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子玄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大师这话可说的我不好意思了。我心中并无这个打算,钱财之事,也是我自己有所用处。再说来,就算能搬得天下金山,也只会让贪婪的人更加贪婪。绝不了人心贪欲。金钱关,终究好要自己破来。”
寒山大师点头道:“小友正解。但话虽如此。却大利天下僧道。日后天下佛道立观建寺,也可以自家出一部分。总不至于让信众全出善资。”
寒山大师的话中,师子玄听出了一丝忧虑,不由问道:“大师有何担忧,不放说出来?”
寒山大师也不拐弯抹角,点头说道:“是。贫僧的确是有忧虑。我观如今天下寺院道观,实在太多了!”
师子玄不由奇怪道:“道观佛寺多一些,这不是很好嘛?非但是佛子道子修行之地,也可以镇压一方风水,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好事啊。”
寒山大师叹道:“是好事,但未必没有坏处。世间事,有得有失。道观佛寺,越来越多,佛像道像,越修越是宏伟,如此已偏离立像的本意。”
都是修行之人,自不必多说。无论道观佛寺,供奉道相,修行人拜之,都是奉敬先贤祖师。而信众参拜,是为了方便修行,拜相而近法。
但寒山大师如今在道一司中主掌天下佛道两家,不经意间,统计了一下天下佛道两家的道观佛寺的数量。不算不知道,算起来,竟有四万一千之数,所占山林田地,不计其数。而折算起修建道观佛寺,立像金身。这是多少金钱?
话说回来,寒山大师忧虑的是不是没有道理?佛寺道观数目庞大,也证明了佛道两家昌盛,佛子道子弘法有功,这是好事啊。
但寒山大师说道:“盛极必衰。法根深重,普世长存,不在一时昌盛。此一时昌盛,未必不是为未来留下祸因。如今人心向善,心思单纯。但日后呢?若有一日,生民眼见自己立身之地,耕种之田都没有,而佛寺道观,却宏伟壮大,处处可见。法像金身,一座比一座高大,一处比一处多来。会不会有怨言?”
师子玄闻言,神情肃然,仔细一想,点头道:“会!”
寒山大师反问了一句:“因何而怨?”
“非利己之利益无形。不知不闻,但见眼前差别,自生嗔恨怨憎之心!”师子玄说道。
师子玄为什么这么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之前说过。佛寺和道观,修建的时候都不是随意修建的。都是高僧大德,有道真人,择取地脉,定风水格局。而寺院道观诸像开光,便有真仙佛菩萨在上面留下神识化身,也可以为一方增福增持。
这样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好处很多。
比如说,天灾较少。有灾也可化险为夷。一方风调雨顺,此方众生行事诸多顺利。病疫少发。即便发病,也会很快遏制,无形消散。
这都是无形利益。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但人身鼎炉,乃肉眼凡胎。对无形利益,看不见,摸不着。会有人相信吗?
当然有。但信者少之。完全不信的也有,会嗤之以鼻,完全否定。而大多数人,会属于信虚玄之事,但却半信半疑,利益自己之时,会虔诚信服。若非利益自己之时。则会大多否定。
眼见为实!
世人准则莫过如此。但很多时候,眼睛是靠不住,此为见知之障。
所以,寒山大师十分担心,日后人心再变,利益之心太重之时。会见佛寺道观,修的庄严,法像修的金身无数,浮屠高立,生出种种诸如:“修的再漂亮的金身。修的在多的寺,能解决什么问题?有这些钱财。不如给穷人多发些救济,多修一条路来的好。”等等言论。
这种言论对不对?
说不出对错。
以钱资修桥铺路,利益现在,方便行路,对子孙后代也有利益。这个对的,也是一桩大功德。
但造寺立观有没有好处?也有,但却是无形利益。他切实存在,但却不可见,不可闻。同样也是大功德。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当天灾出现,例如洪水频发之时,众人抢险救灾,但抢堵无用。洪水眼看就要坡堤决口,但水患突然却莫名其妙的退下去了。
人会如何视之?
有人会说:“人定胜天。这是众人抢险之功。”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没经历过洪水的人,绝不会想象到,当天灾到来之时,人力真的是太弱小了。再高的堤坝,再多人的抢险,在洪峰巨浪拍打过来的时候,都如土鸡瓦狗一样,不值一提。
而在这时,人能做什么?
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求老天爷保佑了!
老天爷会保佑吗?
不会。
天道无私。众生所受,莫过众生所做。
问洪水为何而来,为何不见风调雨顺。
且不问,为何要开山伐木,破地脉,坏地器。前因种下,天灾来临之时,也莫怪老天。
正所谓:不怨天,不尤人!
如此,世人大多只看眼前利益,不见不闻,便视之不存在。
这样一来,会导致什么结果?
寒山大师说的已经很清楚了,盛极必衰!
但见道观佛寺,一座比一座宏伟,法像金身,一座比一座高大。
自会有人问,凭什么?
凭什么没利益回报,要建这么多道观佛寺,占用耕田土地不说,还要花这么多金钱?
有如此质疑,便会以同样心态对待佛子道子。
如果我们见一个修行人,这人穿的很差,衣着很简朴,修行环境很艰难。很多人都会很佩服的说,这是真修人啊。我们要敬重!
同样还有一个修行人,穿着打扮,十分华美,出行排场,规格很高。修行道场,也修建的宏伟庄严。
别人看见会怎么看?
不会怎么看,但大多数人都会问上一句:“就这样的,还是修行人呢?”
话说回来,修行人应该怎么样呢?
是不是只有苦修才算是修行人?
自然不是。
各人缘法不同,修行法门也不同。
比如有人这一世修贫苦。这一世修行,就要做穷人,苦修磨炼自己。而有人此世修的是荣华富贵。就是要经历见证世间一切诱惑,功名利禄种种,所以这一世得富贵荣华,以此印证修行。
这是各人的修行,自知自行。
同修之人,自然理解,也不会生出异念。
但别人不会这么看。质疑是免不了的。
这样一来,会导致什么结果?
疑法!
种种质疑,会乱了人心正信。如此疑法,与佛子道子,其实并无损害。但却断绝了疑法者修行入道的机缘。
而佛寺道观,本来就是给众生大开方便之门的地方。若因此而使得世人因此而疑法离道,反倒是适得其反。
ps:好吧。最近状态低迷,玉京城的故事和水陆法会是本书故事线的转折点。大会接连不断,但是好难写。。。。。容我仔细想想,一定要写好。。。
第210章百十余城徒步行,五十三参善财童!
寒山大师长叹一声,说道:“今时兴盛,便是未来衰败之景。非是我杞人忧天,而是我似已看到,万千佛寺道观,一朝毁于一旦。”
寒山大师看起来有些悲观,师子玄也不知该如何应答,只能安慰一句:“盛衰乃因律循环,天道如此,大师莫要挂怀。乐观才是正理。”
寒山大师笑道:“贫僧没有悲观,只是一时感叹罢了。多言了。今天请小友前来,一是多谢小友布施,二来也想与小友结个善缘。小友若是有什么困惑不解之处,不妨直言。贫僧若是有什么能帮助你的地方,一定尽力而为。”
师子玄心中一动,忽然诚恳问道:“大师。我的确有一个疑惑难解。”
“小友请说。”寒山大师做聆听状。
师子玄问道:“修行至真人,应醒前生种种。但我前世难明,便难得道果圆满。大师可知这是怎么回事?是否可助我圆满果实?”
寒山大师微微惊讶道:“我观小友已有真人修为,却没有堪破前生?”
师子玄道:“非是不能明见,而是所见皆空,皆是空白。”
寒山大师问道:“前生空无,便是最初的灵光。此为元始。但如今世间,大概只有天地生养,自性而成之灵,才会有此异状。你是否是天地生养而成?”
师子玄道:“天地生养的确。无父无母也是。从师姓,但并非一切空无。仍有光怪陆离的混乱记忆。在元神之中留影常驻。”
寒山大师也露出惊讶的神色,想了半天。便问道:“贫僧冒昧问一句,小友修行多少年头?”
师子玄道:“从入道至今,三十余年。”
寒山大师点头道:“正法修行,缓缓而行。三十年小成,六十年大成。九十知法界家乡,百岁情怀在心,天地同心同一,仙道成。佛果得。小友如今不过三十余年,就有大成之境。却是走了一条勇猛精进的道路。”
顿了顿,寒山大师又问道:“小友困惑。我不敢妄言,为何你不去请教你的传法上师?”
师子玄道:“师父难见。三十年才有一面之缘。”
寒山大师又道:“人不可见。神可见!”
寒山大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意思就是说,师子玄这个“人”,想要见祖师。必须要等到指月玄光洞开会时,才能有缘见祖师一面。但他的元神却可不受地域时空所限。
这里说一下何为“元神出游”。
世间常说。元神出游。大多会理解成为,自己的元神离开了自己的身器鼎炉,变成一团无形之物,游荡这个世间。
其实不是这样的。
那是神识化传离体,出己身远游。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识神从身体转移到用法力塑造出来的一个容器。借此离体游走。
这可以称为神识化传之身,称化传身,称阴身,光阴身。都可以,法力尽了之时。此身消散。若及时收回,神识之中可知此身所见所闻。但若不及时收回。对于修行人本身没什么影响。但法力散尽,则此身所见所知,本尊也不会知晓。
而元神则不一样。
他无所谓出游与不出。
它就在那里,无所谓动静的概念。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会束缚它。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会说,他一场大梦,忽然梦见了几千年前,或是几千年后的事情。醒来后,说的煞有介事,好似真的见到过一样。而流书后世,后世人一一印证,竟然分毫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仙佛说后来世,尚只是在推演之中。这人又怎么会做到?
这就是元神游动今古。很奇怪,很玄妙,常人的见知解释不了。但他的确存在,古往今来野史笔记之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
修行人想“元神出游”,也是在定静之中,运元神观照,想去何处,去何地。无需游走。一念之间,就可到达。
无距之距,神游一念之间。就是如此玄妙。能行何处,行多远。受制于自身的道行修为,法力高深,和自身的见知都有关系。
师子玄如今已有真人修为,已经可以元神出游。但所行很有限。不过若想要一念回转指月玄光洞,元神之中参见祖师,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师子玄很无奈的说道:“见与不见,并无分别。师父只有一句话,行路慎行。日后自见分晓。不可说,莫能说。”
寒山大师闻言笑道:“原来如此。先问一句,小友下山之时,令师是如何说的?”
师子玄想了想,说道:“师父只说了世间行走戒律。要我离山之后,过千山万水,如此才能圆满道心。”
寒山大师道:“那你历山水几何?”
师子玄道:“我下山不久,尚不足百数。”
寒山大师忽然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