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刚满怀惊奇的走到藤子扎根的地方,顺藤条上望,看到朱红藤条主枝上结着一个红珊瑚色的小小细腰葫芦;青绿藤条主枝上结着一个翡翠色的碧绿细腰葫芦。两个葫芦颜色鲜艳,非常耀眼。每只葫芦只有六寸大小,和两棵巨大的藤子相比,显得太不相称了,简直有点可笑。
李刚走到红色葫芦前,伸手摘下。葫芦入手沉甸甸的,通体闪现着暗红色的光华,摇一摇,里面响起哗啷哗啷的水声。李刚拔出短刀在葫芦上划了几下,葫芦上连条划痕也没留下。仔细看,葫芦把下一寸的地方有一圈浅红色细小痕迹,便用短刀顺着痕迹切下,葫芦把竟然应手而落,一股浓烈醇厚的芬芳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李刚就着葫芦嘴喝了一小口,葫芦中的汁液顺喉而下——像醇酒、像蜜糖、像火焰。不久,全身像沐浴在阳光下,穿行在春风里——温暖、轻柔、和煦,仿佛每一个细胞都被这股汁液浇灌着,激发起无穷的生命活力。李刚像酒中瘾君子,喝了一口又一口,完全沉迷在那种神奇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喝了大半葫芦。好像畅饮了老酒,沉沉睡去。
醒来已是第三日的清晨。李刚内急难忍,汗臭难闻,先痛快的泄出一滩腥臭的黑便,又找到一条溪水将身上清洗干净,才舒爽了许多。
这时,李刚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想跳跃,想飞翔,口中一声长啸,声震林越,久久不绝。
再看那巨大藤子,枝枯叶落,已经枯萎而死。
李刚又摘下青绿色葫芦,青藤也枯死了。好像它们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两个果子,果子熟了,它们也完成了生命的轮回。
李刚又照旧切开青色葫芦把,喝了一口青绿葫芦中的汁液,同样香甜满口,只是冰冷彻骨,极为难受。冷了一会,身上涌起一股热流才将这股寒意压下去。他不敢再喝,(奇*书*网…整*理*提*供)用葫芦把和软木做了两个盖子,将葫芦口塞上,挂在腰间。
李刚知道周围环境奇异,不由提高了警觉,手端半自动步枪朝小谷走去。
迷魂谷奇遇记 第二节 福地洞天
小谷中长满了奇花异草,百鸟鸣唱,流水潺潺,四周山上长着高大的美人松,微风拂过,松涛阵阵,树下凉风习习,没有一丝暑气,真乃人间仙境。
走到谷尽头,坐北朝南有一座洞府,洞门上方刻着“仙芦福地”四个古篆字,洞门两旁各有一排圆型纱窗,一道小溪从门前流过,溪水流向西边的一个十几亩水面的小湖里,溪上有原木搭的小桥,一条曲径蜿蜒通往谷口。曲径旁的十几亩田里种着水稻、豆子等作物,还有一块菜地,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看来有人耕作,洞中定是有人居住。
李刚正犹豫着是否上前叫门时,洞门开处,走出一高一矮两个身着道袍的老者。高的高大威严,身高足有一米八五,颌下一部黑髯,双目炯炯有神;矮的不满一米四,尖嘴猴腮,眼窝深陷,双手过膝,走路摇摇摆摆,活脱脱一个大猩猩。
李刚走上前去,鞠躬行礼,口中说道:
“不知两位前辈高人在此居住,还望原谅擅闯之罪。”
矮老者答道:
“小朋友客气了,人家都叫我‘宋矮子’,又哪里是什么‘高人’了,贫道宋献策。”说话倒很风趣。
高老者道:
“老夫尚炯,欢迎小朋友光临。”
李刚不禁大吃一惊,忙问道:
“两位莫非是‘闯王’部下的宋献策军师和‘老神仙’尚炯前辈吗?”
两人齐声道:
“然也。”说罢呵呵大笑,还饶有兴味的看着李刚。
李刚暗想:
“自甲申年李自成败走‘九宫山’到今年,有三百二十四年,当时两人还属壮年,就算四十岁吧,那么现在两人足有三百六十多岁了,难道世界上真的有数百岁的人?。”
宋献策见李刚脸上有狐疑之色,就说:
“贫道今年三百六十五岁,‘老神仙’今年三百六十七岁。其实一个人活几百岁并不值得炫耀,也用不着撒谎骗人。”
李刚道:
“小人并不是怀疑两位前辈的话,只是觉得此事太让人难以置信,人活百岁已经是奇迹,活三百六十多岁,那不是活神仙了吗?”
宋献策道:
“神仙也是人来做,活到我们这个年龄的大有人在,不足为奇,不足为奇。”右手向洞门一摆,道:“小朋友请。”
李刚随二人进入洞中。
洞内宽敞明亮,进门是个近百平方米的大厅。大厅靠窗摆放着琴桌、茶几、石桌、木椅,无不简陋粗糙,左右两边,是两排用两寸厚的松木制的书橱和博古架,摆放着一些线装古书和青铜器、瓷器等物件,无不精美细致,古意盎然。大厅另有两个洞门,挂着门帘,似是起居之处。
宋献策笑吟吟的问李刚道:
“请问小朋友尊姓大名?”
李刚道:“小子李刚。”
“你是如何过的迷魂阵?”
李刚将经过叙述一遍。二老不由呵呵大笑,尚炯道:
“这个阵法说来唬人,其实只要有胆量,耐心多试几回,总有走出来的时候,没想到李小友却是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式进来了。”
宋献策见李刚腰间的红绿葫芦,问道:
“李小友经过葫芦谷时必有所遇。”
李刚答道:
“没有碰到特别的,只是见这两个葫芦长得可爱,没有经过主人允许,摘了下来,还请主人原谅。”说着,解下红绿葫芦送到宋献策的手里。
宋献策拿过葫芦,打开盖子闻了闻,就着红色葫芦喝了一小口,闭上眼睛细品片刻,又将葫芦递到“老神仙”尚炯手里,尚炯接过葫芦也喝了一小口,盖上盖子,又递还李刚。问道:
“小友可知道这葫芦的来历和妙用?”
李刚说:“不知道。”
宋献策道:“这两棵葫芦藤,不知长了多少年。当年我没到闯王帐下效力之前,经常游历名山古刹,问道于高人。当年辽西‘医巫闾山’道号‘崩山老祖’的‘铁冠道人’曾对我说过,辽东河川岭下有个迷魂谷,谷中四季如春,长着两棵巨大葫芦藤,千年结果一次,饮过葫芦果子汁液,可得道成仙。
我追随闯王打下北京后,和老神仙急流勇退,来到这‘迷魂谷’,在一个前辈修道者隐居的洞府中住了下来。据考,那位前辈在此修炼是八百年前的事了,由于人寿不永,活到一百四十岁时故去,他在此一百多年,并没有见过葫芦开花结果。
我们来此三百二十多年,也只是去年见到葫芦开了几朵小花,今年初,刚刚结了指头大的两个果子,每次看时,总是老样子,觉得这千年结的果子,不知几百年才能成熟,五天前看时还是青青的拇指大小,没想到只一两天的工夫就长大成熟了,又恰巧被李小友得到了,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天定’,可见李小友福缘不浅。
我和老尚虽然久居深山,但也时常下山游玩,就便给人治治疑难杂症,取得诊费,买些日用品。我们虽老朽,但对现代科技知识所闻颇多,深知所谓‘成仙得道’全属虚妄,什么‘培养元婴,神游太虚’,都是扯蛋,大男人肚子里那有放婴孩的器官,又从何处产出。又说‘成仙者可白日飞升,直达天庭’,地球只有数十公里的大气层,大气层外都是广袤的太空,天庭又建在何处?”
正说着,忽觉腹内疼痛,脸上慢慢冒出了淡黑色的汗水,急忙手按腹部,拉了老神仙匆匆走出洞外。好一会,才回来到里面换了衣服出来。
宋献策说道:
“没想到,这宝贝汁液见效这么快,真是不好意思,我接着说。”
“所谓神仙之说,只是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力对抗巨大的自然威力,对自然世界的认知甚少,于是就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膜拜,幻想出创造世界的神佛,并理想化的臆造出有呼风唤雨超自然能力的神仙,以及成仙得道的修炼方法。这都是人们美丽的幻想,又有谁见过神仙佛祖,谁见过白日飞升。倒是遍地的巫医神汉在招摇撞骗,更可笑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世外高人’,有几人活到我老宋这般年纪,还不是顶着虚妄的光环无奈的撒手人寰。”
李刚见宋献策把神仙之说批驳得体无完肤,疑惑的问道:
“既是如此,前辈又是如何做到长寿不老的呢?”
宋献策道:
“贫道早年也曾对仙道之学颇为迷恋,什么‘九宫八卦、奇门遁甲、老庄之说、修道炼丹’多有涉猎,都是不得要领。到了迷魂谷,才获‘高人’指点迷津,得到正确的修炼方法,其实是一种‘由内及外,由里及表’的锻炼方法,最后达到身体内腑脏器、骨骼肌肉均焕然一新,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服用延年益寿的植物精华,才得以苟活到现在,神仙法术贫道不会,但飞腾跳跃,日行千里之能倒有,小说家笔下侠客‘击石成粉、隔空点穴’的武技也会。”
李刚羡慕的问道:
“什么植物精华有如此奇妙功用?”
宋献策笑道:
“真是身在宝山要饭吃,李小友你所摘取的两个葫芦就是千年难求的珍宝,服用一小口,就可得到延年益寿,脱胎换骨的效用,你喝了半葫芦,不觉得身体有何变化吗?”
李刚道:
“服了葫芦汁液后,出了一身臭汗,拉了几趟腥臭的排泄物后,只觉得身轻体健,力气好像大了许多。”
宋献策道:
“李小友有所不知,你目前的身体好像装水的大水缸,力量就像水缸里的水,你现在缸里只装了不到一成水,力量虽大也是有限。如果修炼得法,水缸里装满了水,那时会有常人意想不到的能力。”
李刚惊异的问道:
“如何修炼才能获得如此能力?”
宋献策与尚炯笑而不答,却对着大厅一道门内说道:
“两个小妮子还不出来见过李刚李公子,却在那里偷听,成何体统?”
只见从门内聘聘婷婷走出两个古装丽人。
一个身着白缎长裙,白鞋、白袜,小蛮腰系一条白绸带子,更显得腰细胸挺,象牙般的肌肤衬着粉嫩的面庞,长睫毛大眼睛,小巧的鼻子,肉感的小口,嘴角微微上翘,好像总是在笑着,即妩媚又妖娆,身高有一米六七;另一个水红色的长裤、短衫,一条黑绸子腰带,身高足有一米七二,脸上透着健康的嫩红,显得曲线玲珑,刚健袅娜。二女年龄均在十八九岁。
素衣女子上前施礼,道:
“小女子朱金屏,见过李公子。”说罢,退到尚炯身后,不胜娇羞的低头不语。
红衣女子上前抱拳道:
“李银屏见过李公子。”双目炯炯有神望着李刚,一点也不羞怯。
宋献策道:
“金屏是明末皇帝朱由检和陈媛媛所生,陈媛媛曾被朱由检宠幸数日,即怀有金屏在身,后又被遣出宫去。陈媛媛在动乱中生下金屏,托我代为抚养,直至如今。”
尚炯道:
“银屏是李岩公子与红娘子所生,李公子被杀前,红娘子产下银屏,是老夫接的生。红娘子知道丈夫不为闯王所容,势必难逃一死,生下银屏之后,便将孩子悄悄托付与我抚养,好为李家留下一点血脉。带她出关后一直跟随我到现在。”
听了宋、尚二人所述,两女并不悲伤,大概她们没有见过亲生父母,没有切身的亲情体验,也就谈不上悲从中来吧。
说起闯王失败的原因,宋献策不禁长叹。说道:
“闯王打下北京,建立大顺朝后,已经注定是个短命王朝。当时,本应建立治国良策,轻徭薄赋,一来让百姓修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