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催灭一切敢于阻挡他们的力量。
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这种事情,在前一世的史书,早已发生过一次,如今这不过是历史在另一个时空中,重新演绎而已。
只是这种疯狂的占据,其败亡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原人太少,文化太单薄,管理人才又极度缺乏,偌大一片疆土打下来,又缺少必要的管制,终究是难以维继的。更先进的文明,自然不会屈服在荒蛮的统治之下,纵使奇可恩天纵奇才,也无法保证他的后继者能控制得住这条大船,所以最终的结果,还只能是被同化,被消亡,随后会有更合理,更强大的统治者出现。
济老应该会担心,原人在灭了京人后会不会,掉转头来灭封国毕竟这是比打掉京国更大的功业。
而胜老应该不会有这个担心,因为这一点根本不用担心,而是必然的现实。胜老完全可以想到,原人打下京人后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封国。
但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原国的雄心壮志,决不仅仅是京,封两国。而是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国家。让所有人更想不到的是,这其中还夹着自己这只黄雀,在伺机而动。
或者,还不只自己这一只黄雀也不一定?
有好奇心极重的济老在,苏三也省得问话了。济老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都问了个遍,才心满意足地放过了胜老。而胜老在这里说话,也没有什么顾虑,该说的,不该说的,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观点,胜老都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
济老于某些政事,总转不过脑子,所以胜老话里藏着的许多话头,他都听不出来。但是同样的话在苏三听来,往往便能抓到最关键点。
胜老的话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原人是全民皆兵的
非战时,所有士兵都回到草原放牧,一旦战争打响,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都会被征召进军队原人的军官是世袭的,十户,百户,千户,都有品阶,动员令一下,以点带面,很短的时间里便会集合起一支大军。这些军队全部自带装备,人人皆会骑射,个个都是悍马精兵。
事实上真正是奇可恩亲信部族的人数绝对不会超过两万人而整个大草原上可以征用的兵力,也不过就是十万人到顶。可是奇可恩便是用这两万人,控制住了整个原国的十万人,进而又控制了数以万计的各种种族的人群,也包括相当一部份中原人。
就好像是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奇可恩正是靠着原始部落的那两万人的武力,把整个战争的机器开动了起来。
不用置疑,原人骑兵的战力是相当强大的这种强大体现在原人骑兵的超强机动能力上。他们不需要粮队,不需要后续的补给,打到哪里便抢到哪里,渴了饿了便喝马奶充饥。
只要地面上有可供马匹食用的草,原人便可以持续不断地把仗打下去。
公孙胜叹了一口气道:“原人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所以他们很希望打仗,那样他们可以抢回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原人打起仗来,也不怕死。因为他们的军功是可以世袭的,父亲是百户长,儿子就是百户长。为了那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民族,有极强的侵略性。”
济老听了这些,不由也是唏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的兵法都有这个说法,可是这一点,在原人身上,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公孙胜看了低头静思的苏三一眼,认了济老的说法。其实他说这些的目的,只是想让苏三多了解一些原人。军事上他不懂,但他心里却有一比。他把原人的骑兵比做流窜的悍匪,把封人的军队比做剿匪的官兵。
尽管剿匪的官兵很多,但是流窜的悍匪冲上来打一阵,便散去,打一阵,便散去。反应迟钝的官兵,是没有办法收拾得了这些悍匪的。这无疑是用稻草人去吓野猪,那野猪连真人尚且不怕,还会怕假人吗?
真要是原兵与封兵打起来,胜率也是堪忧的
胜老抹开这些想法,又详细地述说着自己在草原上的见闻,更多地谈及得是文化与信仰了解。
京人与原人都信萨满,但原人显然不仅仅只信奉萨满。以奇可恩为首的上层原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是出奇的宽容。在原国的土地上,充斥着各文化。有来自遥远西方的基督文化,起源于伊利汗国的伊斯兰文化,还有佛学,道家,儒文化,等等数不胜数。
游牧民族似乎对外来的一切文化都很好奇,尽管他们嘴里还说着‘长生天’,但无疑新的文化,给了他们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开放的民族,总会在一定的时间里大放异彩,这也可以解释原人为什么会发展那么迅速。
胜老边吃边说,苏三只是静静地听着,相比较济老而言,苏三对大草原的想象只会是更加形象。毕竟去过与没有去过的人,想象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事实上原国的种族是很原始的他们崇尚胜利,崇尚力量。即使他们自己人在相互比武的过程中,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失败的一方。在他们的眼里,失败的命运就是死亡,胜利者有资格处死失败的一方;而失败者也不认为自己被胜利者处死,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兄弟,族人。
前一世的历史中,介绍过类似于这样从大草原上起源的民族,他们无一例外的嗜杀,以杀人为乐。攻下一座城池,动不动便要屠城当狭隘的民族情节碰撞到更先进的文明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吸收,而是毁灭。
因此,事实远比胜老所看到的要残酷虽然奇可恩足够的开放,足够的宽容,但民族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第430章 被人算计了
三人聊了一下午,胜老仍然回驿所居住,并不留在苏府。不过胜老听说济老明天要回武陵,倒是有些唏咦。
公孙胜离开武陵也有半年了,若不是朝廷的事情脱不开身,胜老倒是也想回武陵歇着。尤其是济老提到过的那个‘武陵大学’,公孙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或许可以去讲讲学,也是一件乐事。
只是这些目前都是奢望了
与原人联盟的契约在这几天里就要完成签订,自己肯定是要在场的,哪里会走得开。再说,自己这次往原国和谈,如今也算是有功于朝廷,再次复出已经不可避免,正是要发挥余热,造福天下的时候。
有些事情,不容许他退却。
苏三送走了胜老,仍旧回到书房,关于胜老说得草原上的见闻,苏三要花些时间,反复消化一下。有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见闻,说不定到用的时候,便会起到大作用。而且,以他思维的发散能力,再加上前一世对草原生活状况的了解,苏三可以很容易地构建出想象中的原国现状。
即便是如此,想象出来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应该还是存在着差距的,苏三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机会到草原上去看一看,只是这种机会应该很渺茫,等到要看到时候,只怕也不需要这么费心力地想去了解了。
天色渐渐地黑了下去苏三只是静静地坐在书房中,默思着这些。
唐超与莫少华一走进屋子,便看到三爷静静地坐在书桌后面,目光微瞌,正全神贯注地在想着问题。
两人不敢搅扰,小心翼翼地站立在一旁,静候着。
过了好一会儿,苏三才收住神思,抬眼看了两人一眼,这才笑道:“早来了吧?坐,小安。”
小安连忙走了进来。
“把灯点上,让玉儿弄些吃得东西进来。”苏三看小安应着出去了,便对莫少华道:“此去成都府,关系重大少华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莫少华点了点头:“担子轻也是走一遭,担子重也是走一遭。比起来,少华宁愿挑重担。”
“好不过,也要注意方法,注意劳逸结合。”苏三轻轻地道。
“是,三爷”
苏三从书架上取出一封书信,递给莫少华道:“这封信交给我的大哥苏一,大哥那里会尽可能地给你一些帮助。但你也要明白,他眼下还是朝廷的官员,就算是成都府的首官,也不是能一手遮天的,有些事情,还是要尽可能做的隐密。”
莫少华点了点头,接过书信。
苏三又道:“明天走的话,可以先到乌江边,跟着李家的运粮船走省时省力。我就不去送你了。”
莫少华再一点头:“三爷在金陵也要多多保重将来有许多事情,还等着您主持,千万可不能有什么闪失啊”
“嗯”苏三感受到莫少华的挂心,微笑地点了点头:“放心吧苏三也不是小孩子了,苏三虽只是一人,但身上系着诸多人的干系,再不会轻易涉险。少华且请安心。”
莫少华是有些担心苏三有时候会头脑冲动,毕竟苏三的年纪在这里明摆着。既然是年轻人,就难免会做出什么草率的事情来。现在苏三身上系着许多重大的干系一旦有个闪失,损失只怕会很严重,所以莫少华不得不出言提醒
但见苏三这么说,莫少华倒也放下心来。苏三能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身上并不是只关系到他一个人,这就说明,他的心性成熟程度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深沉。
苏三又对唐超道:“京国设立情报分站的事情,不能再拖了。实在不行的话,就是把杜先生召回来,这件事情也要尽快地安排下去。”
唐超已然猜到苏三把自己召进来的目的,见苏三这么一说,只好硬着头皮道:“倒是不用把杜先生召回来,小的这里,想到一个人选,只是”
苏三‘唔’了一声,只是看着唐超并不说话。
听潮轩里所有人员的资料他都有,他心里清楚地明白没有一个可以统管全局。而京国情报分站的重要性,眼下已经比建设‘听潮轩’总站更为紧迫和重要。必须得有个有能力,有担待,有头脑,有胆气的人才行。
唐超见苏三疑惑地看着他,头稍稍一低,吞吞吐吐地道:“三爷,您看露儿是不是可以胜任?”
露儿?苏三一愣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话说,原国使臣进了金陵城之后,原封两国和亲的事情,便成了全城的热议。
从平民的角度上来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极振奋人心的事情而在金陵的举子们,显然对这件事情,更是热心。三五成群地,一见面便是议论这种事情一时之间,仿佛在所有人的眼里,京国瞬间变得弱小起来,再也不是那么让人惧怕的存在一般。
所有人都在讨论,封人打回北十六州的可能性。城里头对京人的敌意,在这个消息的刺激下,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年青人都叫着要把京人赶回白山黑水。若不是京人的辕所,一早就有九门的卫兵保护着,说不定就有人要闯进京人辕所。
与京人辕所前,许多人扔臭鸡蛋相比;原人的辕所前,却又是另一种景像。
只要是路过原人辕所的封人,都会对原人辕所前的原人守卫,抱以善意的微笑。附近的店铺只要知道买东西的是原人,不用还价钱,立刻就给出最低的价格。往原人辕所里送油米菜蔬的小贩,也是挑最新鲜的送进去,以表达对原人的好感。
平民的举动是最直白的,他们只是简单地表达出了对两国之间的好恶。可他们不知道京人固然可恶,原人也不见得会好过京人。而平民们很乐见的和亲,永远也只是个笑话。
第二天,城内对和亲的事情热议不减只是举子们已经没有什么心思再讨论这些了。明天,天不亮所有应试的举子都要入闱,所有人既紧张,又兴奋。
能否一朝登顶,在此一举,再年少轻狂的人,碰到这种情形,都会有些紧张。
自然地,对于苏三这位主考官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