大理国。1253年十一月,他们派使臣玉律术等前去招降。段兴智想议和,但拿不定主意,高祥拒绝投降,还杀了三个使臣。忽必烈非常生气,下令攻击,十二月攻占了大理国的都城──羊苴咩城。段兴智见势不妙,逃奔善阐(今云南昆明),高祥逃到了姚州(今云南姚安)。
  城破之后,蒙古将领纷纷提出要为死难者报仇,惩罚大理城,忽必烈也同意了。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得知消息,即刻拜见忽必烈。他们对忽必烈说:“杀死使者抗拒命令的是高祥,不是人民。人民没有罪,我们不能杀害这里的人民。”忽必烈认为他们说得在理。刘秉忠接着说:“况且,我们兴师动众的目的是为了以仁义获天下,如果滥杀无辜,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城,这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大王还记得曹彬取南唐‘市不易肆’的故事吗?我们千万不可嗜杀呀!”忽必烈感激地说:“我一定遵守自己的诺言。”于是,他们用帛作旗帜,上写止杀的命令,到处宣传、布告全城。大理由此免遭屠城之祸。忽必烈的军队由此改变了过去倾城屠杀的野蛮做法。攻下大理后,留下部分军队戍守,忽必烈班师回到了蒙古。
  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合州钓鱼城时,中炮重伤,后死于营中。死讯传出后,忽必烈接受汉族士大夫的建议,一面迎接蒙哥的灵车,一面与南宋签订密约,并抢先于1260年三月自立为大汗,定都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以后他又依靠汉族官吏的支持,战胜了阿里不哥。
  忽必烈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决心按照中原封建王朝的“汉法”来改造蒙古国家。在经济上,他“以农桑为急务”,1261年设立了劝农司,任命姚枢为大司农(掌管农桑水利的高官);1262年,为了整治水利,他请大臣们引荐各种懂得水利的人才。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
  郭守敬从小喜好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器具,也受到了祖父的深刻影响。他的祖父郭荣,学识渊博,精于数学、天文和水利知识,刘秉忠是他祖父的好朋友。大约在郭守敬十几岁的时候,刘秉忠在武安县紫金山与老友张文谦等人在一起读书,郭荣就把郭守敬送到他们那里,向他们学习。这次学习使郭守敬在天文、数学方面受益不浅。对郭守敬成才影响最大的是刘秉忠。同学中还有一个比他小四、五岁的王恂。郭守敬三十二岁那年,被忽必烈任用来管理水利事业。
  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多伦附近)接见了郭守敬。他向郭守敬询问了有关水利方面的问题。郭守敬根据所学知识和实测情况,立即提出了六条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中都(北京)到通州的漕运河道;其中的三条是有关城市用水、灌溉渠道和地方水利建设的意见;最后两条是关干中原地带水源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渠建设的建议。这些建议有利农业的发展,也是切实可行的。忽必烈很赏识。于是,任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管理各地治河工程的官),具体负责水利建设。第二年又升为银符副河渠使,以后又擢升至都水监(管理治河等事务的官)、工部郎中(掌管工部事务的官),主管水利事务。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到西夏视察水利设施。以后在他主持下,宁夏地区唐来、汉延等大小八十余条河渠得以修复,九万多顷田地重新得到灌溉,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76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生前的建议,派刘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修订历法。在召见郭守敬时,忽必烈对他说:“修改旧历是刘秉忠的心愿,在他临终时仍没忘记此事。你是他的学生,理应担此重任,完成这一使命。”郭守敬说:“我当呕心沥血,不辞劳苦编制新历。但是历法的根本在于测验,而测验的关键是仪器。”忽必烈命张文谦等人协助制造仪器,并派了十四名监候官到全国各地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观测工作。这时,郭守敬还亲自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