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我相信一品居!他们推出的新餐品,肯定都很好吃!”
“我明天去试试!”
“才100元一份,我也去试试!”
“这个比炒饭便宜多了,我也去尝尝!”
看这些留言,100元一份的竹筒饭,都已经让大家见怪不怪,也不觉得是天价了。
要知道,饶名扬刚刚推出100元一碗的经典版酥肉绿豆粉的时候,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的。
而现在,经过这么久的疲劳轰炸,湄谭人已经对一品居美食的天价快要免疫了。
连炒饭都可以卖400元一碗,竹筒饭这么新奇的美食,卖100元一份丝毫不让人感到奇怪。
反而,100元一份的价格,很多人都承受得起。因此,不少人都表示,要去尝尝这个所谓的竹筒饭,到底是个啥美食!
经过两天的酝酿和准备,3月20日,是一品居正式推出竹筒饭的日子。
经过了薇信的宣传和网友们转发评论,很多人都知道了一品居推出新餐品竹筒饭的消息,也知道这个美食比较耗时,需要提前几个小时预订。
因此,从早上开始,就有人预定竹筒饭了。
有些人是给自己预定的午餐或晚餐,而有些人,则直接在餐厅里等着,一定要第一时间尝到这个竹筒饭。
仅仅到早上10点钟,餐厅就接到了十多个要吃竹筒饭的单子。
有人下了订单后,收银员就按照饶名扬给的电话,给饶名发拨了过去,让他按照订单上顾客用餐的时间做竹筒饭。
其中,有3个顾客是早餐都没吃,点了餐就在餐厅里等着的,说是就在这等着吃竹筒饭。
因此,这三份是要先做好送过来的。
本来在家里挺忐忑,不知道今天推出竹筒饭有没有人买账的饶名发,接到电话说现在已经有十多个订单,顿时感到一阵狂喜。
竹筒饭在一品居的零售价格,是100元一份。饶名扬给他的的批发价,是60元一份。
要知道,竹筒饭的成本,不过区区十几元而已。饶名发做一份,卖60元,一份就要赚40多元。
虽然看起来饶名扬啥都不做,就一份赚40元挺过分的。
但是,一品居的销售渠道是饶名扬的,竹筒饭的配方是饶名扬给的,怎么做竹筒饭也是饶名扬手把手教的。没有饶名扬,饶名发连竹筒饭都没听说过,更别说靠这个去赚钱了。
因此,饶名发对60元一份的批发价,毫无异议。他最关心的,是有没有订单。
而现在,才不过早上十点钟而已,就有了十多个订单。就这十多个订单做完,今天就要赚好几百元,已经大大超出了饶名发的预计。
平时靠打零工和种菜卖,饶名发平均一天收入不到100元。现在能一天赚五六百,也怪不得他感到狂喜了!
按照顾客的就餐要求,饶名发需要先烹饪3份竹筒饭。
竹筒、食材、炭火,都是早已准备好的,饶名发只要按配方把食材加入到竹筒里进行烧烤就行了。
然后,过了不到一个小时,一辆电瓶车就停在一品居餐厅门外,饶名发的老婆吴茶花提着一个透明塑料袋走进了一品居。
看到透明的塑料袋里那三个洗的干干净净的竹筒,餐厅里的顾客就知道,这就是一品居今天推出的竹筒饭送过来了。
那三个最先点竹筒饭的顾客,已经等得肚子咕咕叫了。看到竹筒饭送到,三人顿时围了过来,要拿自己的一份。
竹筒都还没有破开,给他们也吃不了,自然要先送到厨房处理了。
厨房窗口,吴茶花喊了饶名扬一声,饶名扬就接过袋子,取出竹筒,拔开堵塞物,然后用专用的砍刀将竹筒破开,再让服务员给那三个顾客送了过去。
【本书签…约…首…发…于…起…点…中…文…网,想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章节内容的话,请来起…点…中…文…网进行正版订阅支持作者,谢谢!】(未完待续。。)
第151章 滇南妹子
两个服务员,一个用餐盘端着3个竹筒饭,另一个用餐盘端着3个小碗装着单价50元的鸡汤。
鸡汤的香味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毫不奇怪。
但是,那三个已经打开的竹筒饭里飘散出来的竹香,就让餐厅里的顾客有些好奇了!
虽然等在餐厅里吃竹筒饭的只有3个人,但还有其他几个顾客在等着吃绿豆粉、杂酱面等其他美食。
大家看到竹筒饭被端出来,闻到那股异于普通米饭的竹香味,都好奇的伸长了脖子观望着。
虽然没有站起来、围上来,但眼中的好奇之意,却无法掩盖。
等服务员把竹筒饭和鸡汤都放到3位顾客身前的桌子上时,大家就看清楚了竹筒饭的全貌。
两头有竹节的竹筒,上面被刨开了三分之一,露出了里面混合着香肠、腊肉、鸡肉、蔬菜的米饭,散发出一阵阵的竹香和饭香,大家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这香味,有特点。”
“虽然比不上饶老板炒的肉沫蛋炒饭,但这竹子的竹香味,还是蛮吸引人的。”
“第一次闻到竹子的香味,是挺有特色的。”
而那3个得到自己点的竹筒饭顾客,更是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就开始吃了起来。
在尝了第一口后,三人均满意地点了点头。
旁边有人问他们,这个竹筒饭味道如何,三人均给了肯定的回答。
“很好吃,味道不错,值得起100元一份。”
“香软可口、味道香醇,特别是这个竹子的香味,第一次这样吃,有特色。”
“太好吃了,还能用竹子做饭,有口福了!”
其他人看着这3个顾客大口大口的吃着竹筒饭,再听他们的评论,顿时也颇为心动。
于是,又有两个顾客起身,到收银台预定了下午的晚餐,也要吃一个竹筒饭。
就在一品居餐厅里的顾客们品尝、议论这个一品居新推出的竹筒饭时,一对20多岁的恋人,也从一品居门外的人行道上走过。
这对恋人,男的叫杨志杰,今年28岁,湄谭本地人。女的叫秦舒语,26岁,滇南省人。
两人都是农村出身,读书没考上大学,刚刚成年就开始在沿海的工厂里打工挣钱。
5年前,两人同时进入一家玩具厂当工人,杨志杰是小组长,秦舒语是普通工人。两人就此认识,并逐渐互相吸引,最后走到了一起。
不过,两人家庭条件都不好,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在读书,要靠两人打工挣钱给弟弟妹妹读书,所以两人一直没结婚。
直到去年,两人的弟弟妹妹都相继毕业,两人也挣到了足够的钱可以买房子结婚了。
本来两人是决定再拼搏一年,2017年年底回家结婚的。
结果,今年春节过后,两人还没出发去沿海,厂里就打来电话,说这两年生意不好,厂子订单不足,已经赚不到钱了,老板已经决定关闭厂子,请杨志杰和秦舒语等人自谋出路。
既然原厂已经倒闭,两人也存了足够的钱,于是就想着干脆在家里把婚事办了再谋出路。要么就在湄谭做个小生意,要么再出去打工,都要先结婚再说。
两边家长互相拜访、见面、商议彩礼等等,因为相隔两省,风俗不同,艰难的商量了一个多月,双方家长才取得了一致。
现在,就等小两口买好房子当婚房,然后就可以商议结婚日期,正式结婚,结束将近5年的爱情长跑了。
前面两人已经看了几套房子,不是位置不好,就是价格过高,两人根本买不起。
虽然碧水湾小区是按照高档商业小区修建的,但现在才刚建好没多久,商铺也没有完全炒热,人气不是很旺,楼上的商品房价格也还没高起来,两人就想到碧水湾小区看看。
两人在家里耽搁了一些时间,又是从乡下赶车到城里,等两人赶到碧水湾小区的时候,已经是早上11点过,连早餐都没来得及吃。
两人下了车,一边看着碧水湾小区的环境,一边商量着是不是先吃早饭,因为两人都有点饿了。
正好,这时一品居的招牌印入了两人的眼帘。
“那里有家餐厅,我们去看看。”杨志杰指着一品居的招牌道。
“嗯!”秦舒语挽着杨志杰的胳膊,两人一起走进了一品居餐厅里。
结果,两人走进一品居,一看收银台后面墙上的价目表,顿时被吓得不轻。
两人都是出身农村的普通打工者,这几年打工除了供养弟弟妹妹读书外,就是努力存钱准备在湄谭这样的山区小县城里买套房子结婚的。
虽然在湄谭这样的小县城里,一套房子只要二三十万,但两人为了存够这二十多万,也是过得蛮辛苦的。
别说几百元一碗的早餐,两人平时都很难下馆子,几乎都是自己在家做。即使在外面吃碗早餐,也很难吃10元以上的早餐,几乎都是在10元以下解决。
这一踏进一品居的大门,看到墙上动辄几百元一份的绿豆粉、杂酱面、炒饭,顿时感觉自己的人生观受到了颠覆。
虽然他们都知道,有些高档场所卖的东西肯定很贵。但以前两人都没去过那些高档场所,所以几百元一碗的早餐,两人还真没见到过。
没想到,就在这碧水湾小区的一家路边餐厅里,两人却亲眼看到了几百元一份的餐品,实在让两人意想不到。
两人连墙上其他的东西都没敢看,就转身准备离开了餐厅。
就在两人转身的一刹那,秦舒语眼睛扫到了餐厅里一个顾客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的竹筒饭,顿时发出一声惊唿。
“怎么了,舒语?”杨志杰紧张地问道。
秦舒语盯着那个顾客桌子上的竹筒饭,惊讶地道:“竹筒饭?这里怎么会有竹筒饭?”
杨志杰莫名其妙地问道:“什么竹筒饭?”
然后,他顺着秦舒语的目光看过去,也看到了那个顾客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的竹筒饭。
然后,秦舒语道:“就那个人吃的,叫竹筒饭,是我们那边的当地小吃。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到山上干活的时候吃过,但出去打工后就再也没吃到过了,没想到这里居然有卖的。难道老板是滇南省人?”
【本书签…约…首…发…于…起…点…中…文…网,想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章节内容的话,请来起…点…中…文…网进行正版订阅支持作者,谢谢!】(未完待续。。)
第152章 家乡的味道
秦舒语老家在滇南省普耳市郊县一座大山里的乡村,小时候经常随父母上山砍柴、种地。
由于劳作的地方距离村子远,那时父母都是带着一袋米和小包盐就上山的。
中午饿了的时候,父母就在漫山遍野的竹林中砍一根嫩竹子,开始烧竹筒饭。
那时候秦舒语吃的竹筒饭,可没有一品居这么奢侈。别说香肠腊肉了,连油珠子也没有一颗。最多是山上可以吃的野菜,扯几株洗干净了塞到竹筒里一起烧着煮。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来即使父母上山也很少弄竹筒饭了,一般都是带点干粮,中午囫囵应付一下就行了。
到秦舒语成年外出打工后,一般都要年底过年才回家,更是从来没吃到过竹筒饭了。
但是,那种原汁原味的山野烧烤竹筒饭的香味,即使到现在好多年过去了,秦舒语却也永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