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无数的国人和洋人都认为,国社政府目前的举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
虽然国社政府在桥梁等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巨资,但是在长江大桥等工程上的施工进度却异常的缓慢,和帝国大厦不过两年就建成的时间相比,这一过程已经慢的让人无法想象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盖大楼和盖大桥不一样。
大楼只要选好地基,然后在把图纸弄出来就可以施工了,可是大桥光是需要选定位置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更何况在施工上本来就有很大的难度…
虽说已经施工快三年,不过能否在用三年的时间将这些桥梁建完,哪怕是严光在内也没有信心…
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当这些桥梁建完后,中国的国力将会在上一层楼,因为那时南北两岸的联系将会前所未有的密切…
当然,这些男子等人是不会知道的,此刻他们只是站在甲板上,为这些还处于施工状态的桥梁震惊着。
“中国人的实力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了吗…”
沿途的见闻,无疑让客轮上的乘客对上海的印象加深了许多,尤其是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和正在施工中长江大桥,更是让这些乘客印象深刻。
而等到客轮停靠在码头后,看着眼前这座繁荣的城市,甘地独自喃喃道。
没错,这个深色皮肤的男子就是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已经年近六十的甘地,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寻求中国在印度问题上的支持,不过在这之前甘地认为自己应该先更多的了解一下中国,为此甘地决定在上海,这座中国最繁荣的城市先考察一下。
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上呵西方报纸上出现几率最高的城市,在印度和南非时,甘地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上海的消息和照片,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将上骸做第一目标…
——————————
提起印度,除了恒河、lca和阿琼坦克外,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
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因此,当他回到印度时,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领袖。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印度教影响深广(也有为数不少的伊斯兰
锡克
耆那教教徒♀种宗教虽然教义繁复,但是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等。
1893年4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
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theblackact,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
一战时,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发动运动,号召印度人参加英印陆军。他认为这样表现对英国的忠诚就会使英国同意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政体而达到印度自治,但是这没有成功。
当然,若只是这样也就算了。
可是在1919年时,英国人颁布的罗拉特法使得甘地大失所望,尤其是在稍后发生的阿姆利则血案…
在1919年的4月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英国人颁布的罗拉特法。当天下午戴尔指挥装甲车堵住广场狭窄的出口,并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射击。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场死379人,伤1200人。
阿姆利则血案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1922年3月18日,他被英国人逮捕并判刑6年,不过最终甘地只服刑两年。
在两年的监狱生活当中,甘地一直在思考着应该如何才能让印度从英国人的统治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这个时候,有关中国的新闻从外面传入了甘地的耳中。
当甘地结束了两年时间的服刑后,从监狱中出来的他一边继续领导着“不抵抗”运动,一边考虑着是否可以从中国这里或许一定的支持。
在这个时候,他对英国人的信心其实已经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于是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甘地终于决定前往中国寻求支持。
在上海的一些日子里,上海的一切都让甘地吃惊。
因为上海的繁荣完全颠覆了甘地对亚洲的一些固有概念,由此是在帝国大厦竣工后,上夯然冒出了不少动工或已经完工的摩天大楼,虽然这些大楼没有一幢能比帝国大厦更加高大,但是却使得上宏全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市。
虽然或许在某些角落,上海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至少在甘地看来,这座城市已经比自己印象当中的伦敦更加完美了…
“或许我来这里,的确是对的吧…”
这么想着,甘地前往了上盒政府。
而在甘地的身后,几个白种人则是悄悄的跟随着,不过他们却并没有什么举动…
作为印度国大党的头面人物之一,甘地绝对是英国政府黑名单上的一员,因此当甘地还在船上的时候,英国政府就已经得知了甘地前往中国的消息。
只是由于那个时候甘地正在船上,所以英国政府也只能将消息传给上红事馆和北京大使馆,让他们派出人手密切关注。
至于甘地前往中国的理由,英国政府已经多少猜到一些了。
毕竟甘地一直主张的就是让印度完全的从英国的殖民当中独立出来,这个时候甘地突然跑到中国来,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完全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和国社政府交涉了一番,消国社政府能够将这个人交给英国政府——————至少是别和这个人扯上什么关系。
其实英国政府也很无奈,首先甘地这个人是绝对杀不得的,因为他多少也算是印度人的精神领袖,如果杀了他的话,印度是绝对会闹翻天的。而且甘地本人倡导的不抵抗运动,对英国政府而言也有许多的好处,有甘地在,总比新上来一个倡导暴力抵抗运动的人要更好一些。
其次就是甘地一直都是在非租界地区活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社政府先是和日本在库页岛大战了一场,由于当时国社政府不但在库页岛击败了日军,而且还通过破交战对日本进行了封锁,最后战败的日本在不得不承认国社政府对库页岛的统治的同时,也赔偿了一大笔的赔款给国社政府,还有就是在中国的全部租界…
在中国的外国租界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租界都是日本的。
因此在日本战败后,外国在华租界的租界已经减少到了一个相当的数量。有鉴于此,国社政府决定趁热打铁,彻底消除外国在华的全部租界。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不过进展到是有。
有鉴于国社政府目前的实力,关于租界的问题中国和各国政府的交涉已经走上了正途,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外国在华租界就会像关税一样,彻底的交还中国…
不过至少在目前,这些租界还是属于英美等国的…
公共租界吗…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谈妥,但是也已经差不多了,而且英、美等国也已经被彻底限定在了租界当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明知道甘地就在上海,但是英国人却毫无办法,因为甘地居住在距离公共租界较远的地方,而且附近就是警察局,英国人虽然也算是比较大胆,但还是不敢在中国人的地头上明目张胆的掳人…
所以英国人才会和国社政府交涉,消国社政府能够将甘地交给英国人。
“甘地吗…”
听到甘地这个名字,严光的眼睛也睁大了许多,因为这个名字在他那个年代实在是太有名了。虽说严光本人对甘地这个人了解的不多,但是在他的印象当中这个人似乎是一个很值得尊重的人。
当然,他对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还是嗤之以鼻的,毕竟这个世界又有哪个革命是不流血就能达成的?
像是甘地自己,不就是被一个暴力的印度教徒给开枪打死的吗…
而且和平解放的印度,也由于没有经过鲜血的洗礼,使得后来的发展陷入了畸形的状态。
“但至少,这是一个一直贯彻着自己信念的人…”
这么想着,严光对着岳昌道。
“你去给我安排一下吧,我想见见这个叫甘地的人,另外你告诉英国人,既然这个叫甘地的人没有抱着任何恶意来到中国,那么我们就有权保证他的安全,不过也请他们放心,我们并不支持他所倡导的印度独立。”
龙有逆鳞,触之必怒…
英国到底有几块逆鳞严光并不清楚,但印度绝对是其中的一块,和印度相比,英国在中南半岛甚至是在整个东南亚的利益都是那么的微小…
虽然严光很想将印度从英国人的手中剥夺下来,但是至少在目前,严光还不会这么做,因为严光还没准备好现在就和英国人大战的准备…
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现在的严光,仅仅只是对甘地本人感兴趣,另外也想做一些准备罢了…
第四百一十章 会面
第四百一十章 会面
龙有逆鳞,触之必怒。
虽然不清楚英国的逆鳞到底有几块,但印度无疑是这些逆鳞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如果严光现在真的要触碰这块逆鳞,那就要有和英国不死不休的觉悟。
当然,英国并不是龙,所以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
英国,约翰,约翰牛,牛牛…
英国就好比一头牛,印度就好比一块红布。
中国要是触碰印度的话,就好比在约翰牛的面前抖动红布一样…
如果说国社政fu在中南半岛的动作,英国人多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