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芴讲獾紽…15C机群,伴随预警机活动的电子侦察机没能发现F…22A机群。
与之相比,联军不但能用东部战场上的E…3C支持F…15C与F…22A机群,还能调动韩国的E…2C与海军的E…2D。
在预警机的支持下,F…15C都能对付J…15。
只是这样一来,联军在东朝鲜湾的反潜力量就没有那么充足了。
因为F…15C机群与F…22A机群不一定能及时击落所有J…15战斗机,所以两栖突击舰队不得不收回所有反潜直升机。
为了尽快离开危险海域,两栖突击舰队把速度提高到二十二节。
只有在离开空战区域之后,反潜直升机才能再次升空,为两栖突击舰队提供数十公里的反潜纵深。
在此期间,两栖突击舰队只能依靠护航的反潜战舰。
掩护两栖突击舰队的四艘驱逐舰中,两艘是“伯克”级的2A型,另外两艘是早期建造的2型,也只有这两艘配备了拖拽声纳。正常情况下,两艘驱逐舰足以掩护整支两栖突击舰队,把敌潜艇挡在重型鱼雷的射程之外。可是在高速航行时,驱逐舰得收回拖拽声纳,只能使用舰壳声纳。
没有空中威胁,主要依靠反潜直升机。
在只能依靠四艘驱逐舰的时候,两栖突击舰队的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只是,美军并不担忧。
除了反潜驱逐舰,海面下还有攻击核潜艇。在日本海,攻击核潜艇的反潜作战效能不但超过了反潜战舰,还超过了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只要部署到位,一艘攻击核潜艇就能对付数艘常规潜艇。
更重要的是,攻击核潜艇能够跟上两栖突击舰队。
收回反潜直升机的时候,两栖突击舰队的指挥官让两架反潜直升机联系了伴随活动的两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这两艘潜艇将跟随两栖突击舰队加速航行,其中一艘在舰队前方大约四十公里处,另外一艘在舰队东面大约十公里处。按照美军的作战部署,两艘潜艇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潜,而是吓跑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
如果需要对付常规潜艇,美军还有其他手段。
正是如此,在两栖突击舰队加速后不久,“海蛇”号与“海龙”号先后探测到了“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发出的噪声。
在此之前,因为舰队的噪声更加巨大,所以两艘“洛杉矶”级没有暴露行踪。
用攻击核潜艇掩护两栖突击舰队,不算什么怪事。
第71特混舰队离开之后,两栖突击舰队成为美国海军在日本海的唯一存在。与航母战斗群里的水面战舰不同,攻击核潜艇不需要去日本的海军基地休整。正常情况下,攻击核潜艇能在海上活动六十天。冷战期间,美国海军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曾经创造过持续部署一百二十天的纪录。
不用掩护航母战斗群,自然有足够的潜艇掩护两栖突击舰队。
这下,难题交到了汪誉涵与萨非墨手上。
攻击两栖突击舰队,首先得考虑那两艘攻击核潜艇的威胁。
与攻击核潜艇对抗,常规潜艇的胜算几乎为零。如果因为发射导弹、鱼雷暴露行踪,常规潜艇更是必死无疑。
在此情况下,反舰导弹成为理想选择。
至少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发起攻击,避免与美军的攻击核潜艇交战。
只是在两栖突击舰队前方的那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让汪誉涵打消了这个想法,在他发射导弹的时候,美军潜艇就能用鱼雷发起反击。
时机还未成熟,必须耐心等待。
第一百四十八章 勇敢的选择
第一百四十八章 勇敢的选择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首先攻击两栖突击舰队的肯定不是“海蛇”号,而是位置不太理想的“海龙”号。
因为距离太远,超过了重型鱼雷的最大射程,所以“海龙”号只能使用反舰导弹。
萨非墨别无选择,他必须为友艇创造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先发起攻击,把美军反潜力量吸引过来。
只是,萨非墨忽略了一点,战场上不止有美军的反潜力量。
事实上,他也不可能知道,在“海龙”号发射反舰导弹的时候,正好有一架E…2D朝这边飞来。
这架E…2D隶属于美国海军,部署在釜山附近的海军航空站。
第71特混舰队撤离后,舰载预警机没有离开战场,而是转移到陆地上,继续在日本海上执行巡逻任务。
虽然韩国空军有不少E…2C,还有四架不久前才装备的E…737,具备相当的实力,但是在作战行动中,美军不大信任韩国的预警机。按照联军的作战安排,韩军的预警机主要为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服务,只在必要的时候参与制空作战。绝大部分时候,美军更加相信舰载预警机。
必须承认,E…2D确实非常先进。
采用了机械扫描相控阵雷达之后,E…2D的性能大幅度提升,不但看得更远,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也更加突出。
“海龙”号发射的四枚C…802刚刚跃出海面,就被E…2D发现了。
战场信息迅速转发给两栖突击舰队,位于舰队东面的两艘“伯克”级驱逐舰在几秒钟之后就用“宙斯盾”系统锁定了来袭的反舰导弹,随后各发射了四枚“标准”2,对反舰导弹进行拦截。
虽然空中战斗还没结束,但是美军管不了那么多。
防空导弹升空后不久,两艘驱逐舰各出动了一架反潜直升机。后方,两架SH…60也从两栖突击舰上起飞,参加反潜战斗。
海面下,SSN761“斯普林菲尔德”号也调整了航向,用主动攻击声纳搜索敌艇。
在反潜直升机到达敌艇所在海域之前,攻击核潜艇的主动声纳是主要探测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探测手段。
距离不算很远,还不到四十公里,完全在主动攻击声纳的探测范围之内。
只是,海水受温度、盐分、潮汐等影响,不同海域的密度并不一样,会对声波产生折射干扰,甚至会折返声波,导致声波的传递距离大幅度缩短。此外,直接用主动攻击声纳照射目标,也会使本艇暴露,甚至有可能遭到反击。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军潜艇在用主动声纳探测远距离目标时,往往会利用海底与海面产生的镜面反射现象,增大声纳的探测距离,并且保证本艇的隐蔽性。
用这个方法,主动攻击声纳的探测距离可以提高到一百公里以上。
当然,在折返数次之后,声波的强度大大减弱,导致反射时的强度不高,很容易被海洋背景噪声干扰,也就无法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
只有一点可以保证,即敌艇最多只能确定对方的方向,而无法确定距离。
没有距离参数,敌艇就无法进行反击。
两分钟后,“斯普林菲尔德”号发现了敌艇,并且根据回波强度,判断为一艘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
此时,美军驱逐舰发射的“标准”2防空导弹已经击落了来袭的反舰导弹。
没等美军喘口气,第二批反舰导弹冲出水面。
第二批反舰导弹的出水海域与第一批反舰导弹非常近,让美军指挥官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同一艘潜艇发射的导弹。
只是,谁也不敢保证海面下只有一艘潜艇。
几天前,美军就发现,清津港里的两艘潜艇已经进入日本海。即便中国海军增派的潜艇还没到达,此时也至少有两艘潜艇。如果算上之前经过宗谷海峡进入日本海的那几艘常规潜艇,那么参与伏击的潜艇很有可能有八艘之多。
显然,美军的担忧有点过头了。
进入日本海的中国潜艇只有四艘,从宗谷海峡进来的那两艘潜艇没有前往东朝鲜湾,而是按照周渝生的安排,留在了宗谷海峡附近,监视过往的运输船只,为041型潜艇提供情报支援。此外,这两艘潜艇还有一个任务,即在第二批增派潜艇到达时,用上一次的办法在宗谷海峡里往返数趟,让联军做出错误判断,从而让其他潜艇隐蔽进入日本海西部海域,袭击联军的舰队与船队。
第二批导弹,也是“海龙”号发射的。
萨非墨甘愿冒险再次发射反舰导弹,不是想用导弹取得战果,而是要让美军相信,两艘潜艇都在东边,从而派更多的反潜兵力过来。
为了达到目的,萨非墨还让“海龙”号在发射了第一批反舰导弹之后急加速,并且改变潜深。如果美军攻击核潜艇使用主动攻击声纳进行远程搜索,就有可能把改变了位置的“海龙”号当成另外一艘潜艇。
这个战术确实发挥了作用。
两艘“伯克”级驱逐舰发射防空导弹,拦截第二批反舰导弹时,“斯普林菲尔德”号再次用主动攻击声纳探测到了“海龙”号。因为目标所在海域有所偏差,而且美军艇长不相信一艘潜艇能不顾一切的进行两次导弹攻击,所以在没有发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美军艇长用通信浮标发出了消息,警告两栖突击舰队的指挥官,战场东面很有可能有两艘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
这份报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时,两栖突击舰队的指挥官正在安排更多的反潜直升机升空,而且已经考虑到,中国潜艇设置了伏击圈,威胁不仅仅来自东面。如果没有潜艇艇长的警告,两栖突击舰队会把反潜重点放在南面,也就是航线前方。接到警告后,两栖突击舰队指挥官不得不重新考虑战场形势。
结果是,原本应该派往南面的四架SH…60中,两架被派往东边。
对“海蛇”号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
当然,美军潜艇艇长的做法也无可厚非。虽然萨非墨的战术有很多漏洞,比如一艘潜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冒充两艘潜艇,但是在潜艇战术中,任何艇长都知道,绝不能在敌人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两次毫无意义的攻击。
更重要的是,两批反舰导弹的发射间隔时间不到三分钟。
正常情况下,潜艇重新装填弹药需要两分钟,然后还得花点时间为导弹输入目标的航行数据。
要在三分钟内发射两批导弹,几乎不大可能。
“海龙”号做到了,而且用的办法非常简单,即没有为第二批反舰导弹输入新的目标航行数据,而是用了第一批反舰导弹的数据。萨非墨的战术目的很简单,他也没有指望用四枚反舰导弹取得战果。
既然这些反舰导弹注定要被美军的防空导弹击落,就没有必要输入更加精确的信息。
只是,打到这个时候,汪誉涵还没有动手。
不是他不知道战场上发生的事情,“斯普林菲尔德”号使用主动攻击声纳之后,他就知道萨非墨出手了,而且正在为友艇创造突袭机会。可惜的是,两栖突击舰队还在二十五公里之外,没有进入鱼雷的理想射程。
更重要的是,在“海龙”号发射导弹前不久,两栖突击舰队前方的那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刚刚从“海蛇”号附近经过。在用被动声纳监视两栖突击舰队的时候,“海蛇”号还得盯住那艘攻击核潜艇。
汪誉涵知道,不管结果如何,他只有一次机会。
为了把握好这次机会,让萨非墨的冒险变得有意义,他就不能轻举妄动。
海面上,美军驱逐舰成功拦截了第二批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