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婴道:“柳相的根在清凉境,要消灭他们,只有从根挖起。清凉境内部并不团结,我们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力量。莫说是让元老院进一个清凉境人,便是三个五个,或是加入北冥人,只要对我们的目标有利,就是正确的。”
“我们未来的世界,必是一个梵清冥三境统一的和平盛世!”
九婴的发言,在众人脑海中第一次铺开了一幅壮丽明媚的画面,听者无不血脉贲张。
方笛第一个同意:“以九记商号在赴那的表现,民众中也不会有人反对的。”她甫一说完,尹俭、道无尽也同时举手赞同。他们这几人,都曾管理过赴那,或与慈家有过交往,对慈缘儿心中有底。
摩伽妙笑道:“既然元老院里已有四人赞同,这个人选我看就是定了。”
※ ※ ※
赴那城经过这一战的洗礼,众人也意识到了不足。
继元、尹俭是城防战的老手,负责督促城防建设。他们以桑河堡和多闻军塞的标准,将赴那城墙加高到十丈。
尹喜全心全意地投入军备,元老院把他的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要币给币,要人给人。尹喜弩大量地生产出来,远远超过了现在赴那军的数量。
当尹俭问道:“你造这么多弩干什么?卖给柳相吗?”
尹喜理直气壮地道:“是九哥让我造的!这些弩都是为赴那军准备的!”
尹俭看着超过十万数的尹喜弩,当场目瞪口呆。他立即去找九婴,才了解到九婴的意图。
梵原人之前从伍的标准,基本上是御剑境修为,是以军队人数较少。
面对现在的三境混战格局,清凉境与北冥都是以座骑来弥补与梵原的修为差异。在御剑飞行中的梵原军队,在对战中不占明显优势。而在非御剑状态,梵原军队的战力则强于二境军队。
对于守城战来说,尹喜弩的出现,使得参军的条件大大放宽。一个罡气境修为的修真者,同样能凭借尹喜弩,射穿五十丈外敌人的重甲。因此,所需的弩数大大增加。
随后,九婴向元老院提出了“平民军”的建议,得到一致通过。
大量吸收罡气境和随心境修真者,编成平民军。这样的军队,平时事从原职,只在守城时参加战斗,只需按时进行五天一次的集训即可。
平民军的出现,使赴那成为一座真正意义的铁城。七八万枝尹喜弩,使得所有敌人都不敢正视赴那。
而原先正规的赴那军队,因为有强力城防的支持,得以扩大了巡城范围,在赴那的四周建起卫城营,并为商人、粮队和矿工提供军力保护。
※ ※ ※
最后一名入选的元老,极力请辞元老院的名衔。
直到九婴问她“你想不想回清凉境去”,又晓以大义,提出慈家商号在赴那经济中的重要性。
“梵原过去的商业和制造业完全是空白。如果没有你的支持,赴那城的战士就无法全力面对敌人。”
慈缘儿终于受命,并在随后的建设赴那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慈家伙计有一半分配到各个军器坊,大大提高了军器研究和制作水平。另一半则分派至军粮营和矿石营,只有一小部分留在商号。
无论天宗军和柳相军怎样骚扰,慈缘儿总能搞到充足的粮草。
作为商人,慈缘儿在筹集粮草上无所不用其极。
从敌人手中抢来的有限的风兽,全部用于粮草运输。成片的果林和农地被开发出来。除了自救,“九记”商队甚至能从态度暧昧的北冥军控制区贩进鲜果——北冥的千魔使们无法拒绝慈缘儿,他们得到大量的币石,而付出的只不过是北冥人不习惯食用的水果。
数十万赴那人,因为慈缘儿的努力,没有在战争中饿死过一人。
而矿石的开采,则在赴那正规军的护卫下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持了九婴近乎疯狂的军备扩充。
※ ※ ※
梵城的情况,远不如赴那。
天宗为了夺权,将梵原南部的军力一时集中在梵城附近。原先的土地没有足够的军力,治安情况恶化。散于山林中的北冥人和军营中的逃兵,结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撮流寇。
“为阙大神使报仇!”
“北冥人宁战死,不投降!”
“冥梵一家!”
“为生存而战!”
……
各式各样的武装集结于山林、峡谷和高山。最有名的莫过于以摩崖为基地建起的“摩崖军”。
摩崖军虽然是游击型的“寇匪”,但其组织方面的宗旨与赴那军颇有相似之处。
这支武装的主要成分有三类。
原阙战属下的小部分梵原军,因反对天宗的夺权阴谋,落草为寇。因战祸而流离失所的梵原平民。流落梵原各地的入梵冥民。
第十一卷说冥
第八十八章西滨之围'下'
他们不敢与天宗或柳相的大军正面交锋,但却没有停止过对运粮队伍和哨探队伍的骚扰。灵活的战术,使他们从清凉人手中夺取了一些风兽。此后,这只队伍的行动就更加神出鬼没。
摩崖军也不免会遇上大批军队的围剿,但就在围剿他们的营将刚刚向上司发出“流寇已清”的军报时,他们又会出现在二百里外,劫杀围剿军的哨探。
用摩崖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饿死的总比战死的多”。无论天宗和柳相怎样围剿,摩崖军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柳相从清凉境运来充足的补给,情势与九婴当时“游击清野”时大大不同。清凉境大军所过之处,效仿九婴,毁灭果林是头等大事。
而天问为了屯集粮草,强征军粮。
在这样两股强力的夹缝中,如“摩崖军”这样的武装,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 ※ ※
数十万军民同仇敌恺,热情如火。在这样的环境下,慈缘儿渐渐从丧父之痛中解脱出来,投入到建设赴那城之中。
柳雯儿和金丝儿,被安排在慈缘儿手下帮忙。关于柳雯儿的身份,九婴一直不敢说。虽然同为清凉境人,赴那人对慈缘儿有感情,而对于柳相之女会作出什么反应,九婴不能预料。
这天,九婴正在神使邸处理公务——这里现在已是元老院所在地,军士来报:“抓到一个北冥奸细!”
九婴奇道:“这样的事,不是一直由尹俭将军处理的吗?”目前赴那城对待北冥军探的态度,一般是软禁。
那军士道:“那奸细说,他要见您。”
九婴一惊:“莫非是毕亥的使者?”于是道:“带他进来吧!”
不一时,军士带进一个浑身血污的北冥人。
那冥人一进门,便跪下道:“恩公!”
九婴定睛望去,愣了一下,终于看出是楚于沙。九婴游说西滨的途中,曾遇见过楚于沙,当时将尹喜的传音珠交于他,并嘱咐其到赴那城安顿,却不料他此时才到。
九婴对军士怒道:“怎么把他打成这样?”
那军士并未亲自经手“北冥奸细”,不明受伤原因,只能默不作声。却听楚于沙道:“恩公,不关这位军爷的事,我是从西滨城逃出来的!”
九婴立时站了起来,问道:“西滨怎么了!”
楚于沙道:“天宗军向西滨挺进,西滨危在旦夕!”
九婴长叹道:“是我疏忽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扑在建设赴那城上,却忘了天宗父子会狗急跳墙。
梵城军在攻打赴那时元气大伤,在眼前的四个势力中已落于下风。天宗无法联合最强的柳相,与赴那更是势同水火,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控制印臣,进而要挟毕亥。
九婴一面吩咐军士通知各元老召开会议,一面问楚于沙道:“我不是叫你来赴那吗?你怎么反而去了西滨?”
楚于沙道:“赴那毕竟是梵原人的地方,西滨城才是冥人聚集地。恩公,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大伙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跟随印臣大魔将。”
九婴点点头,他很明白这种感觉,不论赴那比西滨强多少,但始终无法给这些冥人以家的感觉。楚于沙本想以九婴赠予传音珠联系,却无法传音——连九婴都已忘记,尹喜联系他的那颗传音珠,早在句极遇害时就已毁去。
毕亥在巨岭一线行进缓慢,毕印臣还不知冥军入岭的消息。西滨城的哨探得知天宗队伍的动向之后,立即报于毕印臣。
毕印臣知事态危急,天宗军已隐隐封锁四面,唯一能求助的便是九婴。于是将城中仅有十余匹风兽组成信使队,前往赴那求援。
楚于沙毛遂自荐,加入信使队。途中遇到天宗军小股哨探,只有他一人在掩护下突出重围,得至赴那。
继元等其他元老陆续来到神使邸。
“我认为,现在赴那必须联合一方势力,方可达到驱逐外贼的目的。天宗和柳相那里,我们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如今能把握的唯有毕亥。西滨受困,我认为赴那军应该支援。”九婴开门见山地提出意见。
毕亥自入巨岭之后,步步为营,再没有过大的军事动作。多闻和桑河堡都已被他占领,并在两堡间建起木寨。冥军没有向南护展,而是一直沿巨岭向西,偶尔遇到赴那军的哨探部队也有意避开。
毕亥的暧昧态度,可以理解为向赴那军示好,也可以理解为小心翼翼地向西滨城靠近。若得罪了赴那军,随时会祸及到西滨的毕印臣。
道无尽、继元和尹俭多年与冥人交手,对毕亥决无好感,一致认为毕亥的友好不过是暂时的。按继元的话说:“毕亥既奸且狠,目前不过是投鼠忌器罢了,一旦他与西滨接上头,必然会翻脸不认人。”
于是,这三名军方的重要人物都反对驰援西滨。
摩伽妙没有什么冥梵偏见,他和慈缘儿同意九婴的说法。
所有元老的目光都集中在方笛身上,她站在哪一边,便可以决定出兵或是不出兵。
方笛沉吟许久,方道:“冥人与我们积怨已深,毕印臣能领我们的情,可毕亥未必。以数千赴那战士的性命,去换取这种没有把握的联盟,我认为不妥。”
她看向九婴,道:“对不起!”
能有三人赞同,其实已出乎九婴意料之外,他道:“方姨说得不无道理!”
众人见议事已毕,正要散去,忽听九婴道:“我一个人去西滨。”
他的语气无比平静,仿佛是在说“我到尹喜的剑阁去看看”。
众人驻足,如看狻猊一般盯着九婴。
※ ※ ※
西滨城,南门。
余千军身先士卒,领着数千名新梵军猛攻。
城内的北冥人只有少量的弓弩,几天来已消耗得差不多。但是,西滨却迟迟无法攻破。
在南门城下,新梵军已阵亡了十余名百士长和千余名士兵。
天问的话又闪现在余千军耳边:“余神使,你在西梵原暴动时丢了西滨,攻赴那时又约束不住军队。父王本要处罚你,是我一力保下,这次准你戴罪立功。若拿不下西滨,或是让印臣〃奇〃书〃网…Q'i's'u'u'。'C'o'm〃跑了,你提头来见。”
一万配备精良的新梵军,居然在数天里不能杀入城去。除了城内冥人的拼死抵抗外,内中原因有一部分,便是余千军的迟疑。
若是天宗说出“提头来见”的话,他不会如此害怕。因为梵城正在用人之境,象他这样修为和资历都当得上神使军职的人并不多。
但是对于少主天问,余千军每次想起他便会从脚底透起寒意。
天问平时不苟言笑,除了天宗,谁也看不出他在想些什么。可是,一旦他说话,便一句是一句。
诚如天问所言,余千军在西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