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长途跋涉和水土不服,临时征调的东罗马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同时其最重要的士气已经荡然无存。
哈立德采取集兵力,利用阿拉伯军都是骑兵善于骑shè的特点,利用沙暴为掩护,向东罗马军队发起大规模集团冲击。
结果,东罗马军队阵亡超过7万,先锋统帅提奥多拉战死,东罗马军全线崩溃。希拉克略皇帝已经无力回天,被迫摔残部撤退,撤退至叙利亚边界时哀叹道:“美丽的叙利亚,永别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哈立德因为战功赫赫,被奥斯曼猜忌,最终罢黜,郁郁而终,可是如今奥斯曼因为杜睿的突然出现,战死埃及。
穆阿维耶上位,哈立德得到了重用,一直都在主持着对拜占庭的战役,只可惜阿拉伯帝国在亚惨败,丢失了大片土地,国力大不如前。
叶齐德成为哈里发之后,哈立德又受到排挤,被叶齐德从前线调回,此前叶齐德围攻君士坦丁堡,却最终被利奥三世击败,阿拉伯帝国的国势更加衰微。
哈立德这才被重新启用,这一次率领20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就是准备一战而下,彻底解决拜占庭帝国这个西方的威胁,然后再整顿军力,和大唐一决雌雄,收复失地。
当然,那些都是叶齐德的想法,哈立德不单单是个战场上的合格统帅,同时他也和阿慕尔一样,都是优秀的政治家。
哈立德虽然没有过和唐军交手的经验,但是通过那些战例也能分析出来,大唐绝对不是一个弱者,甚至上,大唐非常强大。
要不然的话,易布拉西?默罕默德也不会那么狼狈,对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哈立德十分了解,同样是一个强者,一个枭雄,要不然的话为何连穆阿维耶都对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束手无策,只能任由他在阿拉伯帝国的东方行省称王称霸。
可是连易布拉西?默罕默德都败在了唐人的手上。
眼下阿拉伯帝国的国力,和那个时候相比,远远不如,即便吞并了拜占庭帝国又能如何?
难道到时候就能与大唐争夺天下了吗?
哈立德并不看好叶齐德所描绘出来的那一副蓝图。
现在想这些显然都没什么用处,哈立德现在只想尽好自己的本分,努力完成真主赋予他的使命,战争拜占庭,攻下眼前这座让无数阿拉伯人望而兴叹的君士坦丁堡。
哈立德也在想,如果平灭了拜占庭帝国,至少阿拉伯帝国在对抗大唐的时候,或许能够多几分底气了。
只可惜他并不知道,就在他与拜占庭人打生打死的时候,大唐的刀锋已经逼近了他们的胸膛,他们引以为傲的亚历山大港,也已经在唐军的攻伐之下,变成了一片废墟。
而且,就在此刻,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一艘小船,悄悄的驶入了君士坦丁堡。
第四十四章 利奥三世
大唐极品闲人第一卷 第四十四章 利奥三世
君士坦丁堡,皇宫之。
这座皇宫还是当初君士坦丁大帝定都于此的时候营建的,到如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数个王朝在此兴起,也在此灰飞烟灭,当初希拉克略驱逐波斯人,成为拜占庭皇帝的时候,大概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有朝一rì,他的子孙也会被人取代。
利奥三世,当初不过是个破落的小贵族,年少之时,甚至要靠着给人放羊,才能勉强维持生机,但是毫无疑问,他是个出sè投机者。
当初查士丁尼二世被人施以割鼻之刑,放逐之后,任何人都觉得查士丁尼二世已经没希望了,可唯独利奥三世看出了三世还有翻盘的希望,便将多年以来积蓄的财富几千只羊全部奉献了出来,充作军需。
后来查士丁尼二世果然成功复位,作为打工之臣,利奥三世也被委以重任,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在拜占庭帝国的内部,几乎没有人看得起这个没落小贵族出身的人,但是很快,利奥三世就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凭借着拼凑起来的一支队伍,他居然挡住了阿拉伯帝国大军的进攻。
一鸣惊人之后,利奥三世越来越受到查士丁尼二世的重用,他成为了一个军团的主帅,并且由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先是平定了菲利皮库斯的叛乱,紧跟着又借助阿拉伯人的力量,成功占据了君士坦丁堡,篡位成功,而后又反戈一击,将叶齐德杀得大败而回。
从一个没落的小贵族,一步一步走到拜占庭皇帝的宝座上,这种经历堪称传奇,简直比得上华夏战国年间的吕不韦买国。
一个把王权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政治商人,吕不韦堪称是国历史上“钓奇”成功第一人。
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这一篇,给后人记录了一部旷古传奇,揭示了一个帝王最荒唐无耻的故事,交代出一件国历史上,最具讽刺xìng的帝王家血脉断奇案。说它是历史,毋宁说它是传奇。
这件奇案就发生在吕不韦身上。
秦昭王四十年,秦太子死了。两年以后,秦昭王又把自己的次子安国君,名叫柱的立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有一个最宠爱的妻子,就是楚国贵族出身的华阳夫人。
此时,秦赵交恶,秦国就派安国君的一个儿子名叫异人的去赵国充当人质。因为秦赵时常交兵,异人在赵国很不受待见,处境很困窘,这是事件的大背景。
有一天,濮阳商人吕不韦去赵都城邯郸做买卖,路上遇到秦公子异人,马上就发现商机,对这个穷酸的秦国公子产生了兴趣,暗自说:“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跑回家去跟他父亲商量,问道:“耕田之利几倍?”
父答:“十倍。”
吕不韦又问:“珠玉之赢几倍?”
父答:“百倍。”
吕不韦接着又问:“立主定国之赢几倍?”
父答:“无数。”
吕不韦便道:“今力田疾作。辛辛苦苦,不能得到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后世,子孙后代都享富贵,我愿意去干!”
这段父子对话和吕不韦的决策经过,可见《战国策》,司马迁《史记》略而未写,而是另写了一段也极有情趣的吕不韦和秦公子异人的对话。
吕不韦前去拜访秦公子异人,对他说:“我能大子之门。”
异人笑道:“你先把自家的门光大。荣耀以后,再说光大我家的门吧。”
吕不韦说:“你不知道啊,我家的门光大。荣耀要依赖你家的门光大。荣耀。”
异人听出他话里有话,就把他引入客厅,跟他深入交谈。
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安国君现在是太子。我听说,安国君最宠爱的妻子是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可是能够立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现在你们弟兄二十几个,你又处在间,前边几个哥哥,后边几个兄弟,不可能得到宠爱,况且还作为人质在国外。有一天秦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二十几个兄弟争立太子,你肯定轮不上。”
异人说:“是这个情况,可是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你现在很穷困,客居在这里,没有办法结交更多的朋友。我虽然也很穷,愿意拿出千金来为您去秦国游说,争取叫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嗣子。”
异人大喜,趴在地上就磕头,说:“要是能像你说的那样,我愿意跟你共享秦国,平分天下。”
计划就这样定下来。
下边走第二步,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叫他在赵国广交朋友,结纳豪俊,制造影响。他自己拿着五百金去咸阳活动,先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并请她转交给华阳夫人很多奇物珍宝,趁机说了异人在赵国的很多好话,说异人很是亲爱华阳夫人,把夫人当成了自己的天,rì夜啼泣思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原本就没什么见识,再加上多年无子,闻之顿时大喜。
吕不韦就进一步游说,道:“我听说凭美貌姿sè侍候人主的,一旦老了,不漂亮了,就肯定要失宠。现在夫人侍候太子,太子很宠爱,可是没有自己的儿子,不在这时候从诸子选一个贤德孝顺的立为嫡子,丈夫在时则尊贵,一旦百岁之后,别的儿子继位,终会失去权势,这只是一句话就可以得到万世之利的事情啊。现在不说,等到将来说,还能得到吗?”
华阳夫人被他说动了,就趁机跟安国君说要收异人为嫡子,安国君答应了。
于是,华阳夫人就刻玉玺,收异人为嫡嗣,还给了他很多钱物,说:“吾楚人也而子字之”。
这样,异人就改名为子楚,身价一下子提高了,名誉盛于诸侯。
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开始。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
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
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高官,享厚禄。可你这高官、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rì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高官、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
吕不韦之计,正杨泉君心意。当rì,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
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
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jīng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
他想:“异人回国,rì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
第二步完满完成,吕不韦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他的第三步计划。
他在邯郸物sè到一位姿容绝美又善于歌舞的美姬,与其同居,并叫她怀孕,有了自己的孩子。完成这件事后,吕不韦就去邀请公子子楚来家里作客。酒席宴上,特意叫美姬献舞。赵姬会意,媚眼传情,恣意诱惑,尽展妩媚。子楚爱不自胜,起身向吕不韦敬酒,请求此女。
吕不韦佯怒,后转念说:“我为子已经破家,现在你又索要我喜欢的女人,那就一并送给你吧。”
子楚大喜,带回行馆。赵姬“自匿有身”,瞒过子楚,至期,诞下一子,起名赵政。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如果说前两步计划是为子楚改变身份所设,那么这第三部计划,则是吕不韦为自己拥有秦天下而设的,三步计划各有奇效,都顺利成功。现在,赵姬所生的儿子赵政已经事实上终结了秦王血脉。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
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
秦昭王五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