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贝此刻四肢大张的趴在桌子上,而王道全则是细心的将那些丹药,弄成一个一个的小药丸不断的喂给小贝,期望着可以借此保住小贝的性命。
“唉……”边长空一声长叹,他能看得出来桌上的那些丹药对于小贝的伤势来说,简直是聊胜于无,起不到什么作用,如今他也顾不上发火了,只得急忙忙的在腰间的帆布包里翻找起来,最终寻出了一个紫金色的玉葫芦出来。
这个葫芦里装着三枚疗伤金丹,这还是封神之战的时候遗留下来的,边长空随手倒出一颗托在手中,心中却是犹疑不定。
边长空自然不是舍不得这些疗伤金丹,而是他不确定这丹药还能不能用,毕竟这丹药在葫芦中已经有三千多年了,那个时代又没有标明保质期的习惯,这玩意儿还有没有作用,只有天才知道。
丹药刚刚拿出来,立刻便是一股十分好闻的香味传出来,这股香味一散发出来,整个办公室里的人都是一震,就连那趴在桌子上小贝都显得精神了一些。
边长空看看那奄奄一息的小贝,又低头看了一眼手中托着的丹药,心中不由得忐忑万分,这放了三千多年的丹药,也不知道疗效如何?看小贝如今这状态,也只能是死耗子当作或耗子医了,边长空在心里不断的祈祷着,希望这丹药不要过了保质期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十三章 鼠仙堂
边长空将一颗疗伤金丹一分为二,其中的半颗让王道全仔细的分成几个小丸,直接喂小贝吃下了,毕竟那丹药的个头太大,对于现在只有巴掌大小的小贝来说,不弄小一点是很难吃下去的。 。。
而另外半颗,边长空则是找了一个小水杯,用矿泉水将那半颗丹药化了,仔细的擦在了小贝的伤口之上。三千年前的人,都是十分实在纯善的,他们炼制出来的丹药果然是质量过硬的。虽然已经放置了三千多年,其疗效依然是非常的不错,而且无论是对人对妖,效果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上,现今的东西却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了,因为这不仅仅是因为当年的那些天材地宝已经无法寻找了,更是因为如今的人,心早就已经黑了。科技的进步,人类智力的发展,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加安定祥和的心态,反而让那些做奸耍滑的手段更加的进步了。
内服外敷,一颗疗伤金丹总算是将小贝的伤势给控制住了,边长空急忙的抱起小贝,随口交代了一句,随即出了科室脚踏金光向着姬洛缘家飞了过去。
治疗妖的伤势,还是要找姬洛缘这只活了无数年的老妖的,就算是封神大战中留下来的疗伤金丹,也不能完全的治好小贝的伤。
姬洛缘家的客厅里,经过一翻费心的治疗,小贝总算是稳定了下来,然而一时间却也无法恢复人形。看到这个情况,边长空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是谁把小贝打伤?”姬洛缘缓缓的将用于治疗的妖力收回了体内,随口像边长空问道。
“这个,……”边长空被姬洛缘问得一愣,他刚刚光是着急小贝的伤势了,至于小贝是怎么手上的,完全没有去问个清楚。
“唉,估计你也不知道,根据小贝身上伤势残留的力量来看,我猜这件事应该是跟江玉蝶有关的。你不妨去问问她。”姬洛缘对边长空说道。
“江——玉——蝶!”边长空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的一字一字说道。他可江玉蝶可没有什么交情,大家只不过是见过几次面而已,如今她竟然将小贝伤成这个样子,边长空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你叫唤什么?我只说这事跟江玉蝶有关,可伤害小贝的又不是江玉蝶,反而江玉蝶留下的力量痕迹来看。应该是她在保护小贝。”姬洛缘看到边长空几乎是要爆发了,有些担心的悠悠叹气道。
“呃”边长空当时就噎住了。这个姬洛缘,什么时候说话开始大喘气了,要是他在冲动一点,恐怕这个时候已经飞去找江玉蝶拼命了。
“眼前小贝的情况,找到伤他的人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彻底治好他的伤势,你得去一趟鼠仙堂下的无限洞,去寻一枚地脉丹参来,只要将地脉丹参给小贝服下去。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小贝的伤势就可以完全的康复了,她也能恢复成人形,而且以前所受的诅咒陈伤也可以一并治好了。”姬洛缘想了想对边长空说道。
“鼠仙堂?无限洞?地脉丹参?……”边长空像是听天书一样,迷惑不解的看着姬洛缘。
“小贝是灰家的人,鼠仙堂是灰家的大本营,而无限洞更是他们灰家老祖宗发现的一处非常神奇的地方。那无限洞的入口就在鼠仙堂的下边,而地脉丹参就是人类俗称的‘太岁’,只不过这种‘太岁’长得非常像人参,并且是会跑的,而且极为油滑,就算是灰家的人也很难抓到它。”姬洛缘说着。从一旁的书架上掏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直接扔给了边长空继续说道:“这是鼠仙堂的资料,你自己看吧。”
边长空随手接过那个小册子,这是一本类似县志一样的民间故事传说,而传说故事里记载的就是关于鼠仙堂的详细故事。
在H市大青山的后面有一间瓦佛寺,传说瓦佛寺内原本供奉的是一尊瓦烧的大佛,故而得名瓦佛寺。然而这已经是传说了,那尊大佛早已经不知去向了。
这瓦佛寺下面本是一个镇子,这个小镇过去曾经是十里八乡的一个驿集,每逢三六九的日子,四里八乡的人都会聚集到镇上进行各种交易买卖,使得这个镇子一场的热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火车公路等交通的建设,让H市逐渐的成为了附近一带的经济政治中心,最后形成了一个有着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而瓦佛镇也就同样的衰落了下来,到如今已经是一个很小的村镇了。
瓦佛镇衰败了,同样的瓦佛寺也因为香火减少而衰落,最终变成了一个少有人问津的小寺庙,就连庙中的出家人也不知道都投奔到什么地方去了。
瓦佛寺衰败,更很少有人记得在许多年以前,这寺院的后身曾有过一座鼠仙堂,一般人听了一定会问,过去北方一带有过狐仙堂、黄仙堂,怎么还会有人修建鼠仙堂呢?这是一个在北方流传多年的故事。
大约几百年前,具体的时间已经没有人记得清楚了,那个年景里关内正是兵荒马乱,连年荒旱的时代,许多人见活不下去,便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带着妻儿老小,成群结伙的闯关东。
在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俩从山东老家出来,刚出了山海关地界,媳妇就生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在男孩上边有两个哥哥没站住,也就是没有成功的活下来,所以他爹娘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三狗子。
民间都说贱名命硬好养活,这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愿望而已,传说这是因为阎王在按照生死簿勾魂的时候,看到这些贱名心里不喜欢,也就不会来勾魂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这三狗子刚降生下来,爹娘急于赶路,把他裹巴裹巴就抱在怀里继续向前走了。当时正是深秋的天气,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刚刚好又遇上了一场大雨,三狗子爹怕儿子淋着,急忙脱下上衣给他遮上。
没曾想,这关外的秋雨如霜,没了衣服的三狗子爹遭了凉,病倒在沿途小店。那个年代本就是缺衣少药的,一场风寒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很严重的病了,况且他们一家又是逃难之人,盘缠路费早已用尽,眼瞅着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不久,三狗子爹便病死在逃难途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十四章 三狗子
那一天,三狗子他娘抱着不懂事的儿子,坐在丈夫坟前呼天喊地放声恸哭,她念叨着丈夫生前对自己的恩爱,今后日子的艰难。
在场的村民眼瞅着这两个可怜的孤儿寡母无不落泪,似乎也连老天爷都可怜他俩,飘飘洒洒扬下了清冷的雪花,有许多好心的人围上来纷纷劝解:“大妹子,人死了不能复生,小心哭坏了身子,顾全孩子要紧嘞!”
三狗子娘想一想也是,光坐在这里哭,不去找个活路,怎能保住丈夫留下的这点骨血呢?她收住眼泪,在丈夫坟前拜了几拜,咬紧牙站起身,抱着孩子往瓦佛镇走去。
这母子俩历尽千辛万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瓦佛镇内,到这里四处一瞅,果然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这里是十里八乡中最大的驿集,这里的大街小巷齐齐整整,人来人往的车水马龙,买卖店铺是一家紧挨着一家,生意都是十分的兴旺。
三狗子娘东瞅瞅西转转,见城里无处落脚,便寻摸到镇外的瓦佛寺,在瓦佛寺的角落里,找到一间空闲多年、无人居住的小破房安下身来。那个年代的和尚寺庙,多数无人居住的破房子,都是随意人居住的,寺庙里并不干涉,而且庙中若是有剩余的食物,也多数会施舍给这些贫苦的人。
从那以后,三狗子他娘每天起早贪黑,背着孩子,提溜着一个破瓦罐子走街串巷,靠挨门挨户讨要一口口剩饭,拉扯孩子们去过活。
虽然说苦日子难煞,可它毕竟挡不住日头每天从东边出来,又到西边落下去,转眼之间,三狗子已长到七岁,都说穷人家孩子懂事早,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别看三狗子年纪小却是非常的懂事,他从来不和房边左右家孩子吵架。因为他根本就打不过人家。
三狗子每天都跟娘出去讨饭,也不用他娘再背着,更不用他娘抱着,而且从来不因为饿一点、凉一点就哭天抹泪吵闹,只是闷声不响地跟在他娘身后走,暗中学习娘的一举一动,想再等两年自己长大一点。单独出去讨要养活娘。有时候赶上闹天,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娘就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怕他因为身体单薄而病了。
不过三狗子知道自己身体很好的,俗话说百家饭养人,自小吃惯了苦的人,自然是身体很好的,当年封神之战里的那个邬文化,就是自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而且长成了个身高数丈,力大无穷的巨人。
当然。这都是传说,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好,不会轻易得病,这自然是有根据的,因为营养均衡嘛。而长成巨人自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得了巨人症,就算是巨人症也是有限度的成长。
那个邬文化本是盘古血脉。天生的巨人,不知为何而流落到了人间界,在当时的朝歌城里行乞为生,最终战死在封神之战中,被封作了力士星君,那是个专门管理黄巾力士的苦差事。
话说有一天赶上外面下雪。三狗子娘怕把三狗子冻着,又将他留在了家里自己出去了,他娘前脚出门,他后脚就学着娘的样子,自己到近处讨饭起来,那天,他果真讨来不少。好一点的自己没舍得吃,娘回来见了,将他搂在怀里哭起来,从此,三狗子便和娘分头去讨饭。
在瓦佛镇驿集长街的路北有一座“丰盛源”粮店,这粮店门市阔气,铺面整齐,四合套院子,石头狮子把门,高房大屋,飞檐走拱,清一色青砖小瓦,它是当时瓦佛镇里最大的大买卖。
每天从早晨到晚上,来这里买粮的人一个接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