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卷 1935年 第二百三十二章 汪精卫被刺(一)
按蒋中才讲话的意思,他们和共济会一样,也是抗日的,所以,他们双方应该团结合作,共同为国家出力。
蒋某对光之老弟久仰了,早就想与光之老弟共同奋斗了!但机遇不巧,一直没有机会与老弟见面。
在抗日方面,因为日军南下侵略的事,能避免是最好,避免不了也应该尽量往后推,这样才对我国更有利,让我们国力更强、有更多时间作准备。所以政府只能在私下进行抗日准备,请老弟不要对政府的做法有误会!
抗日的事,老弟在明里进行,政府在私下进行,本来属于异曲同工。但是别人不知道蒋某人的苦衷,对我们有误会。加上这次共济会的人,对光之老弟这次绑架案件有一些误会,现在已经起了一点武装冲突。如果这样的冲击扩大,只会削弱我国的力量,让东洋人和外国强盗有可乘之机。
蒋某人已经命令我军,不能对老弟的部下起冲突,必要时可以先向老弟的部下缴械,这样都是为了避免冲突扩大。现在老弟的案件破了,这些误会和冲突都结束了。现在正是老弟与蒋某一起好好谈一下,如何合作配合,以更好地为党国……,这个,国家民族出力。
老弟看,是不是先让部下做两件事:停止军事冲突和恢复经济次序,以免影响民众的生活和我们的实力?
不管蒋中才怎么说他是抗日的,但财迷清楚地知道,蒋中才可能为抗日作了点准备,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他的统治上。说是支持抗五军抗日的、知道共济会是为国的,怎么还要想把自己抓了、准备杀了?
财迷对蒋中才说,他已经这么久没与他的弟兄们联系了,更不知道外面的冲突等情况,不过他相信自己的部下是不会随便乱来的。委员长要与我们合作的事,都要等我出去后与黄宏林等弟兄们商量了再看。
蒋中才说,今天他们的国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六中全会)开幕,本来今天上午他是要去与代表们一起合影、接受记者采访的,不过听说光之老弟的事,才临时来这儿,与老弟谈一下。一会儿我们就一起出去,见一下记者,你看怎么样?
前一阵子,蒋中才他们与共济会对立这么严重,蒋中才知道有些地方实力人物会乘机搞一些事的,所以就召开会议,如果这些人到了南京,就不会乱动了,就怕有些人这时候不一定会来开会就是了。宋哲远就没有来;而冯大帅来了,他是来宣传他的要抗日、反独裁主张的。多数地方实力人物因为前一阵子山东的对峙形势还不清楚,所以还是派了一些人来了。他们知道,抗五军与中央军的军事对抗,不会这么快就能结束的,怎么着也要打上几个月,甚至上一、二年的。所以,不少地方的人都来了,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就与蒋中才表明态度,同时也来探听一下首都和各地的消息,这个会只能开上几天的。
财迷说,自己也不是国大党的党员,什么几中全会的记者招待会,怎么能去呢?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一个侍卫急急忙忙闯进来,也不管蒋中才对他怒目而视,说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委员长,不好了,在前面院子里,汪院长被人刺杀了!
…………………………
说这个早晨几乎全部的共济会员都知道会长才弥先生已经获救是没有错的,但也有个别人并不知道,例如徐二凤就是一个。
王亚樵准备刺杀蒋中才,准备了这么久,可这一阶段蒋中才对自己的保卫那是多么注意!在总统府一带连个苍蝇都飞不进去的,一直也没有找到机会。自从叶队长、杜丝娜他们逃出来以后,整个共济会都动了起来,山东的战斗打起来后,他们更加想快点把蒋中才给杀了。
现在要开这个六中全会,可以进去的人多了一点,但还是很不容易。今天按开会的惯例,在会前有一个记者招待会,还有全体与会者合影。这是个好机会,王亚樵就想派人进去,动手刺杀。不过这次会议保卫工作做得特别好,理由也是充分的:外国势力对我国的人有企图,才弥先生不就被他们绑架了?所以,对记者采访控制得特别严。记者要先到会议保卫处登记、核发采访证,才能进会议区域。
聂小姐聂记者,因为拍到才弥先生被绑架案的现场照片而更加有名了。这一阵子都在南京,她的报社让她跟进才弥先生的案子,而她也想与共济会的人在一起。现在共济会的主要人物,可都到南京来了。现在她的报社想让她作为想采访这次会议的记者,报名上去后,别的一些记者采访证发下来了,她因为与共济会的关系太密切了,告诉她不能发。实际上她对这个会议并没什么兴趣,但她的报社觉得不公平,还提出了抗议。开始保卫处根本不理他们,但在会议开幕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才突然发给她一张采访证。
不过保卫处再怎么审核,王亚樵还是找到一个人去刺杀蒋中才。他本身是记者,是比较新加入的共济会员,叫孙凤鸣。他不是敢死队员,不过这个任务交下去,他马上接受了。这个时候,有好多共济会员情愿不要自己的命,也要去杀了蒋中才。
能进去的共济会员只有他一个,就是说,孙凤鸣没有助手,也没有人掩护撤退。为他准备的武器是一个改装过的相机,这个时空有的相机体积大,里面就放下了一个枪管,但只有一发子弹,摁下快门,就可射击。
徐二风是情报队的,但她这一阵子都与师傅王亚樵他们在一起,她也想尽了办法去刺杀蒋中才。她一个女孩,进入到政府办公区的第一道警戒线还是可以的,但区域离总统府还有一些距离。不过她发现在总统府外一千几百米的一个政府部门屋顶最高处,可以看到总统府的前院。
第七卷 1935年 第二百三十三章 汪精卫被刺(二)
那个刺客孙凤鸣,他原来不光不是敢死队员,也不是共济会员,而只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原来名字叫孙凤海,曾经是中央军中的一个排长,打过仗,胆子也大。从一年前,他就有刺杀蒋中才的想法,到南京与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晨光通讯社”,他算是这个通讯社唯一的记者。等才弥先生绑架案发生后,他们也认为这是蒋中才干的,而且更加证明蒋中才的独裁面目,也就更想刺杀蒋中才等人。孙凤鸣知道共济会的人也要刺杀蒋,就来找王亚樵,还愿意加入共济会敢死队。王亚樵他们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可以让他加入,而且也就他得到了采访证,就为他提供了刺杀的武器。
徐二凤一方面对这个新会员不是非常放心,另一方面很想亲自动手杀了蒋中才这个抓了父亲的仇人,所以还是要实行她自己的刺杀方案。
平时蒋中才是很少到这个前院去的,不过记者招待会一般都在那儿。所以,徐二凤决定在这个政府机关楼的屋顶那儿袭击蒋中才。那儿离总统府前院有一千七、八百米距离,虽然用反坦克步枪改制的狙击步枪能打到这个距离,但准确性低、杀伤力也较小了。而且要把这么大的步枪带到这个警戒区域,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不过二凤绝不放弃,她通过关系,搞了一张这个警戒区内清洁工的证件。她自己化妆成一个女清洁工的样子,把步枪油漆成竹子的颜色,做了一把“扫帚”,准备这样来混进第一[奇+書*网QISuu。cOm]道警戒线。这“扫帚”把就是步枪的枪管,所以要混入去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有人拿一下她的“扫帚”,就能发现重量太不对头了。在开会的前几天,二凤已经拿了扫帚,进出了警戒线几次。那是真的竹扫帚,所以哨兵都让她进去了。到开会的前一天,二凤拿了这步枪“扫帚”,来到哨兵前面时,五个装成学生样的共济会员突然在这些哨兵前面喊口号,撒传单,还要往警戒线里面冲。有这样的混乱,哨兵们就把注意力放到那儿去了,对二凤他们就检查得松了,二凤就这样混进去了。
这一进去,二凤就不再出来了,到了晚上,她潜入那个政府部门的房子,躲到最高一层的阁楼里。第二天早上,她就爬到这屋顶上,在最高处架起了枪。
这儿离目标院子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一点,尽管步枪上有一个五倍的光学瞄准镜,但相当于正常的在三、四百米外看那儿,虽然能看到人形,但要分清面孔就难了。
而且那天院子里代表和记者们乱糟糟的,好长时间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二凤不知道,这个时候,会议向这些记者说了才弥先生已经被救出、蒋中才委员长正在接见才弥先生的消息。突然有这么个爆炸性的新闻,你说这记者和代表们又是提问,又是私下交流讨论,这能不乱吗?
对于这个案子的具体情况,大会出来宣布的人也只是把一些标准答案读了一下,这还不如把这天的中央日报给大家看一下就行了。更多问题,要等蒋中才出来再问了,最好还要问了才弥先生本人,才能知道答案。
而孙凤鸣更是在那儿想,别说蒋中才现在没出来,出来了他也不知道这个行动要不要进行?到了这儿是没有共济会的人可以商量了,行动吧,才弥先生出来了,不知道共济会与蒋中才他们关系会怎么样?不行动吧,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一个人在那儿反复考虑。
这蒋中才与才弥先生的谈话时间特别长,这些人也不能老是没事干,干等吧。所以,在记者提问结束后,汪精卫提议,咱们先来合影拍照吧,这事就不等蒋委员长了。
于是乎,大家就排了位置,坐的坐,站的站。排名学可不是另一时空才有的,这一时空从更早的时候就有这些主次的排位了。这前排中间的位置,本来当然是蒋中才的,现在蒋中才不在,就轮到汪精卫汪院长了。
徐二凤在这么远,人的五官是看不清了,但照相排位置还是看得清的,这最中间的人,应该就是蒋中才了吧?她早就测了风向等参数,仔细地瞄准。那边拍照的人也挺配合,稳稳地坐了不少时间,让她瞄准。这么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瞄准脑袋,而是要瞄准人形的中间。时不可失,机不再来,二凤觉得在这个距离下,也只能这样打一下了,就开了枪。
过了大概有一秒钟,中间的这个人突然地一动,然后边上的人们才慌乱起来。
这汪精卫年青时也是有点胆色的,当过亡命刺客,写过“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之类的。而现在,是个标准的政治家了。不过他还是血肉之躯,没有另一时空陈什么扁、吕什么莲的政治人物本事大。这子弹一钻进他的胸,他马上就一阵刺痛。过不是,就算是这么一颗高温的金属贴在人的皮肤外,也够你受的,别说钻入了肉里面。他就往那痛的地方一看,发现一个孔,而且有血往外流,于是,叫了一声“我这儿怎么流血了?”
还是张学亮,上过战场,也见过很多伤亡,马上就说“这是中了枪了!”汪院长一听,脸就变得更白了,也坐不住了,往下就倒。
二凤看到这个结果,就以为打中了蒋中才,就把枪藏匿在阁楼上,就溜之乎也。
…………………………
汪精卫那儿大家都乱成了一团。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枪是谁打的。这枪虽然声音不小,但距离这么远,到这儿声音就不大了,都让照相机的咔嚓声给压了下去。这儿的警卫们到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