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名额,也是情理之中的。
当然,要让证监会一下子对同一个集团公司下属的5家企业同时下发上市许可,这就需要这家集团公司有非常强硬的背景了。黄岗扒拉着手指头算了一圈,发现国内也就是汉华重工能够有这样硬的来头,科工委、外贸部、计委,似乎都买汉华的账,有这些部门去和证监会交涉,汉华要想拿到5个许可证,可能真没有什么难度。
又经过一番讨论之后,黄岗告别林振华,回京交差去了。根据双方的约定,林振华将会安排合适的人选注册一家投资公司,用于对克拉运河项目进行投资。投资公司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民间,国家会对这个募资行为开启绿灯。至于克拉运河工程的发包,以及未来运河建成之后的运营管理等问题,国家会派出官员,以该投资公司的名义与泰国方面协商,总的原则就是让国家在这个项目中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作为一种交换,计委将出面与证监会进行协调,为汉华的五家子公司上市提供便利。初步说定的是先解决2家公司的上市名额问题,然后在未来一两年内,再解决其他3家公司的名额。
5家公司分阶段上市,也是汉华的决策层早已商量好的步骤。如果5家公司同时上市,资本市场上有限的资金会被摊薄,反而不利于发行价的提高。采取分批上市的手段,在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卖出好价钱之后,股民会对后一家公司充满期待,发行价可以定得更高一些,这也是一个圈钱的策略问题。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飞逝而过,一转眼,已经到了2002年的初冬。
在这段时间里,中泰两国关于克拉运河项目的谈判圆满完成。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克拉运河问题涉及到东南亚国家的内政,中国政府秉承一贯的原则,对此项目的兴建不采取任何干预政策,但中国企业如果要参与运河建设,政府也是不会干涉的。中国政府同时要求泰国方面必须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要做出任何伤害中国投资商权益的事情。
泰国政府也就谈判发表了声明,表示修建克拉运河是泰国的内部事务,不涉及到任何第三国的利益。泰方欢迎包括中国、新加坡等国在内的各国民间企业入股克拉运河项目,任何企业在克拉运河项目中的权益按照其出资比例计算,泰国方面不会因投资者的国别而有任何歧视作法。
在两国政府发表了上述声明之后的第二天,克拉运河中国投资公司在浔阳正式挂牌,前来参加挂牌典礼的有100多家企业的老总,其中不泛诸如祁仲谋、安雁、熊立军之类经常被媒体提及的“成功人士”。
泰国商务部副部长吉拉篷亲赴浔阳参加了投资公司的挂牌仪式,在仪式之后,又专程前往汉华化工设备公司进行参观。在化工设备公司,吉拉篷与总经理方延武签订了一个价值10多亿美元的大额订单,由汉华化工设备公司为泰国在运河沿岸的石油化工加工贸易区提供一系列的大型石化装备。
谢悠善任总裁的浔阳港口机械公司在克拉运河中国投资公司中投入了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同时获得了克拉运河50%的岸上机械的订单,包括若干大型龙门吊车、叉车、铲车、传送带等等。据业内人士分析,仅这些订单的利润,恐怕就不止是2亿元人民币能够打住的了。
还有其他一些中国企业,也分别获得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项目,消息传出来,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嫉妒着两眼发红。谁投资、谁受益,这话可从来都不是随便说说的,中国人承诺向克拉运河投资60亿美元,收获几个订单,难道不是合理的回报吗?
日本、韩国的商界对此事反响尤为强烈,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懊悔过去没有及时地抓住机会,一直都把这个项目吊在手里,想逼迫泰国政府让出更多的利益。谁料到,中国居然捷足先登,把这个项目的控股权抢到手上去了。
曾经有一个机会……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日韩的投资商们不止一次地在心里重复着星爷的经典台词。
商务人士们关注的,当然只是这些项目订单、投资收益等等,政治家们却还看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也就是在第一支中国工程队抵达克拉运河工地的时候,中老缅泰四国政府发表了共同声明,宣布四国警方将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维护湄公河上中游的通航安全。西方媒体惊呼:中国武装力量合法进入东南亚,湄公河从此成为中国内河!
此外,一直处于讨论之中的中南半岛铁路项目也迎来了春天,中国、老挝、泰国的铁道部门称,将尽快修建连接中国西南至泰国马来半岛的铁路,这意味着中国西南即将出现一条直通印度洋的陆路大通道。
自从林振华发表那番在新加坡被称为“星岛通牒”的谈话以来,新加坡经济就直接进入了严冬。随着克拉运河中国投资公司的挂牌,克拉运河的修建已经成为现实,新加坡的商人们一边大骂林振华和中国,一边开始着手安排后路。其中,有不少曾经大肆反对克拉运河项目的企业家也秘密造访泰国,打算把在新加坡的企业迁到克拉运河区去,这倒应了那句老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汉华集团下属企业的上市也已经开始了,在汉华的公关努力下,证监会一次给汉华批准了两个上市许可,允许汉华化工设备公司和汉华机床公司上市,同时还口头承诺将在未来一年内批准另外三家企业上市。
汉华化工设备公司和机床公司的股票在交易所一挂牌,便遭到了抢购。虽然发行价已经比票面价值高出了近50%,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股民们购买的热情。汉华在国内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很早以前,股评家们就扬言,只要汉华上市,股票必定会暴涨。如今,这支被股民期待已久的蓝筹股终于问世了,谁还有时间去观望等待。溢价50%算得了什么,君不见市场上的垃圾股价格都比面额高出数倍了吗?
借着这次上市的机会,公司也兑现了多年前向老职工们的承诺,按照职工的工龄、级别、贡献等,分别派发了一部分内部股。那些早在汉华机械厂的时期就已经在职的工人和干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几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项哲、方延武等高管们更是获得了价值上亿的股份,这些股份都是林振华从自己的股权中分出来的,并不涉嫌贪腐或者违规。
方方面面的关系户,自然也是需要打点的。汉华有专门负责公关关系的人员,他们将根据这些关系户与汉华关系的远近以及权力的差异,分别采取给予不同的对待。对政府官员直接赠送股权自然是不合适的,但给他们一些以平价购买原始股的机会,是谁也无法指责的。至于官员们拿这些原始股到市场上去能够赚到几倍的差价,那就是人家自己的本事了。
类似于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是中国才有,世界哪个国家也都是如此。美国总统缺钱花的时候,就会在白宫开个冷餐会啥的,然后请各家企业老板去吃饭。圣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冷餐,老板们来吃这顿饭,交点餐费也是合理的吧?虽然一个汉堡卖出去10万美元,一杯冰水价值5万,可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管得着吗?
又是挖运河,又是企业上市,还要时刻关心着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林振华忙并快乐着。直到有一天,太太杨欣从美国出差回来,气势汹汹地把一叠照片甩到了林振华的面前:
“林振华,你看看这是什么!”
669 林振华作的孽
669林振华作的孽
林振华不知就里,拿起照片一看,只见上面是两个还未满月的小婴儿,长得粉粉团团的,煞是可爱。从开裆裤没关严实的大门看去,知道这是两个小男孩。
林振华诧异地问道:“小欣,这是一对双胞胎吧?谁家的孩子,长得挺可爱的。”
“你认不出这是谁家的孩子?”杨欣虎着脸问道。
“这哪认得出?”林振华挠着头皮,“不过,看上去眉清目秀的,他们的爸妈应当相貌都不错吧?”
“你……”杨欣牙痒痒的,恨不得咬林振华一口,“你倒是真会自夸!我告诉你吧,这两个孩子,这个叫林欧,这个叫林亚,你懂了吧?”
“林欧林亚……”林振华倒抽了一口凉气,“小欣,你是说……”
在亚丁的时候,何岚就对林振华说过,她想要一个林振华的孩子,既然前面的孩子以非洲为名,叫做林菲,那后面的孩子就不妨叫林欧、林亚、林美、林南极。林振华在亚丁陪护了何岚一个多月的时间,该发生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只是林振华没有想到,何岚真的有了孩子,而且一下子就是两个。
林振华离开亚丁的时候,何岚也乘飞机回了国。林振华在非洲呆了几天,又去圣戈加群岛谈下了海外基地的事情。等他回国之后,再联系何岚就联系不上了。何海峰告诉林振华,何岚回家呆了半个月,然后就去了美国,据说是单位的安排,要在美国建一个办事处,何岚自己则是办事处的主任。
林振华心里有鬼,也不便过多打听何岚在美国的联系方法,只是想着如果什么时候去美国出差,再设法与她联系就是了。现在想来,何岚突然离开中国,到美国去工作,应当是为了避免让同事和朋友知道她怀孕的事情吧。
这个何岚也是够绝的,这么大的事情,她居然没有向林振华透一点风。
“小欣……对不起。”林振华只能想到这样一句话了。
“你看你作的这些孽!”杨欣抡起拳头,对着林振华一阵猛捶,一边捶着,一边眼泪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林振华联系不上何岚,但杨欣却能够找到她。杨欣是化工设备联盟的秘书长,常年与机械进出口公司有业务往来,即使在何岚一直回避林振华的那段时间里,她与何岚在私下里也是有过接触的。
这一次,杨欣是到美国去出差,偶然听到机械进出口公司的人说起何岚也在美国,就在芝加哥的办事处工作。杨欣惦记着何岚年初受伤的事情,于是在业务办完之后,专程拐到芝加哥去了一趟,想和何岚见一面,聊聊天。
到了办事处,办事处的人说,何主任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上班了,原因不详。杨欣拿着办事处人员提供的号码给何岚打了一个电话,何岚在电话里迟疑了片刻,然后告诉了杨欣一个地址,说那是她在芝加哥的家。
杨欣到了指定的地方,敲开门看到何岚的一刹那,她就明白了一切。何岚刚刚生完孩子,体态还有一些臃肿。以杨欣对何岚和林振华之间关系的了解,再看到何岚脸上的神色,她岂能想不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杨欣几乎想转身就走,但她的性格却不是那种杀伐决断的类型,在这种事情面前,她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何岚在她犹豫之间,一把拉住了她,说道:“姐,不怪林哥,都是我的错……”
于是,杨欣便神差鬼使地跟着何岚进了家门,看到了两个可爱的双胞胎男孩。再往后,也不知道两个女人之间聊了一些什么,总之是哭过了,也笑过了,最后杨欣向何岚要了一叠照片,说“给他们的爸爸看看去”。
在从美国返回中国的飞机上,杨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