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音儿一落,整个大帐静悄悄的,老资格的将军都不太乐意去,这四五个月不是白过的,郭威这个筑墙死守的妙处,他们都体会到了,只要时间长点,这李守贞是必败无疑啊。李守贞的分量可比那个王景崇要高的多了,李守贞当北路行营都监的时候,这王景崇才是一个小小的著作郎。这两个地位完全不一样,这功劳肯定也不一样。
老将们不愿意去,站在最末的赵匡胤站了出来:“末将愿意带兵救援赵晖赵将军。”
郭威哈哈一笑,说道:“好,郭荣、赵匡胤听令,你们立刻带着本部人马赶赴凤翔,救援赵晖!”
郭荣、赵匡胤属于少壮派,跟着老将们长围李守贞,就是有功劳也得被老将们分去不少,总要讲个资格资历吗?所以,赵匡胤一合计,就主动请缨了。而郭威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两人带着5000白衣军,走华州、过乾州,直奔宝鸡。
“七弟,我们当如何应对蜀军啊?”路上,郭荣问赵匡胤道。虽然石守信、高怀亮、高怀德这些兄弟们都在,可是真是谋划战争,郭荣还是更信任赵匡胤一些。
赵匡胤看了眼一旁沉默不语的王朴,笑道:“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哥,你觉得蜀军处蜀,最怕什么?”
“怕什么?”郭荣仔细的想了想,蜀军既然敢出来,又怎么会怕呢?
“蜀汉的诸葛亮曾经七处岐山,为什么没有一次胜利呢?”赵匡胤笑道。
郭荣眼睛一亮:“粮食。七弟,你的意思是断了蜀军的粮道吗?”
“这宝鸡是山地,咱们的军队多是骑兵,打起来不方便。要是有所损伤,咱们可就亏了。依小弟的看法,咱们倒不用去断他的粮道,只用把他的粮库,给一把火烧了,蜀军自然就会退走的。蜀军退走了,小弟还有一计,正好用来对付凤翔的王景崇!”赵匡胤自信满满的说道。
正文 第84章 后蜀的由来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自巴蜀通中国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这意思说凡是在四川建立割据政权的,多数是只传两代就被消灭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算命先生的意味,不过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二十世纪,有人提出地缘政治学,人口素质论。二十一世纪,又有人正大光明的提出“人才最贵”的理论。其实这道理,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这巴蜀地区,南部是不毛之地的南中,西边是巍巍青藏高原,割据在此的政权,面对着中原北、东两线的夹击,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又怎么可能不亡国呢。
这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说蜀汉的刘备,比如说东晋时期的成汉(它虽然传了五个主子,可从辈分上说,确实两代人),到五代时期,前后蜀也都符合了这个规律。
前蜀的缔造者王建,生性无赖,长大了也没有工作,为了活口,先是偷牛,后是偷驴,还贩卖过私盐,乡里乡亲对他极为反感,背后骂他叫“贼王八”(五代十国的帝王出身好像都不怎么滴,基本上不是无赖就是地痞)。贼王八日子过得艰难,后来干脆投奔了蔡州刺史秦宗权(注意,这秦宗权也曾经当过马殷的带头大哥)。
当时黄巢作乱,秦宗权拔出八千人马交给太监、忠武监军杨复光讨伐黄巢,王建也在其中,并且是八个都头之一。这个时候黄巢实力庞大,流动作战,祸乱天下,王建手下这一千人马哪够黄巢塞牙缝啊。
敌众我寡,外加上八个都头中还有人叛乱投敌,王建一寻思,中原太乱,实在不适合人类生存,这小子就伙同其余的四个都头,一起去了四川。在四川避难的皇帝李儇大喜,重赏了五个人,此后王建就在皇帝身边伺候,和皇帝解下了深厚的友谊。
仗着皇帝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奸诈无赖的风格,经过十一年的奋斗,王建终于从一个乡下无赖,变成了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此后的王建一改无赖作风,折节下士,对于那些敢于直言的读书人大力提拔,很快就在巴蜀站稳了脚跟。
公元07年,汴京的无赖朱三,废掉唐朝小皇帝,建立梁朝,消息传到成都,“贼王八”传檄天下,要联合各镇讨伐“朱三”,可惜,王建奸诈多变的恶名,江湖上的好汉都知道,没人凑这个热闹。而王建自己也无非是想表表自己的忠心,榨干大唐朝最后的一点利用价值。五个月之后,王建便在大臣们的劝说下,精神抖擞的即位称尊,国号大蜀,改元武成,时称前蜀。
公元18年,王建死于成都。太子王宗衍继承王位,改名王衍。和所有的亡国之君相仿(除了明代崇祯皇帝),王衍斗鸡遛狗,任人唯亲,总之没干过一件好事,而且这小子还特别的喜欢打着“视察地方”的旗号,带着数万铁甲卫队,在蜀中到处乱窜,搞的是鸡犬不宁。
王衍在蜀中带着军队游行的时候,中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23年,即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军队攻入汴梁,皇帝朱友贞自杀。李存勖(后唐庄宗)初得中原仍不满意,听说王衍这小子不行,便起了贪心。
后唐同光三年,唐军进攻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在进军路上碰到了正在旅游的王衍,将这小子杀的丢盔卸甲,一路狂奔逃回了成都。到成都的时候,城中文武嫔妃出城拜迎,王衍居然还有心思玩花活,自己窜到嫔妃中跳着回鹘队舞翩然入城。可形势一点都没有好转。这是蜀国内部不巧又发生了叛乱,惶惶然的王衍只好投降,乖乖的当了后唐的俘虏(真tmd太巧合,刘备、王建、孟知祥这些人都是名震天下的枭雄,没想到儿子都是饭桶,全部都是束手就擒)。
伐蜀之前,后唐的枢密使郭崇韬曾经在李存勖面前力荐太原尹孟知祥:“此行必平巴蜀,而能为陛下守两川者,非您的姐夫孟知祥莫属。”所以平蜀后,李存勖便调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行节度事,同时兼任成都尹。
孟知祥虽然在没当皇帝前名气不算大,但他的来头却不少,孟知祥累世仕河东,叔伯辈都做过大镇节度使,而且孟知祥还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侄女婿,和李存勖是近亲。两川这样的重地,还是交给自己的亲戚打理比较放心。
同光四年(公元26年)春,孟知祥到成都赴任时,驻蜀唐军发生大乱,郭崇韬被李存勖授命杀死,魏王李继岌率师北上。他刚到成都,就发生西南行营马步军先锋康延孝在汉州发生叛乱的事件。孟知祥也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当即调集本部,会同行军司马任圜和剑南东川节度副使董璋一起剿灭康延孝。
随后不久,洛阳发生重大事变:大唐皇帝李存勖被郭从谦乱兵害死,魏王李继岌自杀,大总管李嗣源(后唐明宗)入洛继位。中原易主,孟知祥又不是李嗣源的嫡系,内不自安,自然要给自己寻条后路。割据蜀中的计划,就立刻产生了。
孟知祥想割据,隔壁的东川节度使董璋也同样这样打算,而且这董璋骁勇善战,不是个善茬。于是孟知祥先在成都大造甲兵,分立“义胜”、“骁锐”、“义宁”、“飞棹”、“定远”等军共七万劲卒,建立一套内外线防御体系,由大将李仁罕、赵廷隐等人带领,做好一切应战准备。表面上却和董璋关系良好。
蜀中是天府之国,李嗣源对孟知祥总想找找茬子,把孟知祥给替换掉,公元27年,他派客省使李严为西川兵马都监,想就近控制孟知祥。结果,孟知祥倒打一耙,不仅宰了李严,反而还上表指责李严,企图谋反,要靠他孟某人事先察觉李严的企图,一举将他拿下,才维持了蜀中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李嗣源得知消息之后,大骂孟知祥不和谐,可他不愿意动兵,于是想了个办法,假借祭祖的名义,让孟知祥掏腰包,给祖庙捐款100万贯钱,削弱一下蜀中的经济实力。
孟知祥心中暗骂,你老李家祭祖,凭什么让我姓孟的掏钱,一阵子撒泼打滚,拼命地哭穷,最后只给了50万,隔壁的董璋更狠,只捐了10万。气的李嗣源大骂这两个王八蛋不是个东西,这个时候和董璋有矛盾的后唐枢密使安重诲偷偷劝谏:“对董璋这个不和谐的东西,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和谐掉。”
于是李嗣源就任命亲信为阆州刺史、绵州刺史,防备董璋。这下子把董璋给吓了一跳,毕竟李嗣源是名义上的大哥,实力强劲,他想来想去,想起了孟知祥。面对强敌,两个人虽然有矛盾,还是一拍即合,由董璋牵头,狂攻阆州。这一下子无疑是反叛了,李嗣源再也沉不住气,派遣大军讨伐蜀中,结果连连损兵折将。没办法,就派了唐军双骄之一的石敬瑭(他女婿)率军入蜀。石敬瑭果然了得,很快就把董璋的嚣张气焰给打掉了。并且攻下了蜀中的门户剑门,剑门一丢,就只剩下剑州这一个险要之地了,在后面就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了。
这个时候孟知祥终于跳到了前台上,带着人马死守剑州,一直耗到石敬瑭没有粮草,只能退军北返。石敬瑭一撤退,孟知祥掉头就把和石敬瑭作战损失惨重的董璋给坐了。自己终于成了蜀中的老大。
孟知祥脸皮随着他的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厚,竟然给李嗣源上表,求蜀王这个头衔。这个时候的李嗣源都七十岁了,人年纪大了,难免想图个清净,再说,他不同意,这孟知祥翻脸就敢称皇帝,公元33年二月,他册封孟知祥为蜀王,兼东西两川节度。
长兴四年(公元33年)十一月,六十七岁的李嗣源驾崩。第二年正月,蜀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和王建的一样,仍然是大蜀。可惜,他实在是没有皇帝命,区区五个月过后,这位高祖皇帝就崩了。孟昶继承了皇位,他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比起前任“蜀后主”王衍来,人品、素质都高一些,咋一看还真是一块守成之主的好材料,加上丞相赵季良等人的辅佐,外战不足,自守倒还是可以的。
可惜,时光无情,随着老臣的凋零,这孟昶也渐渐被腐蚀了,心高气傲,不仅爱做个诗词,画个山水画,还喜欢美女,甚至也渐渐指点起江山来了。特别是看到邻居楚国风生水起,他忍不住也想伸把手,沾点便宜。这个时候,正好凤翔的王景崇,送来了降表,一心想出风头的孟昶当机立断,派军队出川,试试汉军的水平
正文 第85章 援兵1
孟昶派遣雄武军节度使何建出陇右,武定节度使李廷圭出子午谷,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出大散关,支援王景崇,有且有意吞并关中。不过在三路人马里面,前路里只是起个策应的作用,实际兵力并不多。蜀军的主力是张虔,还有带领大军从成都出发的匡圣军指挥使安思谦。
三路叛军里面,王景崇是最后一个造反的,他造反之前就和蜀国有两来往,他反了之后,张虔部三万人马立刻出大散关,正好碰上了有意围攻凤翔的汉军赵晖部。仓促之下,赵晖连战连败,退守宝鸡。
郭荣率部到了岐山之后,并没有直接开往宝鸡,大军悄不声的驻扎在距离宝鸡50里地的人烟稀少而又十分偏僻的阳平镇上。郭荣派遣高怀德带领500骑兵,马不停地的赶到宝鸡东面的唬县驻守,又派石守信带领500长枪步兵,赶赴宝鸡南边,大散关北边,蜀军出入关中的必经之路的陈仓山一带活动。
唬县成上旌旗飘飘,城楼上都是都是军士,大门开着,却是许进不许出,显得异常的谨慎。而石守信则显得颇为招摇,他带着500兄弟,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