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嘛,广电嘛,大家都懂的~
另,《潜伏》在北京台2008还是09的时候,平均收视率9。1%,最后大结局收视率14%,这还是在21世纪,大家都有了电脑网络,有了夜生活之后……
第二卷 红星照耀中国 第十五章 播出之后
当《潜伏》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播放结束后,几乎全国的上星台都创下了各自的收视率记录。而这个时候各大报纸才纷纷醒悟跟上报道。《江南晚报》请以前当过编剧拍过电视剧、转行当电影导演没两年的冯肖刚开专栏点评《潜伏》。
这个正在和未来的老婆许帆在玩婚外恋,两年后就会跟原配老婆离婚的愤青龅牙中年人在《江南晚报》上从剧本到演员的表演到台词全面点评了一次,给予了《潜伏》以及橘子以极大的好评。他认为写了《亮剑》和《潜伏》的橘子可以跻身为中国第一线的编剧,而且看看《潜伏》中的台词安排,绝对是对人性有着很深的认识。
他还写道:“:《潜伏》热席卷中国。我之前每天晚上都蹲在电视前等《潜伏》,我后来都奇怪,自己怎么会天天这么老实的在电视前等着。后来分析有以下原因:一、真实。编导客观再现了军统作为一种结构性腐败缩影的真相。
二、文学。许多编导认为影视应该离弃文学,结果失去了艺术的核心。本剧的重大贡献就是在电视剧中写出了人物。
三、剧本。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很多人不服,也没有用。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话剧是演员的艺术,以故事为要害的电视剧当然就是编剧的艺术,这是铁打的定律。橘子的剧本写得比很多小说都扎实,他推进人物的性格时所用的对话精粹到多一句不可,少一句不行。
四、心态。编导橘子过去的作品有些反响,但未爆红,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的心态。他选择诸如碟战剧或者战争据,在别人看来有些愚蠢:吃力不讨好,不大众,但他坚持。这就是一个原创的人,是一个创造的人在做创造的事。”
不止龅牙愤中冯肖钢,他的朋友、刚跟宋旦旦离婚两年的英答在《北京青年报》上发文赞扬《潜伏》。这个英答是出身影视世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回国之后的他将美国的情景喜剧引入了中国,拍摄了中国第一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后来离婚后与《我爱我家》的编剧、同是北大毕业的才女、梁添的妹妹梁涣结了婚。
他在文章里盛赞《潜伏》,说《潜伏》中不仅可以看到国共双方的斗智斗勇,也可以看出办公室政治,这种办公室政治甚至可以让当今的人们学以致用。表扬完编剧后,他有盛赞主角孙洪雷的表演,“他在戏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绷着脸,没有一丝表情,几乎所有的时候说话都是慢慢吞吞、细声细语。偶尔那种眼神的流露才更让人感觉到人物的深刻感情。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刚从戏剧学院毕业半年的年轻人,他甚至之前还只是个旁听生!我认为孙洪雷将会是我国未来二十年里当之无愧的当家小生……
‘继续潜伏下去,还要潜伏多久?’是《潜伏》这部电视剧最常出现的台词,何谓‘潜伏’?在这部电视剧当中,潜伏就是人的奉献和牺牲,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对于现实的影射也是显而易见的,中统天津情报站是当年国丨民党政丨府的一个缩影,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腐败堕落,公权力的滥用、官商的勾结和压榨,这一切都在证明一个政权为何会在短短三年之内就会摧枯拉朽一般覆灭。而将之覆灭的力量,就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当中潜伏着的那些看似弱小实则却充满生命力的理想主义者。……”
就连《人民日报》也来凑热闹,在《潜伏》播放结束之后,《人民日报》上又登出文章盛赞沈红星。文章里评价沈红星的《潜伏》打破了一直以来谍报剧的桎梏。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类型是一种模式和规范,但当规范和模式已经在谍战剧中颇为流行时,也反过来成为了一种桎梏,制约了谍战剧的发展。
谍战剧过于依赖故事性,靠节奏、悬疑来吸引观众,但在人物开掘上,却又普遍不深,人物被动地服从故事情节,甚至在对以上通用法则的不断复制中,人物配置、故事结构、叙事技巧呈现出来的多是一种雷同的抄袭,‘特务多为美娇娘,恐怖起来吓得慌,敌我之间恋爱忙,动作枪战齐上场’,甚至被观众总结为谍战剧的四大俗,最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如何在类型的基础上创新是谍战剧突出重围的关键。《潜伏》的出现,无疑是对谍战剧的一次全新突破。在此之前,谍战剧大多‘重情节、轻人物、强节奏、弱制作’,悬疑和惊悚充斥却又漏洞百出,虽能赢得收视率,却难以获得口碑。……”
而平民老百姓更是喜欢《潜伏》得不得了,要知道97年的时候,大陆的影视剧市场基本被港台剧所垄断。从《神雕侠侣》到《天龙八部》到未来几年的《鹿鼎记》,大批的TVB肥皂剧也顺势经过广东地区的配音后进入内地市场,利用丰富的吸引中年妇女的各种元素抢占了大陆电视剧市场极大的份额。
但是《潜伏》的出现就不一样了,它让大陆的另一半人口强势的回归到电视机前,顺利的接收遥控器从而“抢班夺权”。中年妇女们无奈之下只能跟着当家的一同观看《潜伏》。不看还好,她们看了两集看进去之后,就开始对当家的开始挑鼻子挑眼。“你看看,你说话声音那么大,也不学学余责成的和声细语……”“余责成说话多温柔啊……”
《潜伏》中的台词也开始在寻常生活中频频出现同事亲友出去“腐败”时,人们就学吴站长说:“八年的浴血奋战过去了,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享受生活,体会党国给予的恩惠!将来的浴血奋战,我们就更知道为谁而战!……”
各个娱乐报纸都开始跟风评价《潜伏》,有的报纸开始以办公室政治的角度“科普”《潜伏》中的人物关系,有的女性杂志开始利用《潜伏》来普及“太太关系学”,有的老兵以为《潜伏》中的人物都是和《亮剑》中的人物一样有原型,于是开始考证原型是谁的,有的历史教师开始用《潜伏》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补充教材的……
广大的女同胞被《潜伏》之中的感情戏打动,男同胞们则为余责成感动,老人们则是为了时代而感动。《潜伏》播完以后,粉丝们纷纷打电话到电视台要求重播,可是电视台买的都是第一轮播放权。于是在收视率的诱惑下,各个上星台纷纷派人飞往北京,想要购买《潜伏》的第二轮播映权。这些被派去的人得到了台里的充分授权,必要时可以对刘雁鸣进行“招待”……
*****************************************************************
好了,终于更新好了……又一晚没睡……求票票
第二卷 红星照耀中国 第十六章 播出之后2
虽然以前每天晚上都是8点多9点就睡觉,但是这几天老兵荆柯守却是一直坚持到11点才睡,他一直在看着《潜伏》。从第一天《潜伏》播出开始,那首开头的《苏维埃进行曲》一出来,老兵荆柯守就不可抑制的觉得后脑勺的头皮发麻,全身上下的肌肉都不听指唤的颤抖起来。
他眼睛已经不太好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当通讯兵的他,曾被炮弹的破片打进过脑袋,之后经过手术的他就跟谷子地一样,一边的眼睛视力差到不行,别人站在眼前也只能看到个模糊的人影。这些年年纪大了以后,另外一只眼睛仿佛也受到了影响,看东西有点模糊了起来。
荆柯守拄着拐棍,颤颤巍巍的走到电视机跟前,驼着背把眼睛几乎贴在电视机屏幕上一般看着屏幕里打出的小字歌词,听着曲调,用着他那山东腔随着电视机里的声音一起唱着、哼着……
而等到《潜伏》结束,片尾曲则是老兵荆柯守更加熟悉的《国际歌》。当“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歌声从电视机里面穿出来的时候,老兵荆柯守浑身不受控制的颤抖起来,他不知道怎么就流下了眼泪,稍有些浑浊的泪水从眼角滑落,流过炮弹弹片造成的伤疤,流过已经像黄土高原一般沟壑的皱纹,那些泪水被皱纹分流,开始横向的流动,老泪纵横……
荆柯守努力的慢慢站直起来,他不用看歌词就可以唱出来这首歌。驼背老人是不容易站直的,他就算再努力,也只能勉勉强强站直。老荆慢慢举起右手,保持着敬礼的姿势跟着电视里的声音唱到:
“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会成功……”
但是到后面,荆柯守突然发现这电视里的《国际歌》好像多了点歌词。原来,这《国际歌》是有6段法文原版歌词,后来1900年,列宁选取了《国际歌》法文歌词的第1、2、6三段发表在俄罗斯的《火星报》上。后来1902年被俄国诗人把列宁刊登的部分翻译成了俄语。
后来1923年,瞿秋白将俄文版的《国际歌》翻译成了中文,这也就导致中文的《国际歌》跟俄文一样少了三段歌词。
不过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老荆还以为这是电视剧的制片人改编了歌词,他没说什么,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敬着军礼……
这播放《潜伏》的日子里,无数老兵流着泪唱着《国际歌》敬着礼在电视机面前站着军姿……
老兵荆柯守的儿子荆求德本来晚上没啥事,电视又是老婆柳水心霸占着看肥皂剧,一天荆求德趁着老婆上厕所的功夫,换台乱看的时候发现了《潜伏》。他一下就被这电视剧吸引了,等到老婆回来抢遥控器的时候,死活都不让。
柳水心本来嘟嘟囔囔的陪着老公乱看看,可是看了两天下来,她也有点喜欢了。每天晚上一到7点40,她就主动的提醒老公《潜伏》要开始了,然后就靠在床上“陪着”老公看了起来。
《潜伏》电视剧的热播导致《潜伏》的书也开始销量激增,电视剧播出的一周时间,书的销量又冲出去20万,总销量已经逼近了50万的大关。
也许是由于爷爷的教导,很多小孩子也开始学会奶声奶气的唱《国际歌》。奶声奶气的《国际歌》飘扬在空中,许多老头子不知道怎么就流下了眼泪,不自觉的回忆起他们的青春,回忆起他们的岁月。
许多已经被社会折磨到麻木的中年人倒是惊讶的发现,全家老小,还真的是老小,老的,和小的,都开始爱唱《国际歌》。他们听这种歌曲只是感觉很形式化,听不出什么感觉。
而在网络上,有些外语学院的俄语学生开始把沈红星写的中文版的《苏维埃进行曲》翻译成了俄文。贴出来之后,又有嗓音不错的软妹子网友唱了出来,并将音频放在了自己的多来米个人空间里。
在软妹子的号召力下,以前很看不起所谓“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