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多都住在这样的地下堡垒中,只是偶尔才会走出去在周边农田和树林里散心。
    在11月的寒潮到来之前。中苏两边都大规模的派遣农民冲出去抢收粮食,苏俄已经实施了物资计划应制度,在工农业产量仅相当于俄国1913年的1/7和1/3的情况下,依然能勉强保障军事上的需求。
    帝国则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长期的作战计划,在如此大规模的军费消耗中总是能省就省。不能因为苏俄红军已经杀到了鄂木斯克就放弃周边开垦的三多万公顷的荞麦和黑麦。
    经济总是战争中最糟糕的一部分,任何军事指挥官都不愿意去考虑这一点,却又不得不面对它的残酷存在,所以,中苏双方都没有长期拖延下去的计划。
    决战吧,就在眼前。
    为了准备这一次的战争。苏俄将红军的总兵力规模扩大到了550万,大约有210万的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归,米哈伊尔。伏龙芝指挥,而在新西伯利亚地区,帝国中央陆军的总员则维持在170万,双方在东欧战场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对抗。
    按照帝国和波兰的协议,大约在明年4月,波兰就会在帝国远征军的配合下进攻苏俄。
    苏俄对于这一情报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更希望在冬季到来之前和帝国陆军在东线决战,击溃帝国陆军,收复新西伯利亚地区。
    如果苏俄做不到这一点,苏俄也将无法控制中亚地区,不能和中亚地区的革命势力联合起来。
    相比于帝国长达两年的充裕准备,苏俄红军只能是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大规模从国内调运物资,并且就地使用从高尔察克白军那里缴获的大量军事物资,包括坦克和飞机,但是苏俄红军缺乏合格的飞机和坦克的驾驶员,很多坦克都只能安置在火车沿线,用于充当移动的炮台。
    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也许就在双方此次的大规模抢收麦子之后。
    11月的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城也开始变得寒冷,晚上最冷的时候在零下9度左右,最冷的时候则是在2月份,极限低温能达到零下30度,一般则在零下20度左右,白天平均温度是零下10度。
    因为天下寒冷,泥土大面积的冻结,苏俄红军很难大规模的修建沟壕和防御工事,原有高尔察克白军所修建的工事不仅在方向和针对性上有问题,本身还在战争中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局势对苏俄红军更不利,但他们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可以更多的考虑进攻,但这就要取决于米哈伊尔。伏龙芝和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将军的共同决策了。
    天气很冷,宋彪在一等内侍官韩春麟的陪同下。行走在山林间的小路上,就在司令部周边不远的地方散布,他穿着很厚实的细呢绒军大衣和那双很久未穿的黑色鹿皮军靴。
    寒潮到来之前的冷风已是让人不寒而栗,哈一口气都能看到白霜垂落的样子,这种感觉就和东三省在冬天里差不多,对宋彪和韩春麟这样在东北生活惯的人来说,倒是没有什么好惊奇的。
    宋彪的感觉就是挺好的。基本只要能适应东北的天气,这里就没有什么不能适应的,土地一样肥沃。辽阔无边的几万公顷土地都是一望无垠的田地。
    他此前对这个地方一直怀有疑虑,总觉得即便在协约中和俄国强行割占下来,最终也未必能够一直留在帝国的图中。但是现在,他已经改变了这样的想法。
    远处的山峦覆盖着一层白雪,白桦木的树叶都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继续屹立在山林里,怎么看都和东三省没有太多的差别。
    宋彪心想,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俄国才对东三省和远东执迷不已吧。
    现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要真的强行占领下来,手段硬一点就能彻底的永久拥有,问题只是要防苏俄此后几十年间不可能放弃的反扑进攻。
    虽然拥有更强的军事实力。宋彪心里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对手是苏俄,他太了解这样的国家到底有多少军事潜能,特别是在它们刚成立的时候,那种动员和思想统一的步伐会让所有敌军感到无法理解。
    从去年开始。宋彪就已经一再强调思想教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他一贯是非常重视这两点,只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又牢固的……或者说是很不放心的继续强调一番,最终效果如何,他却还看不出来。
    为了确保士兵的战斗意志,中央军部和帝国一直在反复进行反苏宣传。宣扬和夸大民族生存危机,传播中俄仇恨,传统的马克思原理中,总是过多的将“经济”片面的解释为资本主义,实际上,决定战争的经济因素通常是国家和民族利益,不管是**,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永远置于主义之上,否则,苏俄就不会成为苏帝。
    为了尽可能简单的达到效果,帝国更多的愿意简单的将这场战争比喻为20世纪的汉匈战争,将俄国人比喻为匈奴,为了保障民族的生存权利和利益,必须击败俄国人,将他们赶出亚洲。
    效果如何,或许只是在战争开启之后才能看出来。
    在桦树林里,宋彪看似闲散的行走着,眉头却锁的很紧,他并不担心米哈伊尔。伏龙芝和托洛斯基,虽然这两位都是很高明的军事战略家,他担心的是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将军和亚历山德罗维奇。涅兹纳莫夫将军,这两位对东北军和他都太了解,很清楚中国陆军的作战风格和思想,以及战术上的各种特点。
    从近期的空中侦察和情报收集来看,苏俄红军在东线的军队很特别的分开为三个集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位于前方,第三方面军拖后,三者成品形布置,相互保持六十公里至八十公里的距离。
    宋彪就一直在心里琢磨着苏俄红军这种部署的意图,毫无疑问,这种部署可以有效的防止帝国陆军实施分割围歼的战术,不管帝国陆军准备围歼哪一部,都会同时迎来红军2/3的军力合围与反扑。
    不管是宋彪,还是蔡锷、蒋雁行、傅良佐,对此都缺乏很好的对策。
    当然,苏俄红军这种军事部署也有一个重大的弊端,那就是只适合守势,一旦挥师进攻,三个方面军之间必然要拉开距离,否则就不能有效保障后勤,假如红军硬扎硬打的三个方面军全线推进,背后就会暴露出大范围的空白地带,以帝国陆军的特点,完全能抓住战机从侧翼插入。
    作为应对,苏俄红军必须在进攻中将前线的两个侧翼拉开,扩大覆盖范围,或者是将后面的第三方面军前,用第三方面军强攻,第一、第二方面军在侧翼进行保护。
    不管苏俄红军如何调整部署,只要军事力量在前进过程中有变化,那就会有破绽。
    只不过这样的战术部署相比日军在中日辛亥战争时期的落后方式,还是有着非常大的进步,至少不会被帝国陆军不断分割和蚕食。
    宋彪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里面的问题,他开始构思一种新的作战部署,直接集中主力精锐击溃一个方面军,迫使苏俄红军从三个方面军的相互呼应,变成两个方面军的一前一后。
    击溃一军,插入中间,再围歼前面的一个方面军,最后依靠骑兵的速度冲击第三个方面军。
    这是宋彪在近期思考中得出的一个最佳方案。
    虽然在战略部署上变化很大,但是在实际的作战过程中,宋彪只需要将手中仅有的两个坦克旅都集中在一个集团军,或者将四个坦克旅抽调出来,组建成一个机械化的集团军,只要苏俄红军的作战意图暴露出来,他就集中一个机械集团军和前线两个集团军中的一支配合,构建成新的精锐主力,直接越过鄂毕河击溃其中一个方面军。
    宋彪默默的思考着一些细节问题,特别是在弹药、人员、火力等方面,一直不停的反复思索,天生的军事嗅觉让他一直有种不太好的预感,那就是苏俄红军的进攻会非常快,很可能就在近期。
    双方主力看似相距四公里,可能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会正面主力决战。
    苏俄红军其实和帝国中央陆军一样,都是以速度和猛攻为最高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托洛斯基在苏俄内战时期所建立的方针,由此而影响深远。
    在现阶段,得益苏俄内部一些在中国担任过军事顾问的沙俄将领的帮助,苏俄在这种转变上显得更为轻易和从容,并且也采用增加人数的方式来弥补快速作战情况下的火力不足问题。
    想清楚这一点,宋彪果断的下定了决心,这就重新返回指挥部召开临时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战术部署上的调整,抽编出四个坦克旅、两个整编步兵师、一个辎重旅、两个骑兵师作为机械化的第三集团军,将这个精锐部队压缩在两个集团军的中间,随着配合一个集团军突击敌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21章 致命一击
    帝国中央陆军师承沙俄,而苏俄红军则是沙俄陆军的直接继承者,双方在此时都迎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而这场宿命的对决最终将会改写整个人类史,它的意义实际上并不亚于萨拉热窝事件,甚至也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二战的格局。'。。'
    总之,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中苏矛盾都会在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是一个世纪里主导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苏俄红军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作为沙俄陆军的继承者,它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沙俄陆军的两个根生蒂固的缺点,一是改变指挥官的僵化和保守,新一批的军事指挥官更为年轻,大多出身于中下层军官,拥有更为灵活多变的战术;二是激发俄军士兵的集体斗志。
    虽然苏俄红军的大部分士兵还是缺乏合适的严格训练,但它的战斗力绝对是要高于沙俄陆军的,否则后来也不能轻易的击溃协约国联军和俄国白军。
    如果不是后来的大清洗运动,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的表现也不会是那么差,更不会大量缺乏优秀的士兵和基层士官。
    宋彪对此有着非常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他采取一种稳妥的战术,也不依赖白军,更不联合白军进攻,而是稳守在新西比利亚地区,积极筹备作战,等待苏俄红军跨距离和帝国陆军决战。
    当然。他并不是害怕畏战,他之所以采取这种孤立的守势正是等待一个最好的决战时机。
    此时的情形已经非常明显。双方都试图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中决定胜负,一方坚定的相信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一方坚定的相信中华民族光复革命的必胜,时间对帝国陆军是有利的,对苏俄红军是不利的,所以,苏俄红军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进攻态势,前逼迫帝国陆军决战。
    在最为寒冷的2月份抵达之前。苏俄红军在1919年的12月4日就紧急的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果然和宋彪最初的一种预估相似,苏俄红军将一直藏在后侧的第三方面军推向前,但将南侧的第二方面军也推向前。反而是将北侧的第一方面军滞后。
    这种进攻态势颇是让人感到奇怪,但也在常理范围内,因为第一方面军滞后的目标就是要保持西伯利亚铁路的控制权,用第二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进攻新西伯利亚。
    双方首先在科切尼奥沃的这个小镇爆发了前哨战,帝国陆军迅速后撤,作出死守新西伯利亚的态势,诱使苏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