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这重现楚地繁华。”
众人齐声领命。
姬凌云再对颜回说道:“颜大夫,你跟随我回姑苏。”
颜回向来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只是点头回礼。
随后,姬凌云又召见了展如、冯平、熊宜僚、段皓、颐无亥、沈孝六将,命他们领兵五万镇守楚地的各处要害,以防他国偷袭。
处理好了这一切,姬凌云由乌林登船,班师回朝。
在长江上行驶了七天。
这日,姬凌云走进了颜回地仓内,入眼就见一位眉清目秀,身材硕长,颌下三绺长髯,皂帽布襦的文士在案桌上奋笔直书,丝毫没有察觉姬凌云的到来。
姬凌云左右观望,顿时发觉着小小的仓内堆满了书籍,足足有千卷之多。
姬凌云道:“颜大夫七日不出船舱,寡人还以为你身体不适呢?”
颜回放下手中的书卷温和道:“让大王担心了,属下想趁着这几日无事,整理一些古籍。等到了吴国,恐怕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整理了。”
姬凌云走到近前看了看颜回所写地东西:“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姬凌云问道:“这不是《易》吗?”
颜回点头道:“不错,《易》在我华夏历史悠久,里面地精髓深不可测。但许多文献、古籍都以失传。先师在世时,属下曾帮助他整理古代典籍。这整理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我等周游列国时所获得地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将先人的智慧完全重现世间,造福后人。尤其是《易》,恩师曾称他为古今奇书,智慧的根源,尤要细心考察。先师经过多年辛劳将《易》整编成书。属下在楚国时,得到过一卷前人留下来的关于《易》的竹简,上面所记载的一个地方一句话里,与先师记载的有些出入,属下正在研究,是那本文献上出了纰漏。”
姬凌云大奇道:“不就是一句话吗?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颜回立时正容道:“大王说的不错,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但这一句话却是前人的智慧,前人著《易》正是为了造福后人,教导后人。我等生为后人又怎么可以无视前人的辛劳,草率的更改以及曲解前人的智慧呢?”
看着颜回认真的神色,姬凌云为之动容,也为刚才自己说的话而感到惭愧。想想在二十一世纪,中华的古人被批判的一无是处,中华的经典文学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摊货,而那些西方的文学却是人人称善,争先学习。那时候的人又怎知道这先前人著书时的辛劳?叹声道:“寡人收回先前所说的话。”
颜回笑道:“大王不用这样,其实子路以前也问过先师这个问题。先师当时就说了同样的话。”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为人卤莽,武艺高强,以故。
姬凌云想着那位“千古圣人”问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颜回想了想认真道:“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拥有喜怒哀乐的人。其次,在我们几位弟子心中却是一个圣人。”
姬凌云先的一愣,随后“哈哈”大笑了起来,“颜大夫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你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般令寡人茅塞顿开。”
不错,孔子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圣人。
是人难免有错,作为一个开创者,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教训下,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创的东西是否全部正确。因为有一些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体会出真谛的,作为开创者他也只能将自己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而已。
正因为后人的愚昧,完全将孔子看作了圣人,而忽视了他是一个人。因此,人们才会将孔子的对,对中华的贡献看作是理所当然,而孔子的一点错误,却因为他是圣人而无限的放大,到最后更是千方百计的加以贬罚。
这就是中华历史的悲哀。
孔子留下自己的学识是为了造福后人,而不是让后人将他看成一个圣来盲目的听从。
颜回这一句话完全应对了孔子的人生,他先是人,然后才是圣。这圣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一种对于高尚之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拜,一种尊敬。
开始姬凌云自己也放了同样的错误,将孔子看成了圣人。所有认为他的一些小毛病是不可原谅的,但现在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对这位圣人更加的敬重了。那是打心底的敬佩,而不是盲目的崇拜
第十二部 修养生息
第二章 万世师表
除去了对孔子存在的一点点偏见,姬凌云开始向颜回了解起孔子,了解起儒学来。
虽然言偃曾入吴传教,但言偃本人远不及颜回,更因为自己当时忌讳孔子将他丢在了会稽不闻不问,对于那些学问也仅仅只是知道其中一二。
孔子以死,天下间得孔子真传的除颜回外也仅有曾参而已。但在历史上孔子最信赖、最器重,最敬重的学生只有颜回一人,也一直认为颜回将是他的传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算是亦师亦友。
孔子不止一次对颜回的“不迁怒,不二过”而感到敬佩。
不迁怒就是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迁怒与别人;而不二过就是这次做错的事下次绝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说说很容易,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可是颜回却能够做到,对于这点,孔子自己也是自愧不如。
只是颜回英年早逝,除了留下与孔子一同修葺的《易经》外,并没有留下其他著作。也许是蝴蝶效应,现在的颜回在孔子死后居然依旧健在,而且在为宣扬孔子的学问,为造福后人而努力着。
颜回将书札放到了一旁,跟姬凌云讲起了他们路上的见闻。
孔子的弟子千奇百怪有出生高贵,家财万贯的端木子贡,有好勇力,性伉直的仲子路,也有好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的宰子我,还有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的公冶长;更有被父亲差点一棍打死。醒来后反而认为父亲打他损了力气的痴孝子曾参,千奇百怪的人物因有尽有。
姬凌云听了捧腹大笑:“这曾参太有趣了,因为一点小事而被打得晕死过去,反而如此维护他地父亲,这究竟是傻,还是孝。”
姬凌云如此大笑,全是因为听了一则关于曾参的小故事。
有一次,曾参去田里除草,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父亲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曾参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父亲还想着这事内疚。
颜回也微微笑道:“当时先师也曾大骂曾参不懂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万一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吗?”
姬凌云问道:“孔子收徒就没有讲究吗?”
颜回断然道:“没有,一直以来。我大周都有着学在贵胄一说,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学习知识。颜回出身卑贱,无权无势,生下来就是为奴的命运,想学一点也不行。后来是先师给了属下的希望。当年其一句有教无类打破了这个约束。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先师这里入学受教。他的弟子有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姬凌云沉默的点了点头,孔子有教无类地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地意义,只凭这一点,足以受到后世人的景仰,万世师表这四个字。当之无愧。
颜回眼中露出了无限推崇之色说道:“先师不仅仅只是如此而已。他对待他们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等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因为如此,先师的乎所有几弟子都对他如同父亲一样。”
听了这么多,姬凌云感慨的称赞道:“孔子无愧被世人称为天之木铎,寡人好是敬重。”
颜回道:“先师也不只是一次称赞大王的行为作风类。”
“是吗?”若是以往,姬凌只会笑上一笑,但此刻却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颜回点头道:“属下不敢撒谎。对于大王在吴地建设私塾,免费教育百姓子女学习知识,先师是推崇有佳,认为这是改善民生,推动大周发展的一项辉煌地举措。多次有意亲自求见,但年事以高,身体不便,另外还有许多典籍需要整理,离不开身,因此才让言偃师兄代他前来。”
姬凌云有些惭愧的摇了摇头,这种义务教育在后世以成惯例,自己不过是生搬硬套,哪里比得上孔子这开创先河的壮举。
此后,姬凌云时常来找颜回聊天。颜回平常虽沉默寡言,不善讲话,但一旦说开,满肚子的学问就会一股脑的钻了出来,让姬凌云受益非潜,也让他对儒学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这日,姬凌云问了一个比较难堪的问题,“颜大夫,你认为你们能够成功吗?据寡人所知,你们在其他各国碰了不少钉子,寡人也说上实话,在这个乱世中,你们的那套用在教育上绝对地一流,但用在治国方面就显得有些软弱,不够刚强。”
颜回并没有觉得不悦,反而高兴道:“大王能够一看出本质,足可当先师的知己。先师并不奢望他的治国理念能够得到各国的运用,但却依旧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先师一直坚信,仁学一定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为后世所用。”
姬凌云闻言默然,孔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历史证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孟子将仁学发展为仁政,成为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问。但因在两汉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儒学地仁政成为了帝王治下牺牲品,到了宋朝儒学地仁政更是因为妖精朱熹的出现变质成了禁锢思想地学说。
姬凌云握紧了拳头,想道:“孔圣人,您老放心。我姬凌云可以向您保证,在寡人创造的世界里,儒学会依照您老想象中的一样与其他学说,逐渐发展,完善,绝不会成为皇权中牺牲品。”
第十二部 修养生息
第三章 犒赏
经过了半月的行程,姬凌云等人踏上了江东土地,一路上有颜回作伴到也不觉得寂寞。这刚一下船,两岸就爆发出了阵阵喝彩:原来附近的百姓得到消息,以早早的前来迎接了。吴国越是强大,对他们来说就越有面子,越感到自豪。
颜回放眼四顾,深感吴地百姓的热情,赞叹道:“想不到大王如此受到百姓的敬重,爱戴。”
姬凌云自豪道:“这就是寡人治国的成效。寡人治国,上以仁为本,其中在辅之墨翟先生的尚贤、节用节葬,同时还加之律法的约束。使得领地内的百姓感受到仁政的同时,还能够尊重贤德之人,勤俭节约。在法制的约束之下,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颜回问道:“何为有用之人。”
姬凌云笑道:“有利于国家之人,就是有用之人。上至将军,大夫,小到百姓走卒,都可称为有用之人。将军以武艺,军略保卫国家,大夫以才智、谋略治理国家,百姓走卒则以劳动造福国家,他们皆可称有用之人。”
说完笑着对路人挥手致意,继续南下,大军凯旋回到了吴都姑苏。
早有伍子胥、孙武子、管繇、公孙纵等人前来迎接,就连在越地休养的夫差也赶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