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架战斗机均发射了6枚反舰导弹,也就是有1200多枚反舰导弹射向美军舰队(后来证明,有40多枚反舰导弹在发射后因为故障未能飞向美军舰队、或者未能对美军舰队构成威胁)。
对第六舰队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拦截如此多的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蜂拥而至的反舰导弹,第六舰队的指挥官别无选择,只能启动舰队联合防御系统,借助位于右侧的第四舰队、以及跟在右后方的第八舰队的防空力量。
“联合防御系统”并不神秘,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本舰的探测系统为其他防空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很明显,这也是网络联合作战的一种模式,实现该战术的关键不是探测系统的性能,而是防空导弹的性能,特别是防空导弹的自主攻击能力。要知道,早在20世纪问世的“宙斯盾”系统就能同时探测数千个目标、并且跟踪其中数百个目标,而限制“宙斯盾”作战效能的是防空导弹的火控通道。如果防空导弹不再需要火控通道,至少不需要专门的火控照射雷达,能够依靠探测系统提供的粗略数据,然后完全靠自身的探测系统搜寻并且攻击目标,那么防空系统的性能就不再由火控通道限制,而是由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决定。很明显,提高探测能力要比增加火控通道划算得多。直到21世纪30年代末,防空导弹才在“智能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足以应付一般战场环境的自主攻击能力,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内发展成熟。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也就是在2052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新一代防空导弹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直到这个时候,“联合防御系统”才成为了真正有效的战术系统。
作为武器系统,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无缺。
在充分利用舰队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舰队防空效率的时候,“联合防御系统”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所有加入该系统的作战平台都启动高速数据链,从而释放出极为明显的电磁辐射。
毫无疑问,在新式反舰导弹面前,启动战术数据链的战舰就像是在黑暗房间里拿着电筒的人,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让原本集中攻击第六舰队的反舰导弹分散到了其他舰队身上。
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等于提高了各舰队的生存概率,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拦截能力都有个上限,在上限范围之内的拦截效率最高,而超过上限的话,不但阻拦截效率低,还肯定会有战舰被导弹击中。换句话说,一支舰队对付1200枚导弹,肯定要比对付400枚导弹容易得多(因为第八舰队只有1支航母战斗群,即便平摊下来,第六舰队也要分到500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是400枚,所以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当反舰导弹的数量足够多,对每支舰队都构成了威胁的时候,分散攻击就等于增加损失。
客观的讲,当时攻击美军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却非常先进。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一直重视反舰导弹,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先进反舰导弹当成克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1世纪中叶,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全面推广普及,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国海军也没有放松相关研制,反而想方设法的提高反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是,既然是导弹,就是制导武器,而用来攻击移动目标的制导武器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至少攻击精度会大打折扣。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别无选择。
面时蜂群般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只能放弃硬防御,把希望寄托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身上。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15点47分,第六舰队就率先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也先后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三支舰队都多次使用。
虽然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发起的攻击中,至少有11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其中包括第六舰队的1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第四舰队的2艘驱逐舰与第八舰队的1艘驱逐舰被导弹击沉,另外还有第六舰队与第四舰队的1艘航母被导弹击伤,但是从总体攻击效率来看,反舰导弹对战舰的威胁确实不大,与10多个小时前的那场海战比起来,甚至比不上护航战舰上配备的电磁炮。
当然,反舰导弹也不是一无是处。
从这轮交战来看,舰队遭到反舰导弹攻击之后,即便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能够使反舰导弹的攻击效率降到最低,但是舰队本身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应对突然打击时的应变能力肯定会大大降低。别的不说,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为了确保舰队里的各艘战舰相互掩护,必须降低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且将战舰的间隔距离缩短到30千米以内,最好能够控制在15千米到20千米之间。如此一来,不但美军舰队将变得更加密集,而且战舰的机动性肯定会受到限制。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一场炮击,而且是在得到前线情报支援的炮击,恐怕美军舰队再厉害,也会全军覆没。
只不过,在这场海战中,印度洋舰队里的那些电磁炮是派不上用场了。
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时候,美军舰队就开始转向,做出了撤离战场的决定。虽然此时美军舰队派出去的攻击机群错过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二波攻击机群,正在全速北上,但是在攻击共和国舰队之前,美军攻击机群遭遇了共和国舰队派出的第三波攻击机群。因为舰队受到威胁,所以第三波攻击机群的108架战斗机全部抛掉了对海弹药,转为拦截美军战斗机,而美军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没有跟上来,而是在对付已经完成了攻击任务的第二波攻击机群。
可以说,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极端混乱。
虽然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能够突破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拦截,并且到预定海域发射导弹的美军战斗机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军战斗机没有得到情报支援,也没有的到本舰队的支持,所以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他们瞄准的是共和国舰队后方大约100千米处,因此他们拼死发起的攻击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没有对共和国舰队构成多大威胁。
一定要说意义的话,美军的反击抵消掉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三波攻击。
要知道,第三波攻击机群携带的不是射程为500千米的反舰导弹,而是配备了火箭助推发动机与捷联惯性制导系统的制导炸弹,而且这种炸弹就是用来对付战舰,特别是那些航行速度超过70节,得到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保护的战舰。说得确切一点,这种配备给舰载战斗机的500千克级炸弹,实际上就是由战斗机投放的“炮弹”,除了速度快与采用闭循环制导系统之外,没有其他特点。
毫无疑问,如果让第三波攻击机群到达,已经丧失防空能力的美军舰队肯定要倒大霉。
问题是,在任何时候,海战的首要目的都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到目前为止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就在这么一次不期而遇的空战之后结束了。
对双方来说,从这场海战中获得的不是战果,而是经验与教训。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69章 转移重点
不管从战术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美国都是“马尔代夫海战”的失败者。
战术上,美国海军总共损失了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7艘快速运输舰、以及783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2艘航母、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艘快速运输舰负伤,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飞行员。与之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损失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只有“洪湖”号驱逐舰战沉(该驱逐舰隶属于印度洋舰队,在美军机群发动攻击的时候,呆在舰队后方,为2架执行搜救任务的垂直起降飞机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军反舰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另外还在战斗中损失了378架作战飞机(其中162架属于印度洋舰队,这其中又有98架属于第一波攻击机群),阵亡官兵571人(“洪湖”号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还,其余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因此海战也更在乎战略影响,而不是战术上的些小成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虽然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击沉了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航母,日本海军只有“祥凤”号轻型航母战沉,2艘舰队航母只被击伤,所以日本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是这场海战的直接后果是让“瑞鹤”号与“翔鹤”号失去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中,如果日本海军多出两艘舰队航母,战役结果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军实际上输掉了珊瑚海海战,至少在战略上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马尔代夫海战”中的战略惨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仍然有5艘航母具备作战能力,而且剩余的护航战舰足以组成5支航母战斗群,但是对美军来说,已经失去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制海权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出发,海战结束之后,美军舰队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还是在南风带转向前往澳大利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返回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后,得到舰队与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亚,而且仅仅只出动了相当于4个战斗营的3000兵力,在三天之内就让岛上绝望的美军缴械投降,完成了攻占迪戈加西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迪戈加西亚重新变成了一座军事基地。
也就是说,到2月下旬的时候,迪戈加西亚已经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
到这一步,美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争霸印度洋的基础条件。
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迪戈加西亚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还是连接吉布提与澳大利亚的中转站。随着迪戈加西亚落入共和国手中,美国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屯兵吉布提,死守红海出海口,要么加强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防御,守住澳州大陆。当然,美国当局早就做出了选择,让舰队在战败之后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国的选择。虽然从军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约集团的攻击,不然美军肯定不会从吉布提撤退。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军还在吉布提,共和国海军与船只就别想自由进出红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苏丹,从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亲美的情况下,美军可以充分利用苏伊士运河,也就能够从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提,从而将吉布提变成拱卫地中海的外围军事要塞。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管美军有多大决心,在丢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守住吉布提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交战情况也是如此,吉布提的美军仅仅坚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国舰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