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三次机遇-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由于在这三层主要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地位,朝廷威信离开了自辛后一直向下的下降通道而开始走出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显著地上升过程。通过对直隶、湖北、江苏各省主要官员的调整,朝廷对于地方地掌控力也有所增强,两江和闽浙总督的废除,已经说明了今后官制改良的方向,亦昭示了朝廷继续革新的决心。

现在既然民心可用,那么进行维新二年的施政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新二年排列的事情同样满满当当,包括召开议会,选举责任内阁,修改钦定宪法,改良地方官制,发展实业等诸多方面,而其头一样大事便是新年后即将举行的高等文官考试。

这场考试的举行,被舆论视为不是科举的科举,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亦同样是一桩显著而牵动人心的改良举措。4前,学部曾专门制订了归国留学生考试章程8,其要旨是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共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算是初选;第二场在保和

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试。考试结果分一二三等,即最优、优、中等…,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行分配官职。

但是,这套体制存在着两个较大的弊病。第一,国内的学子无法参加,很多寒门学子,其实在国内各处新学学堂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留学深造,亦被隔绝于宦途之外,而有钱人家的子弟却能够大洒金钱去外国镀金,特别是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着实良莠不齐;第二,分配的官职不尽合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中的学生,分别被分配了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较之他们在国外学习的专业,其官职分配并不合理,纯粹是用就有科举的模式来硬套新学的人才,可谓牛头不对马嘴。

针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林广宇认为着实有大力提升的必要。他在不同场合明确宣布:当年遽废科举,可能是太过仓促了一些,科举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典,固然有其弊端,但千百年来国家非以此种手段招收官员,寒门子弟非以此种途径不得以登堂入室。可见,所错者不是手段本身,而是执行这种手段的人和意义——“有弊者,不在科举之形式,而在科举之内容,如能改良内容,使之适应新学,何必尽废?”

关于科举的废除,林广宇在原来的时空曾将其概括为清廷灭亡的隐形原因之首(显性原因是皇族内阁和干线国有),废除科举后,广大读书人在一夜间失去了向上提升的通道,自然与这个政权产生隔膜,乃至于离心离德。而这些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在各地掌握舆论,拥有一定声望的人物,作为帝国的中坚力量,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很难说这种统治是稳固的。林广宇个人就认为,科举其实不必尽废,只要将其改造,废弃四书五经,完全改成考核新学就可。

当然,科举既然已经废除,再恢复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高等文官考试足以让人期待。朝廷推行这种政策,就是要让天下民众所知悉,只要认真读书,善于学习,一定能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新的文官考试举行之前,林广宇还在太和殿举行一场荣誉颁布仪式,授予一批老留学生以科举出身。他们在过去的30年间,一直学习西学,只是由于没有正经的科举出身,一直为他人所诟病与看不起,在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吃足了苦头。现在朝廷既然出台政策,可以授予归国留学生以科举出身,那么这批老资格的留学人员,年岁既大、地位亦高的老留学生更应该获得进士出身的称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授詹天佑、魏瀚、李维格、郑清、吴仰曾、荣光、杨廉臣工科进士称号。”太和殿里响起了王商抑扬顿挫的声音,随着他念一个,下面便有人应声而上。

这其中既有本人亲临的,也有他人代领的。比如严复、辜鸿铭、王邵廉、伍廷芳等一同被授予文科进士称号,严复由萨镇冰带领,其余三人都是亲领,在这样关键的场合,即便已做到了外务部侍郎,平素也是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也摆脱不了激动、伤感、惆怅的情绪——足可以让人大笑三声,亦足以令人潸然泪下。特别是严复,当年从英国留学归来时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被同僚所看不起,他虽然发愤图强三次参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令人扼腕叹息,亦成为本人的一桩心病。现在得如此补偿,怎能不感激涕零?

“授张康仁法科进士;授陈联祥格致科举人;授李大受、温秉仁、刘冠雄、江起鹏、佑昌工科举人称号……”王商念一串,下面谢恩的人就多一串。

“辜鸿铭,现在感觉如何?”林广宇笑问道。

“臣脑海里只有四个字。”

“哪四个字?”

“鞠躬尽瘁!以不负皇上重用之意。”

“鞠躬尽瘁?好好,过几天的文官考试,你可要替朕好好把关。”“臣遵旨谢恩……”

第三卷

第十八章 … 职官考试

试未必是选拔人才的最好办法,但在法制不健全和人党遗风十分盛行的国度,相对来讲只有考试才是最公平、公正程度最高的好办法,尤其当这种考试与个人前途联系在一起之时,利用考试来进行筛选可以有效过滤其中的弊端,真正达到选拔人才,任用贤良的目的。

高等文官考试自维新元年九月起就一直在造势,成为日渐引人注目的焦点。起初还是提议和各种设想的登载,等到职官部设立后,高等文官考试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出台。各类政策陆续出台,整体流程也日趋规范,气势之宏大,规模之广,俨然直追往昔。

自从科举4前明令废止后,京师已经许久不见如此的热闹场景,参与者也好,旁观者也罢,都将此事作为一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加以议论。随着三个贪污集团的垮台及其党羽的陆续得到追究,再加上过渡内阁建立以及新设部门的增多,朝廷职官空缺的不少,早就有人跃跃欲试想打这些位置的念头,但无一例外地都被严格限制住了。

除各部尚书、侍郎这样的要职不能空缺以免影响机构正常运作外,各部的厅长、处长等中等级别官员空缺的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早就有人对这些四、五品的官位垂涎三尺了,请托、送礼、跑官要官的举动虽不像庆王父子掌权时那么嚣张和明朗化,但依然在私底下存在。

况且,官员间即便不涉及经济往来。彼此倚仗同乡、同学、同宗、姻亲等各种各样关系加强交往意图自固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府上基本都被上门说情地人踏平了门槛,根据林广宇掌握地情况。除岑春这样“恶名”在外的大臣,几乎所有重臣手里都掌握着一长串意图求职的名单。

好容易清理了一批昏官、贪官,林广宇无论如何不想再通过这种裙带关系进行选官用人,更不想将这次人才筛选再变成一次各部大臣私蓄党羽地过程,否则前几次刷新吏治的功效很容易变形走样。倘若整顿吏治的工作三五年便要重来一次,先不要说社会资源和行政威信会受到多么大的损害。单就选拔官吏的机制而言就完全是失败的。

林广宇虽不敢奢望光凭自己这一连串地组合拳就能扭转整个官场的不良习气,但多少要有所改观,在他的授意之下,政学院脚步飞快,仅仅利用两个月时间就出台了《帝国职官任用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帝国文武官员品秩从正一品开始到从九品共分九等十八级,从九品以下的官员统称为不入流,不再进行详细的等级区分。

在这样庞大的官员队伍中。有关职官任用又分成特任、简任、荐任、选任、委任五种。特任完全由皇帝直接任命,一般系职位显要,人数较少的官员。如御前顾问大臣、政学院院长,科学院院长。过渡时期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内务府总管等。特任官不限品秩,不拘身份、国籍,只要皇帝属意即可。

简任官主要针对从三品(相当于副省级,也包括部分正厅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一共6级,包括各部大臣、各省都督、巡抚、将军等,一般由一品大员保举,由皇帝亲自任命,以示郑重;荐任官主要针对从正四品到从六品(相当于正处级)地中级官员,一共6级,一般由各部大臣、各省总督、巡抚举荐,一般由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并由职官部发文任命;选任官主要针对从正七品开始到从九品(相当于副科级,如各县交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低级官员,同样为6级,一般由各部厅处长官,各省司、道主官举荐,报各部大臣、各省总督、巡抚同意后任命,用各部或各省发文公布,同时报职官部备案;不入流的官员一般采用委任方式,可以由各部厅处长官和各省府、县主官任命,只消报各部或各省备案即可。所谓高等文官考试,主要提供的岗位就是荐任和选任两种。而根据《职官任用条例》地规定,凡京官不通过文官考试的,一律不得以荐任和选任形式任用,各省将来也要一体仿效京师形式举行各省地文官考试。

这样的条文出台后便犹如一道绳索,牢牢捆住了各方面的手脚,即便大员们有心在衙门里任用私党,在形式上也无法通过。当然,他们可以任用私人担当不入流的职官,可这些私人请托哪个不是冲着一官半职来的,地位低下且不起眼的不入流职务根本就不入他们的法眼。

经过前后长达近五个月的造势和事实上跑官要官途径的塞,高等文官考试已越来越成为希望谋求一官半职人员的期望。京师重地,除原来一大批捐官、

首以盼外,各国留学归国的学子也是跃跃欲试,除了外的人员希望进入体制谋求个人出身外,已在体制内担任官职的一部分少壮官员和部分有旧有科举功名之人认为自己或是怀才不遇,或是目前的岗位油水不够充沛,也眼巴巴地渴望着高等文官考试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随着新年的日益临近,各类入驻京师的人员越来越多,京师客栈屡屡有爆满之势,而担任此次文官考试舆论总平台的《帝国日报》的销量也节节看涨——原因无他,只因为该报专门开辟栏目介绍此次文官考试的相关信息,包括资历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办法、殿试流程、各岗位介绍等。虽然其他各报同样可以转载,但一来消息未必可靠,二来时效不强,所以经过两三次尝试后便放弃了。

与各类考试相关信息披露相关联的其他花絮新闻也在层出不穷地上演,岁末时分,《帝国日报》刚刚公布考试内容后不久。市面上已出现了《文官考试秘芨》、《文官考试必中良方》等书籍在堂而皇之的出售。印刷商效率之高足可见一斑。而且售卖颇为抢手,那些外地赶来,对文官考试一知半解偏又对当官迷恋万分地几乎人手一册。睡觉时都恨不得将其压在枕头底下予以吸收。

林广宇听说这个消息后哭笑不得,这不就是穿越前所谓地“公务员应试大全”一类的红宝书么?想不到人的脑筋居然如此灵光,一点即透,他曾让王商私下买回几本前来观瞻,结果发现这种号称秘芨、良方地红宝书所刊载的内容不过是对《帝国日报》相关内容的辑录以及对前些年某些策论试题及答案的搜集,凭这样的秘芨前去应考。能高中才是见鬼了。故此,对内政部、职官部要求予以查办的提议,他一概不以为然,“让他们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