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隐身”能力不如F…22A。不可能无声无息地逼近E…767。由此。美国断定共和国开发出了性能先进地“全频段电磁隐身设备”。随即。美国一方面集中力量搜集相关情报、弄清楚“全频段电磁隐身设备”地具体性能。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研制对抗手段与探测方法。
虽然美国没能搞到“主动电磁干扰装置”。但是通过分析。掌握了基础原理。
最有效地对抗手段就是开发类似地“干扰装置”。因为美国没有研制出高性能复合蓄电池。所以美国为F…22A与F…35系列战斗机开发地“全频段电磁隐身设备”地性能远不如共和国地同类产品。
最有效地探测方法就是光电探测系统。因为“主动电磁干扰装置”只能干扰无线电频段地电磁波。不能干扰可见光等频段地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都是电磁波)。所以光电探测装置仍然能够发现得到“主动电磁干扰装置”保护地空中目标。
2024年初。美国研制出能够发现100千米外战斗机地光电探测系统。按照计划,完成定型测试之后,美国空军将从2025年开始。陆续为F…22A装备这种代号ALN…92的先进探测设备。突然爆发的半岛战争打乱了美国空军的装备计划。
共和国空军参战后的数次空战证明“主动电磁干扰装置”不但能够对付预警机的探测雷达,也能对付战斗机地火控雷达。如果不能发现敌机,就无法攻击敌机,更不可能击落敌机。残酷的事实让美军认识到,F…22A缺乏一种有效的探测手段。为了扭转被动局面,美国空军紧急订购一批ALN…92,优先装备各中队的长机。利用先进的战术数据链系统,1架装备了ALN…92光电探测系统地F…22A能够与另外7架战斗机分享战术信息,引导7架F…22A执行空战任务。因为配备了新式设备,所以配备了ALN…92的F…22A被称为F…22BlockⅡ型。
实战证明,ALN…92光电探测系统确实能够发现J…14战斗机!可悲地是,美国空军损失了大批优秀飞行员,“菜鸟”根本没能将ALN…92性能发挥出来。
梁国翔盯着屏幕上地敌机距离与高度数据,有条不紊的完成了发射导弹地准备工作。当距离数据变成“80”的时候,梁国翔以最快的速度摁下了导弹发射按钮。通过战术数据链,长机发射导弹的信号闪电般的传递给了编队里的11架J…14B。
“转向加速逃逸!”梁国翔迅速压下操纵杆,将油门推到了最大位置上,“跟随长机机动,冲。”
12架J…14B在俯冲的过程中完成转向,速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开始减慢。战斗机剧烈震动起来,因为J…14B的低空最大速度只能达到1。3马赫,再快的话,很有可能因为阻力过大,机体在剧烈震荡中解体。
80千米外,刚刚到达德积群岛上空的F…22A机群也加速转向。
双方都遭到导弹攻击,在第二次交手之前,都得设法避开对方发射的导弹。
J…14B机群的飞行高度迅速降低到50米以下,以1。3马赫的速度向北“规避”。
梁国翔集中全部精力驾驭如同脱缰野马般的战斗机,狄泊清则一面观察机群后方天空中的情况、一面注意导弹告警机发出的信号。导弹告警机响起来的时候,狄泊清大声喊了出来:“梁哥……”
“听到了!”梁国翔迅速拉起操纵杆,“释放诱饵弹,启动主动电磁干扰装置,编队跟随长机爬升!”
编号0010101的J…14B从海面上空跃起的时候,投下了第一具诱饵弹。3个小队长与2名“老鸟”以最快地速度做出反应,跟随梁国翔一同爬升。另外6名“菜鸟”没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虽然只慢了几秒钟,但是结局却截然不同。
J…14B战斗机以每秒超过580米的速度升入高空。南面大约2500米的空中,正在俯冲的数十枚AIM…120E导弹仍然在俯冲。
20千米地距离,与战机的相对速度为2。7马赫的导弹只需要大约23秒就能飞完。在此期间,战机能够爬升大约7000米,而导弹能否爬升到7000米的高度就是个问题了。主要是爬升时的燃油消耗量非常大,AIM…120E进入末段自主攻击时已经接近最大射程。如果能在导弹追上来之前耗尽导弹上的燃料,就能成功避开导弹!
战机爬升到大约1000米时,一批导弹突然脱离“集群”,转向朝战机飞来。
显然,美军飞行员不是笨蛋,至少让部分AIM…120E以红外被动寻地方式工作,而不是以雷达主动寻的方式攻击目标。
“红外干扰弹准备……发射!”顶着巨大的过载,梁国翔下达了新命令。
飞在最前面的6架J…14B在大约4500米的高度上投出了红外干扰弹。此时AIM…120E距离J…14B机群仅有8000米了。跟在后面地6架J…14B的动作仍然慢了一点,晚了大约5秒才投出红外干扰弹。结果可想而知,受红外干扰弹影响的近20枚AIM…120E“放弃”了前面6个目标,转向攻击后面6个目标。
梁国翔的座机率先冲入云层,也率先冲出云层。没有云层的遮挡,展现在飞行员面前的是一望无垠的晴朗天空。梁国翔没有丝毫心情欣赏如此美丽地景色,谁也不能保证屁股后面的AIM…120E没有追上来,因为AIM…120E的标称攻击高度达到25000米,攻击高度差为10000米。
“梁哥,机群跟上来了。”
“有多少?”梁国翔很佩服狄泊清,因为在全速爬升时,过载超过7G,巨大的过载压力能让呼吸都变得非常困难,更别说说话了。
“一、二……五,五架,只有五架。”狄泊清稍微停顿了一下,“我们摆脱导弹了,导弹没有冲出云层。”
梁国翔收回油门,压下操纵杆。“各机汇报情况。”
“梁队,我是罗惊鹏,就在你后面。”
“我是闻晓,左后侧。”
……
听到5飞行员一一汇报了情况,梁国翔咬紧了牙关。
跟上来的全是老资格地飞行员,刚编入第001大队的6名“菜鸟”全都没有出现!
“梁哥,司徒瑞发动攻击了!”
“高度5500,到云层下面去。”梁国翔长出了口气,“双机编队,自由组合,寻找敌机决战!”
实际上,美军机群地遭遇更加悲惨。遭到攻击36架F…22A只有16架在连续释放具诱饵弹之后成功逃脱,另外20名“菜鸟”驾驶的F…22A被击落。
在梁国翔率领地1中队规避导弹攻击时,司徒瑞率领的2中队从侧翼发动了攻击。
侥幸逃脱地16架F…22A根本来不及规避,至少有12架被SD…16击中。虽然另外4架成功避开了导弹,但是被打散了编队,只能返回日本空军基地。
另外一批12架F…22A趁机从超低空突破第001大队的防线,向北杀去!
卷七 半岛硝烟
第87章 拼尽全力
如果说J…14具有与F…22当的性能,那么H…9比B…2差远了。
与绝大部分人的认识不一样,决定空军实力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包括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运输机在内的“大飞机”。
以轰炸机来说。轰炸机的研制难度远超战斗机,因为装备数量比战斗机少得多,所以轰炸机的“单位研制成本”(研制费用除以装备数量)是战斗机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B…2A的“单位研制成本”高达18亿美元,而F…22A仅为1。4亿美元(算上出口与国外按许可证生产,只有8500万美元)。很多国家都有能力研制战斗机,有能力研制轰炸机的国家不会超过5个。进入21世纪,仍然在研制与生产轰炸机的国家只有3个。
美国在2017年启动B…X研制计划,预计要到2035年才能投入生产。
共和国在2011年启动H…9研制计划,直到2022年才完成定型试飞。
从性能上讲,H…9的参照对象是美国空军的B…1B,而不是B…2A。虽然H…9的总体设计与B…1B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为了提高飞行速度,没有采用变后掠翼,用的是大三角翼,但是H…9的很多性能与B…1B的原形、即B…1A非常相似。高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最大升限22000米,最大载弹量24吨,不加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5500千米(内部弹舱携带8吨弹药),可以携带包括自由落体炸弹、制导炸弹、空射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在内的多种弹药执行中远程战略打击任务。
与传统的战略轰炸机相比,H…9在设计时把执行常规任务当作了主要设计指标。从H…99的性能也能看出,共和国研制“大飞机”的能力仍然远不如美国。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公布的数据,在不使用主动电磁干扰装置地情况下,E…11A能够在650千米外发现飞行高度为5000米的H…9,或者在300千米外发现飞行高度为500米的H…9。相对应的,KJ…22对B…2A的最大探测距离不会超过200千米。
美军预警机地巡逻空域向北移动100多千米。H…9还未进入黄海上空就被发现了。24架H…9想做什么。美军地空中指挥员就算是白痴也能猜到。
江华湾西南部。第4两栖舰队地10多艘战舰正在向海州方向挺进。准备接走被困地第1装甲师。
12架F…22A以1。6马赫地速度杀向H…9机群。虽然F…22A地被动雷达隐身能力非常强大。但是高速飞行时。机体与空气摩擦产生地热量能被100多千米外地红外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收到预警机发出地警告。梅乐弛立即率领J…14A机群迎了上去。
F…22A上的被动光电探测系统立即发现了高速逼近的J…14A机群。摆在美军飞行员面前的选择非常“痛苦”。要么攻击敌战斗机,确保自身安全;要么攻击敌轰炸机,确保两栖舰队地安全。更糟糕的是,领队长机的飞行员必须在数十秒内做出决策。最终,美军选择攻击120千米外的H…9机群。
F…22A陆续发射导弹的时候,梅乐弛率领的J…14A机群将距离缩短到80千米以内,随即各向美军战斗机发射了2枚SD…16拦截导弹。因为美军战斗机没有攻击J…14A机群,所以梅乐弛能以最佳方式引导导弹进行攻击。
为了避开即将到达地SD…16,F…22A机群只能让AIM…120E以中程惯性制导方式逼近H…9机群,然后在主动雷达引导头的引导下攻击目标。这是最常见地攻击方式,也是效率最低、最容易受到干扰的攻击方式。
12架F…22A发射地AIM…120E还没有逼近目标,SD…16到达了。虽然12名美军飞行员做出最大努力,但是每架战斗机遭到4枚导弹攻击,即便美军飞行员的能力非常出色,也难以避开所有导弹。
H…9机群没有改变航向,继续向美军第栖舰队逼近。
在AIM…120E导弹逼近地时候,伴随H…9机群行动的DY…14电子战机开始“工作”。
在此之前,DY…14测出了美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在导弹逼近的时候,首先用机载大功率电磁干扰装置对来袭导弹进行压制性干扰。因为美军战斗机将AIM…120E设定为惯性中继制导,所以压制性干扰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导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时,弹载火控雷达启动。DY…14立即截获弹载雷达发出的电磁波,调整机载干扰装置的工作频率,以“照射”方式对每枚导弹进行“阻塞”式压制干扰。
导弹上的火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并不快,难以迅速处理截获的电磁信号。面对前方的数十个“目标”,导弹按照预设程序攻击“最有价值”与“特征明显”的目标,无法像飞行员那样判断目标的“真伪”。
最后关头,飞在最前面的2架DY…14使用了“撒手锏”。
2架DY…14上安装了刚刚定型的“电磁定向压制与摧毁设备”。这种刚刚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