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询谋佥同。遂于十一月一日,向德政府宣告断绝外交关系,并将经过情形宣示中外。我中华民国政府所希冀者和平,所尊重者公法,所保护者我本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初非有优于德国。设令德政府有悔祸之心,怵于公愤,改其战略,实我政府之所祷企,不忍遇视为公敌者也。乃自绝交以后,历时数月,潜艇之攻击如故。非特德国而已,即与德国取同一政策之奥国,亦始终未改其度。既背公法,复伤害吾人民。我政府责善之深心,至是实已绝望。爱自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一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我中华民国政府仍遵守海牙和平会条约及其他国际协约关于战时文明行动之条款,罔敢逾越。宣战主旨,在乎阻遏战祸,促进和局,凡我国民,宜喻此意。当兹国变初平,疮痍未复,遭逢不幸,有此衅端,本大总统念民生,能无心恻。非当万无苟免之机,决不为是一息争存之举。公法之庄严,不能自我失之。国际之地位,不能自我圯之。世界友邦之平和幸福,更不能自我而迟误之。所愿举国人民,奋发淬厉,同履艰贞,为我中华民国,保此攸久无疆之国命而光大之,以立于国际团体之中,共享其乐利也。布告通尔,咸使闻知。此布。
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一日。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章 冯庸的支持
民国政府的宣战电文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打断了所有人原本的计划。
长春,少帅府。
冯庸神色很阴翳。虽然他知道原本时空中,中国是对德国宣战了的,而且最终还取得了胜利。但是宣战的时间却和现在相差很大。最起码比原本时空中提前了十个月。冯庸想不通中国早早的加入协约国的战斗会引发怎么样的后果。因为无论是从原本的临时还是现在的情况判断,中国向西方派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大规模派遣劳工却也会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甚至有可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快速结束。以后的一系列的历史大事也将会受到影响。这是冯庸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毕竟只是民国的地方军阀,中央政府的决策者是段祺瑞和冯国璋,以他的身份压根无法对他们指手画脚。
“该死的,早知道就不那么干脆的拒绝黎元洪,让黎元洪多撑一段时间,段祺瑞也就不会这样激进。搞的现在东北的立场如此被动。”冯庸有些郁闷的说道。虽然他知道因为自己,历史已经发生了不可预料的改变。在他想来,中国对德国宣战这样的大事情绝度不会轻松的决定下来,这可是牵扯到整个中华民国的政治走向的决定,无论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都不会轻易表态。但是事实却和他预测的不同,段祺瑞不但成功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大权,甚至还和冯国璋暗中达成了协议,双方缔结了攻守盟约,共同推动了中华民国对德国宣战的议题。就算现在东北提出异议,但却无法改变即成的事实,反而会因为舆论的动荡而将东北推向风尖口浪。毕竟民国政府早就在几个月前就有舆论宣称德国攻击中国商船,无视中华外交抗议的报道。再加上后来德国和日本在山东的一战,伤害了不少的中国人,国内反德国的气氛比较浓郁。
“报告少帅,大帅和副司令到!”
“快请!”冯庸没有丝毫惊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两个肯定会第一时间赶过来的。
“庸儿,民国政府向德国宣战了。怎么会这么突然?”冯德麟一进门说道。
冯庸神色阴沉的说道:“我也刚接到消息。这件事情民国政府做的非常秘密,咱们的情报力量虽然发现民国政府与英日等国家的使者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想到民国政府会如此干脆,出现这种结果恐怕是北洋和英日等国签订了秘密条约。”
“秘密条约?能探查到条约的内容吗?”冯德麟沉声问道。
“不行,这种事情太机密了,段祺瑞是不会留下任何尾巴的!咱们的人还没渗透到那种程度。咱们现在已经处于被动了,必须要调整决策。大哥,军队的战略布置的怎么样了,发生这样的事情,治安军的战略也必须调整了!”冯庸对蒋百里说道。虽然战略是他和蒋百里共同制定的,但是具体的实行却是蒋百里在负责。虽然李俊是东北治安军名义上的参谋长,但是实际负责参谋工作的却是蒋百里。
“不错!民国政府的动作将全世界的眼光都吸引过来了。不管咱们内部怎么纷争,但是牵扯到国家的战争就必须谨慎了。我建议停止西部军区西进计划,军事占领改为政治诱降。停止或者减弱扩军计划,建议治安军规模扩编到五十万左右!”蒋百里想了想说道。
在冯庸的计划中,是趁着现在民国政府无暇顾及的时候,占领新疆,辐射西藏。但是现在不行了,民国政府名正言顺的加入协约国,自己如果大规模西进,会有和俄国人开战的危险,如果引来英国佬的不满,凭借协约国控制的无限资源,东北繁荣的贸易便会受到影响。而且东北的家门口还有日本这头恶狼。如果英国支持日本消灭东北治安军,相信日本人会非常有兴趣的。这样的风险对现在的东北应该尽量避免。
冯庸想了想道:“西进计划继续进行,大规模进攻改为小股部队渗透,步步蚕食新疆地区的土地。告诉张小山,我不管他用什么手段,在新疆,占领一个地方,就必须安定一个地方。至于扩军计划可以暂时放缓,治安军预计规模从八十万下调到六十万。部队的训练和思想一定要控制好!”冯庸知道,就算中国加入了协约国,但是因为不会派遣军队去西方战场,在协约国中的地位不高,如果不是协约国在战场损失惨重,继续要劳动力来弥补损失,恐怕中国都没有资格加入协约国。如果现在国内出现战乱,恐怕北洋政府的地位会更低。冯庸虽然是个军阀,实力强大的军阀,但是他却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次是中华第一次主动参与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对外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正是因为中国取得一战战胜国的地位,让国人的信心暴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才会引发震动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冯庸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穿越还会不会有五四运动,但是他却真心希望中国能够借助这次外战的胜利打开民族思想上的枷锁。
“庸儿,我们东北是不是应该对中央政府对德宣战的行为作出反应,毕竟现在的东北占据七省之地,已经有能力影响全国的政局,同时我建议联系西南蔡锷,共同商讨今后面对政府的态度!”冯德麟想了想说道。中国政府已经对德国宣战,使的整个国家处于一种精神动荡的状态,毕竟几十年来,中国参与的外战无一不是以惨败收场,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中华民族自尊心的沉重打击,中国要想崛起,就必须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接触民族枷锁。
“父亲,致电中央政府,东北总督及东北治安军支持政府的决定,拥护中华民国对德国宣战!”冯庸斩钉截铁的说道。
“少帅!”蒋百里满脸惊讶的说道。在蒋百里想来,东北的现在已经快要发展到极致了,如果东北想要继续膨胀下去,入关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北洋军就会成为必须面对对手。现在的东北之所以和西南蔡锷亲近,冯庸和蔡锷是把兄弟这压根不能成为理由。亲兄弟同室操戈的都常见,更别说是把兄弟了。东北和西南的默契在于双方拥有同样的敌人——北洋。前一段时间,北洋内部纷争激烈,直皖之争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东北和西南地处边陲,还能淡然处之,但是现在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一反常态的联合在了一起,这对东北和西南的压力大增。按照正常思维考虑,政府支持和德国开战,东北应该反对。不应该这样态度明确的支持!
“大哥,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这件事情我自有计较!”冯庸坚定的说道。冯德麟和蒋百里对视一眼,皆无奈的点点头。
东北发表通电:东北总督府及东北治安军支持政府对德国宣战的正确决议!
东北的通电让各方势力大跌眼镜。各地督军立马将准备弹劾政府宣战行为的电文收起来,然后将目光看向西南。等待西南新军司令蔡锷的反应。
毕竟北洋,东北,西南是全国公认的三大顶尖势力,现在有两个强大的势力已经同意了中华对德国宣战。剩下的蔡锷的态度就有些关键了。在南方诸省督军的心中,东北的支持完全出乎预料。但东北的决定只会让他们产生犹豫,但是西南蔡锷的态度就足够引起他们的重视了。现在蔡锷占据西南五省,成立西南总督府,总领西南军政,西南新军更是如同滚雪球般快速的膨胀。总兵力虽然不如东北和北洋,但却明面上的规模也超过了二十万。再加上蔡锷这样的绝世名将统领,能够发挥出怎样的战斗力谁也不能确定。再加上随着蔡锷军政府的强势压迫,西南五省内部的反抗势力蛰伏起来,新军的威名浩荡五省,战争潜力无限增大。
更让南方各省督军胆寒的是,西南五省和他们地盘靠近,如果他们的意见和西南不和,天知道西南新军会不会借机出兵扩大地盘。甘宁地区被东北吞并的前车之鉴让各地督军有些惶恐。
北京!段祺瑞和冯国璋紧急碰面。
“启瑞兄,冯庸这是什么意思?他竟然如此干脆的支持咱们和德国宣战?这样的表现不应该啊!”冯国璋有些苦恼的说道。
“我也想不通,你这个本家少年的脑子不知道在考虑些什么,做事往往出人意料,但是最终结果却又证明他是正确的。不过他这样做却是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还一下将皮球踢到了西南蔡锷的手里,如果蔡锷如同东北一样选择支持,那整个南方所有地方势力都不会反对,咱们也能赢得发展时间。如果蔡锷坚持反对,那少不得要和西南新军较量较量了!”段祺瑞脸色阴沉的说道。
原本两人对德国宣战产生的影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全国所有的地方势力联合反对。他们也有信心撑过去,完整一体的北洋蕴含的能量不是东北和西南这样刚崛起的势力能够相比的。但是东北出人意料的表态,让他们准备的预案都没了用武之地,本应该是主角的北洋政府反而因为冯庸的动作而变成成了配角。
“是啊!国家能不能平稳过渡就看蔡锷如何选择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锷的坚持
民国政府突然对德国宣战,打乱的不只是大势力的阵脚。在上海,原本已经做好准备的孙文一行人不得不暂时取消行程,孙文本人更是乘坐美国商船直接从上海南下广州。现在国民党总部已经搬迁到了广州。胡汉民也已经和陆荣廷做了谈判,虽然陆荣廷对于国民党要建立军校,培养党军的事情极为抵制,但是昨天中华民国对德宣战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陆荣廷同意了国民党的要求,不过对国民党的党军规模做了严格限制。经过艰苦的谈判,陆荣廷也只同意在广东境内,国民党建立一支不超过三千人的党军。这对于从来没有掌握过军权的国民党来说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