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志说:“我想要一点。”
老板说:“没问题,你去扫一点吧。”
德志谢过,然后,拿着扫帚就去扫了一些。
装进黑色的塑料袋里,已经足够。
德志跟老板道过谢,然后回家,弄了点黄沙,将水泥和黄沙拌合,调成糊状,然后上梯子,开始糊起来。
洞口太大,不能将洞口完全盖住。
德志就找了一小块砖头,将洞口堵住,再糊上水泥砂浆,事情就这样成了。还好,今天气温较高,水泥砂浆会很快凝固,无论老鼠在不在洞里,都会再也无法安居此处了。
估计不会在洞里,在德志开始糊水泥砂浆的时候,还没完全糊住,老鼠就趁机跑掉,显然,它们已经知道主人的用意,早已趁主人去想办法的时候,搬家走了。
第181章 又回娘家
要说老鼠是世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老鼠娶亲的故事家喻户晓,老鼠不仅在德志家娶了亲,还生了娃,这个家俨然就是它们的家,它们的天下了。
德志将其后路封死,窝全端,小老鼠全部歼灭,对大老鼠,准备老鼠铁笼子,诱捕,然后溺毙,打扫房间,屋内有老鼠屎尿味,彻底清理。对付老鼠,德志需要动脑筋,多想想策略和方法,不断调整思路。这就像做项目,需要动脑筋,不能照抄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能学习理论,不懂实践,要多方面地去思考。
弄完之后,德志坐那想,这样也不行,孩子一天天长大,山区的教育很明显有些不够好,老师不安心在山区,条件也不太好,相对来说,南郡还是中型城市,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于,如何经常照顾孩子。
家中无人,就不像个家了,老鼠来占领阵地,自然会娶亲,下一窝又一窝的老鼠仔。德志家住一楼,厕所外面是下水道,还有垃圾道,老鼠最爱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俨然就是它们的厨房了。
然后,它们吃完喝足就回房间睡觉,至于撒尿拉屎,都在屋内。
德志和他妻子也是忍着刺鼻的味道,做完清洁的工作,然后准备准备,回妻子的娘家看看,免得这么久不见面,让她父母看看女儿和外甥的样子,也高兴高兴。
这边的父母,德志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了,目前只有一位母亲健在,去看看也不为过。人生的时间短暂,尽孝需要尽早,否则后悔都来不及。这些都是痛苦的经历。德志历历在目,不堪回首,但不得不想到。偶尔想起,便是一种心酸。
老人还好,就是吃糖吃得厉害,喜欢喝茶糖水,身体还硬朗,牙齿也不因为有糖而感到有虫在啃咬。身体健康,是德志最大的安慰,希望她长命百岁,等德志成功,有钱了,可以带老人到处走走看看,免得遗憾。问题是因为爱,让她牵挂着德志弟弟的孩子,这个小家伙留给了德刚,而德刚不争气,喜欢喝酒,专顾自己,没办法,德志想到这些,就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
老人和德志的弟弟在一起居住,帮助他照顾孩子,德志的弟弟结婚,德志没能回来,当时才到归州,第一期项目刚开始,挺忙,加上,领导不是特别信任,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德志忍痛,以工作忙为借口,就留在了归州项目点。
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德志的妻子在蜜月、在孩子没满月的时候,总之,德志有些缺憾,对妻子,对弟弟,还是对其他亲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然,在功利社会,大家都能理解这个,为了赚钱,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出牺牲,但是,如果这事发生在基督教机构里,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基督教机构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反而,人们对当今社会上的机构不满,也就对基督教的机构充满了希望,但是,希望越大的,失望也就越大,不如以平常心对待之,加之,基督教机构培养的人,大多数也有一些特点,都以爱人为原则,并且要实践出这个真理。可是,德志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心里的确有些惭愧。
德志从他母亲家回来,准备一下,第二天到德志的岳父岳母家。
德志问:“岳父母爱吃点什么?”
他妻子回答:“买点香蕉、苹果吧。那里缺少这个,但在我们这里,市场的供应非常丰富。”
德志说:“很好!”
在购买这些水果的时候,德志显然没有他妻子有经验。但是,在算账方面,德志又略胜一筹。这些习惯,并非德志喜欢数学,而是没办法,而且,对人的观察方面,更加厉害。他喜欢写日记,这些习惯让他提升了观察能力,将能力应用出来,就能带来果效。
因为忙碌,都忘了买水果,有了孩子之后,把年轻的父母弄得丢三落四,慌乱不堪,到了车站才发现没有买。德志在单身时代,也不怎么注意细节,不过,在后来,他逐渐改变。要说婚姻改变一个人,的确不是假的,而是真的。谁的功劳大,妻子功劳大。好的妻子,培训出好丈夫,甚至宁愿挨打,也要让老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最后老公顺服,被老婆柔弱的不抵抗精神所折服,只有改弦易张,让家庭和谐,家人和睦。
只好临时到车站附近买。德志抱着孩子,守着行李,他妻子前往。
没过多久,德志的妻子返回,给德志看了看,说六斤,十八元。
德志点点头。
德志掂了掂重量,发现好像只有三斤。问:“不像是六斤,怎么只有一半?”
德志的妻子说:“是吧?水果商说是六斤,难道少给了?”
德志说:“肯定了。三公斤和三市斤大不一样。快去找他,免得到时他不认账了。”
德志的妻子赶紧提着水果袋过去找。不多久就回来,说:“还行。他又给添了三斤。要不给退钱,我说,反正回去一次也不容易,拿三斤水果不像话,就又添了三斤。”
德志说:“我就是再穷,这点水果还是买得起的。免得老人心里不好想。这么久不见面,见面就给三斤水果,让其他女婿看笑话。
正说着,车来了。
德志他们上了车,还在现在不是节假日,人不多,人人都有座。
这车离开车站,没有在车站附近逗留,只在市区缓慢前行,有人招手,即停,也多少捡了一些乘客。这些乘客,有的是从乡下卖完东西回家的,有的是到乡下探亲的,有的是学生放假回家的,有的是下乡钓鱼的。还有其他装扮的,林林总总,很是多样。
小家伙在车上,刚开始还活跃地吃喝,小眼睛到处看,随着车慢慢地走上正轨,小家伙像以前那样,雷打不动地开始睡觉。这倒让德志他们很是轻松。小家伙爱动,就需要格外小心。睡着了,只要他们小心,就没事。自己小睡一会儿也可以了。小家伙并不重,压在胳膊上,腿上,都没有什么,不知道这个习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过来,小家伙将来是大个子,可能不到十岁,就跟十二岁的孩子一样高了。
到了站,路很烂。才修建了从南郡到光华的高速公路,工程车将脆弱的、年久失修的公路,碾压得更加不堪,坑坑洼洼的,坐在车上,好比坐在装甲车上,走在旷野或蛮荒之地,在车上上下左右地颠簸,也确实是对人们的忍耐力极限的考验。
小家伙醒过来,睁开眼睛,四处张望。可能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还不熟悉,要知道,这是他外婆的家,外婆是个美好的称呼,在里经常出现,小家伙也很爱听这个童话故事。
天空格外蓝,因为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黄土地一望无边,岗地和洼地交错,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远方的水库,水蓝蓝,和天空差不多,艳阳下的广袤土地让人心情格外舒畅。特别是刚从山区回来,刚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市区回来,给人的感觉确实很不一般。
有一段路程是必须要走的,因为有土路,但没有车,要有车,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德志心里没数,也不知道未来如何。
德志的岳父母家在水库之滨,有水的地方,路就要让步,所以,显得格外遥远。好在两人都还年轻,换着抱孩子,慢慢往前走,如果太累,就坐下来歇息歇息。
路途中间有一些是松树岗。德志的妻子说:“小时候,觉得松树长得很高大,现在看来,却很小,不知道怎么回事。”
德志说:“那是因为你比松树长得快。”
她说:“是啊,这些松树没什么变化。这几年,基本上没见怎么长。”
德志说:“是的。松树长寿,常有人祝寿就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了一座小山包,就看到山包下的村庄了。
袅袅的炊烟升起,静静的村落,有一些鸡叫和狗吠,是村庄在说话了。
当然,走近之后,听得到有些农户家在播放一些戏曲,当地的曲剧或者豫剧,还有一些人家的电视播放“三农”信息,再就是做一些农药种子的广告,很是热闹。
德志打开岳父母家的栅栏门,看见了岳父母,他们听说德志一家回娘家,就在家等候。没有什么表示,只是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德志向二老喊了爸妈,问问好,然后放下孩子。岳母说:“孩子以后会走了,就轻省些了。”
德志的妻子说:“不见得,到时候更要担心。到处跑,就需要特别小心了。”
岳父说:“那当然了。”
!
第182章 娘家岁月
德志说:“很想让孩子快快长大,但又担心我们会老。”
岳母说:“不要怕。有苗不愁长,无苗想得慌。孩子一天一天的,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我们家养四个孩子,仿佛还在昨天,但,一个一个都成家立业分飞东西了。现在我们老两人,也感到孤单,你们回来,我们很高兴。”
德志说:“是啊。我虽然钱少,我觉得满足,未来怎么样,不是思虑能解决得了的。我有时候盼望孩子长大,会走了,就方便了,不用成天抱着,做不了事。”
岳父说:“你说的是。”
岳母说:“不要着急,慢慢来。钱多也不能浪费,钱少也不要忧虑。只要不浪费时间,努力了,就行,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当然巴不得你们好,如果实在比不上别人,也无所谓。家人和谐,比啥都强。”
德志说:“谢谢你们给我你们的女儿,我觉得她还行,不浪费钱,也不追求吃穿,新衣服也喜欢,但不是买贵的,只要便宜的,且能穿上新潮的,就行。”
德志的妻子说:“没钱多狠啊,到超市或者专卖店,试穿衣服,又不买,人家给了我多少白眼啊。我只装作没看见。反正把好衣服摆出来就是让人家试的,不试怎么会买,如果怕别人试穿,干嘛要摆出来,不如藏在仓库里得了。”
岳母说:“你也是的,都孩子他妈了,还爱虚荣,衣服只要穿上得体大方就行,显得庄重,别穿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不好看,又不正规,又浪费钱。”
德志的妻子说:“妈说得对。我就是忍受不了那种虚荣心的折磨,有了好衣服,心里总想拥有,就给自己心理暗示,说,没衣服,没衣服,打开衣柜一看,不少衣服,都不合适,不合适。选来选去,还是穿了刚才脱下来的衣服。没办法,女人好像天生就是衣服架子,总要挂上一两件好的装点门面,其实,我也不想,可是不得不去做。”
岳父说:“买衣服,别买那些带子多的,须须溜溜的,或者口袋多,不知道要装多少钱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