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译圣经-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⑶揖浪鞑淮锩籽堑厍鞔诠�67年传人罗马,与基督教同为秘传宗教,因而基督教受到密特拉教直接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大,这至少表现在圣诞节的确立上,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过程之中,密特拉教衰竭。崛起的基督教教会,之所以决定以每年的12月25日为纪念耶稣诞辰的教会庆典,也就在于,它不仅适应了罗马文化的传统及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它满足了罗马人对于“义的太阳”的精神渴求。从此,基督耶稣在成为罗马帝国的宗教象征的同时,又成为了罗马人心中的崇拜偶像。
  现在的问题的是,耶稣究竟诞生于何时?尽管在《圣经·旧约》之中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明确记载,但是,在《路加福音》之中却有着这样的述说:
  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容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众天使离开他们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他们急忙去了,就早见马利亚和约瑟,又有那婴孩卧在马槽里,既然看见,就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
  这是一个颇为令人激动的戏剧性的大喜场面,耶稣降生的信息,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天使,以及不太熟悉的天兵在传播赞美之外,还有一群牧羊人在亲耳聆听,在亲眼目睹,而正是在这一群并不引人注目的牧羊人身上,传达出了关于耶稣诞生于何时的信息来:只要弄清楚在每年什么时候的夜间,伯利恒的牧羊人才在野地放牧羊群,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耶稣出生于何时的大致答案。根据有关专家对《圣经》上所说的伯利恒进行的气象考察,两千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的气候没有什么变化,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这三个月,正是这个地方的的冬季,不是下霜,就是降雪,比较寒冷;每年进入冬季以后,整个大地便时常被霜雪覆盖,牧羊人是不大可能在此时到野外放牧的,更不可能在夜间让羊群在野地过夜。
  同时,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记载,伯利恒的牧羊人一般是在每年的3月到11月之间,才将羊群赶到野外去,通常是每年3月底将羊群赶到野外放牧,而11月初就将羊群赶回畜栏里。即使到了现在,牧羊人也不会在12月底,还要坚持把羊群赶到野外去放牧。这就表明,耶稣的诞辰只能是在每年的3月底到11月初这一段时间之中的某一天!因此,早在公元150年的时候,圣克莱门斯就根据当时他所掌握的各种材料进行推测,估计耶稣的诞辰大概是在6月前后的某一天!现在看来,这一推测无疑具有最大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耶稣的诞辰绝对不是每年的12月25日这一天!
  那么,耶稣生于哪一年呢?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因为可以说几乎人人都知道公元元年就是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而且,以公元来计时的历法现在已经是全世界通用的历法。但是,公元历法的制定者在公元533年确定基督纪元的时候,却由于一时的疏忽,造成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不仅没有在公元前1年与公元后1年之间加上公元0年,而且居然漏掉了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与继位的提庇留共同执政的4年,后面这一疏漏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在误读《圣经》的同时,又发生误判而导致的。
  《路加福音》中述说“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约翰在旷野里,神的话临到他,他就来到约旦河一带地方,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放。众百姓都受了洗,耶稣也受了洗。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在这里,后来的人们首先是将耶稣的年纪“约有三十岁”,认作正好三十岁,其次是将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认作奥古斯都去世后15年,而奥古斯都是在公元14年逝世的,这就是说,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的那一年正好是公元25年,此时的耶稣早已经超过了30岁,所以说他年纪约有三十岁。
  这也就是说,当人们以为公元元年耶稣才刚刚来到人间的时候,此时的耶稣至少已经有5岁多了。对于这一点,在《马太福音》里面可以得到印证: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的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这位听到耶稣出生的消息就感到不安的,并打算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希律王,恰恰死于公元前4年。因此,耶稣出生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4年之前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听到耶稣诞生的消息,希律王的不安与合城人的不安并非是一回事,希律王担心的是被人取而代之,而合城人的担心是有可能被卷入一场宗教混战。尽管如此,希律王还是“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主,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当下希律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告我,我也好去拜他。'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
  与用心险恶的希律王不同,博士们在那颗星的引导下找到了耶稣,并向其礼拜献礼。与此同时,上帝一方面在梦中指示博士不要再回耶路撒冷,直接转道回家;另一方面,则派天使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掉他。'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合他母亲往埃及去,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时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希律王感到被博士愚弄,就下令将伯利恒地区两岁以下的男孩全部处死。
  然而,希律王以如此血腥手段所犯下的暴行,其实不过是出于一场语言的误会:因为他毫不怀疑基督就是犹太人之王的希腊说法,所以极力想杀害那个据说要取代他的小男孩,结果却伤及无数无辜的幼小生命。事实上,这样的语言误会是有其文化历史背景的。从词源学的意义上看,基督是对以色列人惯用的弥赛亚一词的希腊语翻译,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在封立国王及祭司的时候,要举行在受封者的额头上敷膏油或往头上倒膏油的受膏仪式,因而被奉立的君王及祭司被称为受膏者。
  自从公元前538年犹太人由巴比伦重返耶路撒冷以来,便一直处于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之中,曾经几度立国,随着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占领耶路撒冷,使之成为罗马帝国的省份城市,犹太人的复国梦才最后被粉碎。而在随后不久犹太人写成的著作之中,则提出了耶和华将派出一位弥赛亚来作为“复国救主”,也就是大卫式的犹太人之王。因此,犹太人不仅在《圣经·旧约》里面寻找先知们关于弥赛亚降临的预言,而且整个犹太民族都在渴望着弥赛亚的现实出现,这一切在《圣经·新约》之中是特别是在“四福音书”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反映,因而基督耶稣的出现,必然会引起社会性的振动。
  对于这一点,在公元1世纪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的《古犹太志》中便有着这样的评论:“这时耶稣出现了。如果说他是人,那么他是位具有卓越才智的人。他常行奇事,是那些乐于接受真理的人的老师。他把人们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不仅是犹太人,还有众多的异教徒。他就是弥赛亚。”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历史学家显然已经认识到,基督耶稣并不是犹太人所企盼的那种“复国救主”弥赛亚,而是上帝之子!
  这样,在基督耶稣身上,至少出现了两个与犹太人的弥赛亚不同的特点:常行奇事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以此威摄众人,因为他乐于进行平等的教诲;传道不分对象,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都一视同仁。然而,正是在这种明显的差异上,体现出了民族宗教犹太教与世界宗教基督教之间的本质性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现实存在,形成了耶稣之死的一个直接原因。耶路撒冷城中的大小祭司及文士们议论纷纷:“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这就表明,世界宗教的出现,在客观上诱发了民族宗教的存在危机。
  于是,正是这些耶路撒冷城的大小祭司及文士,用三十个银币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在抓住耶稣以后,立即送交罗马总督。“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么?'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对于宗教之争却要以政治诬告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耶稣是坚决加以反对的,所以在罗马总督彼拉多想要证明耶稣是不是犹太人之王的时候,耶稣以“你说的是”来巧妙地进行反驳,认为将自己说成犹太之王是他人强加的,从而予以了否认。
  尽管在继续审讯的过程中几经周折,然而,基督耶稣还是被钉上了十字架: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鞭打耶稣以后,就让他手下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他那里。他们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
  虽然耶稣作为形成中的世界宗教基督教的第一个殉难者,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钉上十字架而死,应该说是具有轰动性的,可是,耶稣什么时候被杀害的,却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时间表:据说是在公元26年到公元36年之间。很显然,这个死亡时间的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一些。同时,无论是公元26年,还是公元36年,实际上都与为耶稣施行洗礼的约翰直接相关,因为公元26年正是约翰为耶稣施行洗礼的第二年,而公元36年则是约翰被砍头杀害殉教的那一年。如果《圣经》上对于约翰的死期都有明明白白的记载,那么,关于耶稣之死,为什么《圣经》上居然没有任何具体的时间记载,难道非要故意留下一个谜,来神化基督耶稣吗?
  由此可见,《圣经》对于耶稣,的确是有意识地进行了一番造神活动,以便使耶稣与基督的形象相符合。这在关于对罗马士兵们如何戏弄耶稣的场面进行的述说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因为这一场面的述说根源于古巴比伦传说:每年选取一个已经定下死罪的犯人,先给他穿上国王的御袍,坐在国王的宝座上面,让他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