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秦,灭秦……”他厉声高呼,吐血而亡。
父亲啊,您可知道您给了良儿一个难以抉择的选择?天下有德者而居之,依天下大势的发展,唯有一统,才能真正地使得天下太平。
复韩,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张良的心智在动摇,他的心智在飞跃,在上涨。
一开始,张良空有才智,但行事却是一个雏儿。早年前,他以为只要杀了秦始皇,韩国便可恢复。于是,策划了博浪沙一事,随即又发现法治才是霍乱的根源。
秦法讲究民弱国强,视百姓为奴隶。百姓越听话,国家越安定,不求发展。因此,张良又以灭秦为己任。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他地恩师黄石公被授予《太公兵法》,日夜研读,学识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心中已开始觉得要想真的天下安宁,唯有天下一统。
但他还是选择了复韩,因为这是他家族的使命,他父亲的遗愿,生为人子,他有焉能让自己的父亲这辈子都死不瞑目!!!
当曹操第一眼看到张良的时候,眼中暴起了一阵精光,大笑道:“张司徒远来,曹某有失远迎。今日能于张司徒相会。大慰平生。”
张良本性谦和见曹操如此颇有受宠若惊之感,双方坐下,下人呈上茶水。
开始,曹操还怕张良喝不惯,谁知张良熟练的闻了闻茶香,小小了一口。叹道:“张某以十年未馋得如此浓香的茶了。”
张良祖上荣耀,茶虽不普及,但上流人士早已用此物来招待贵宾了。所以,张良对茶并不陌生,反而偏爱此道。
曹操笑道:“此茶乃土生土长地巴蜀特产,张司徒若是喜欢,曹某送你一些。”
“忠勇君好意。那张良就此谢过。”他长得像女人,但行事作风却没有丝毫地做作。
曹操开门见山的说道:“对于复韩,张司徒有何看法?”
张良笑道:“只须三点,韩国可复。”
“愿闻其详。”曹操洗耳恭听。
“第一、请寻得王子韩成。第二、等。第三、出兵收复韩国旧地。”张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曹操眼中闪过了一丝神采。张良此计看似非计,其实内中大有玄机。关键之处便在于那个“等”字。
章邯战无不胜,一来归于他出众的干略,二来所遇之敌,无一真正用兵能手。章邯战无不胜,并不奇怪。
但项梁却非一般等闲之人,他自幼习得兵法韬略,是一位难得地将帅之才。何况还有项羽、范增的相助,章邯想要维持他不败的记录。那是异想天开。
一路下来,章邯经过连连大战,手头兵力也相形见拙,倘若失败必向三川郡请求支援。韩国故址便在颍川郡和三川郡境内,颍川郡郡守杨傲空有学识却不晓兵事。不值一提。唯一可虑者,便是三川郡郡守李由,此人性格冷峻,沉默少言,心思缜密有城府,行为举止颇有其父李斯之风,但又不同其父。李斯不通兵事,而李由却喜好兵学,与扶苏相交甚好。曾一同拜在蒙恬门下学习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无不克,但却铩羽在李由镇守的荥阳城下。可见此人才干不俗。
只要李由离开三川郡支援章邯,韩国轻易可复。
所以,张良的一计“等”,看似平凡,实乃上上之计也。
“好一计等。”曹操拍案叫绝:“张司徒不愧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的不世奇才。”
张良眼中也出现了一丝赞许,寻常人等,又怎能一下子看透他计谋的本质?
第二天,曹操偕同张良不急不缓地返回陈郡,虞姬不善骑马,坐在车内阅览书籍。曹操、虞姬两人似乎都有共同的喜爱,曹操前世今生所看过的古籍,多得可以堆满整个谷仓。虞姬不如曹操,但也常常卷不离手,学识渊博。
入得陈郡,月余不见。陈郡已非当初的狼藉,街道干净,屋舍整齐,人口络绎不绝。
他们见到曹操不无躬身问好,有地甚至跪地叩拜,颇有欣欣向荣之感。
张良叹道:“想不到忠勇君治下百姓如此安宁。”
曹操笑道:“这些皆是曹某麾下萧何的功劳,此人治世之能,尤甚管仲,可当天下人之相。”
张良动容道:“如此,张良真当见上一见。”
“这有何难?”曹操大笑:“我以命人请来了韩王子成,今夜,我设宴款待王子成与张司徒,诸臣皆来相陪。那时,曹某一一为先生介绍。”
张良早已习惯曹操的热情,点头微笑,表示感激。
秦二世二年,六月十五日,项梁拥立楚怀王孙心为王。
六月十八日,章邯大破齐、魏联军于临济。
七月十八日,章邯围齐王田荣于东阿,项梁起兵往救,项羽、刘邦先解东阿之围。
八月六日,项梁亲率英布、龙且大破章邯于东阿。
八月八日,章邯请三川郡首李由支援,李由亲率精兵三万支援章邯。
八月十日,项梁命项羽、刘邦攻打阳城。
一切动向皆如张良所料的一般。
第一百一十八章 又遭夜袭
在出征颍川郡的前一夜,张心情激动,高声道:“忠勇君,那张良有鬼神难测之智,胸怀甲兵,得他鼎力襄助,远胜十万甲兵矣。”
萧何不住的点头附和,“张子房先生料事如神,决胜千里。在政务上也颇有造诣,此人乃天纵之奇才,忠勇君务必将之劝服,归降于我军。”
才是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和第一文臣都被张良的智慧所折服,纷纷要求曹操将他收于麾下。
曹操摇头苦笑,他如何不知张良的能力,他那出众的战略大观,放眼天下也无人可与之媲美。
奈何此人顽固不化,一心向韩,将自己的才能禁锢在了韩国。不论韩国势力大小,不论韩国国君是否有匡扶天下之才能,他都无怨无悔的为韩国默默付出。
历史上的张良虽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但也是一直以韩国臣子自居,直到项羽灭韩之后,张良才真正的算是汉臣。
所以,历史有言,项羽灭韩,愚蠢之极。因为,他如此举动等于是将断绝了张良的羁绊,将张良这位可遇而不可得的惊世大才赶到了刘邦的麾下,让其全心为刘邦效命。
曹操惜张良之才,可这张良却如同关羽一般,无论自己对他多好,他都婉拒了自己的好意。
曹操实在想不明白,论智谋张良当数第一。可为何在韩国一事上却不懂得变通,食古不化,如同迂腐书生一般无二。
带着种种疑问,曹操次日起兵一万五千北伐颍川郡,他留下萧何和三千兵马留守陈郡,大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
周边小城无一有敢抵抗者。大军直逼阳翟而去。
阳翟乃颍川郡的中心也即是郡守杨傲治理的都会,亦是当年韩国的国都,要想复韩,必攻克阳翟,以阳翟为基。昭告天下韩国子民。
杨傲是个军事白痴,丝毫不通晓用兵之道。
因而,曹操等人打算速战速决,当夜便驻扎在了阳翟城外。
曹操请来张良与之商议明日攻城之事。
“见过忠勇君!”张良对曹操深深一拜。
“来了。”曹操微笑着请张良坐下,说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这阳翟原是韩国都城。城高兵足。想要破之并不容易。曹某不想妄自牺牲部下性命。因此想听一听张司徒有什么建议?”
他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隙,张良运筹帷幄,复韩是其毕生心愿,他不信张良在这十余年里,都窝在下邳这个地方没有一点准备。
对上曹操的目光,张良摇头微笑:“忠勇君似乎很了解子房。“对于每一个人才。曹某都会深入的了解他的一切。张司徒的才智,乃曹某生平所见第一人耳,曹某岂能不多加重视?”曹操很真诚地说道。
张良避开曹操求才若渴的眼光,叹服道:“忠勇君的才智方是当世无匹,张良什么事情也瞒不过大人。不瞒大人您说,要想复韩,必取这阳翟,以此为基。然而阳翟城墙经故韩百年修葺,易守难攻。因而。张良早已结交了一批韩国的忠义之士。潜伏在城中化身为富豪,百姓。小吏等待张良之命。他们人数不多,但只须时机恰当,可为忠勇君打开一处城门,迎忠勇君入城。”
“只是时机未到,因而张良并未向大人透露,还请大人恕罪。”说着,张良起身对曹操深深一揖。
“无妨。”曹操点头表示明白,颍川郡郡守杨傲不通兵事,可也因如此他们如今兵临城下,势必会令杨傲寝食难安,心惊胆寒,加强城防戒备。
所以,此刻并非是攻城的良机,待等到杨傲松懈下来时,在异军突起获得全功。
张良想必是明白这点,因而并未对曹操说出心底地计划。
“来,张司徒,请上前来。”曹操对张良招了招手,然后从案几上拿过了一个漆红色碗口大小的竹简,待张良近前时递给了他,“曹某对自己的字有些信心,这幅字让张司徒点评点评。”
张良不知道曹操用意如何,好奇的上前接过竹简,揭开绳套,十二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简上。
张良为之失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曹操双手抱着胸前,认真的看着张良地每一个表情,他不相信张良会如此短视,也不相信张良如此顽固不化。
这十二地字,是曹操毕身对天下大势地总结。
他相信张良一定有他的理由,一个他留在韩国的理由。否则,以他之才,韩国不可能容纳的下他。
曹操此刻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理由,所谓治标要治本,不找出这个理由,张良必定会如历史上锁记载的一般,在小小地韩国当那无足轻重的司徒。
张良的表情很精彩,从失魂到迷茫,由迷茫到犹豫;从犹豫到黯然;再由黯然到失魂,如此反复,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他的脑中做着激烈的战斗。
此刻,曹操以可断定张良早已看透这一切的本质,早知天下大势必走向一统,可却有着什么东西阻挡在他的面前,让他无法顺应着一统的时势。
张良脑中正在激烈的争斗着,一方是时势,一方是父命,是父亲死不瞑目地呐喊,这让他如何抉择。
是顺应时势,还是让父亲永远地死不瞑目?
便在这时,尖锐的嘀鸣声仔夜空中传荡,曹操神色骤变,这是敌袭地示警声,有人发动夜袭?
“怎么可能!”曹操用力站了起来,杨傲不通军事,不可能有胆子出来夜袭,除非是有目的计划的。
张良也清醒过来,神色一片肃穆。
曹操披上衣甲大步往外走去。经过张良身旁说道:“敌人来袭,情况不明,张司徒便呆在这中军大帐吧……我到想瞧瞧究竟是谁有这个胆子敢来截我曹操的大营。”
说罢,他大步走了出去。
张良犹豫了会儿,也跟着走了出去。
曹操出了大帐。见营内人来人往,有条不紊,点头暗赞,这般小子有长进。
还没有走几步,张、桓、夏侯婴三人迎了上来。
“情况如何,对方是何许人马。”曹操之所以如此询问是因为对方主攻的地点们乃是他们后营。而非前营。显然不是阳翟城内的敌人。他脑中有一个人影。但不敢确定。
“是李由地青木军。”回答他的是张,此刻他的神色有些异常,但曹操没有注意到那么多。
青木军是李由麾下的精锐之师,当年秦王子扶苏与李由一起跟随蒙恬学习兵法,两人各领一军,多次同北地的匈奴、东胡交锋。
后来。李由任三川郡守,那支久经战场地军队便与他一起来到了三川郡,并且命名为青木军,战斗力颇高。
果然。
曹操在电光火石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