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数年之后,飞扬突然想起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职业也十分出名,那就是刺客,虽然这不是多么高尚的职业,但却也是一个著书的好题材,毕竟诸子百家当中,还没有哪一位给刺客著书的,也是有不少功德和气运可图,虽然说编著此书,会引起部分国君和贵族的不满。
“反正其他的方面都陷入了瓶颈当中,不知道该从何编著起,那不如试着编著出一本培养刺客的书,大不了不将其广传于世,而是挑选一些弟子传承此道。”
当即,飞扬花了六年的时间,编著出了一本《飞子影杀篇》,便出来祷告天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之刺道,乃堂堂正正之道,上刺无道昏君,弄国奸臣,下刺不仁之富、不义之贼,若有以我刺道胡作非为、涂炭生灵者,必遭天诛地灭,皇天后土,恳请共鉴。”
就在此书编著出来后,天道立马有功德落下,不过少得可怜,那些落在《飞子影杀篇》原稿上的功德,仅仅使得此宝成为了一件下品功德仙器,不过,只要飞扬催动此宝,立马就有一道道手持利刃的黑影出现,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前,就将他们的首级取走,这黑影肉眼看不到,神识也难以查探到,却是杀人放火的好宝物啊!
随后,飞扬来到稷下学宫,他没有将这《飞子影杀篇》作为玄学院必修课程,否则让各国国君知道了,那还不得乱套了,而是打算找人将此书传下,至于最好的选择,便是那战国四大刺客了。
而就在飞扬触出关后没多久,孔子就带着一众弟子来访了。
“没想到当初那从事粗鄙工作之人,今日也成了大名鼎鼎的孔子,好收了这么多徒弟。”飞扬这厮明明知道孔子注定不凡,可见到了他后,还故意这么说。
“孔子携众多弟子拜见先贤,若非有先贤当年的指点,我也不可能会有今日,还望先贤受晚辈一拜。”当即,这孔子就要行礼,可是飞扬怎敢让他拜自己,当即赶紧阻止,问道,“你这次来我稷下学宫,有何要事。”
“先贤,是这样的……。”当即,孔子就将他死了老婆,死了儿子,随后又死了两大弟子的事情告知了飞扬,向飞扬求一个长生之法。
“哈哈……。”飞扬一听这话,顿时就是哈哈大笑,惹得孔子众人一脸的疑惑。
“先贤为何发笑。”
“笑你身怀妙法却不知用,这才致使身边人一个个死去。”
“晚辈身上哪来的妙法。”孔子顿时就是一脸的憋屈,飞扬这话好像他老婆孩子弟子的死都是他害的。
“我今日就给你讲讲天地间的长生之法吧!首先乃是魔道,此道损人利己,以众生血肉魂魄修炼,那魔族罗睺更是为了自己的证道,准备毁天灭地,只不过最后被鸿钧道祖所灭杀。接下来乃是仙道,乃是鸿钧道祖所开创的,以此仙道大法最终诞生了六大万劫不灭的混元圣人,乃是人教教主道德天尊,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截教教主灵宝天尊,西方教教主准提道人接引道人,还有我人族圣母女娲娘。后来,准提道人接引道人叛出了仙道,开创了佛道,发下大宏愿要救众生脱离苦海,同享极乐。此乃三大道,除此之外还有三小道,一是给妖族之人修炼的妖道,只不过此道已经没落,现如今绝大部分的妖族,都是修炼仙道功法,二是给幽冥地府当中的鬼物修炼的鬼道,最后则是给巫族族人修炼的巫道。道友要求长生之法,不知准备选择哪一道。”
第一百八十六回 《论语》出 儒家立
“晚辈和门下弟子非妖非鬼非巫,自然不能走这三小道,那魔道损人利己,涂炭生灵,是坚决不能选的,另外那佛道虽好,但却跟我理念冲突,想来想去,还是仙道好了,恳请先贤赐下仙道之法。”
“哈哈……。”一听孔子这话,飞扬顿时就是又一阵大笑,随即说道,“你身上就有可通长生的无上功法,可以舍近求远去走仙道。”
“究竟是何无上功法,还请先贤指点。”
“此事说不清道不明,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们就住在这稷下学宫当中,我会让下人负责你们的饮食起居,而孔丘你可将你之学说编著成书,等你编著成功后,便是你师徒得证长生之日。”
一听这话,孔子哪里会拒绝,他早就对稷下学宫这人族当中的顶尖学府仰慕不已,只可惜不是玄名兵三家任何一家的弟子,这才无法进入,况且有飞扬的照顾,他们不愁吃不愁穿,自然乐意主在这里。
接下来,孔子潜心著书,飞扬也在没多久后选择了在此到那荒山闭关,准备在编著出一本书来。
六年后,飞扬出关,手里面便又多了一本书,名为《飞子国运篇》,顾名思义,就是为国运专门编著的一本书,研读此书的人,可以学习怎么查探国运,推演国运,预测国运,乃至是受到上苍所忌的改变国运。
国运,是指国家的命运,要么是国运维艰:国家前途晦暗,发展困难衰退,要么是国运兴隆:国家前途光明,发展顺利壮大,国运兴隆便可以造就太平盛世,国运维艰的话,若不去更改,那就只有灭国这一个下场了。
世间万事万物都会产生一个“从无到有”而后再“从有到无”。这样一个“阴阳交替”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老子的《道德经》将其命名为“天之道”。飞扬则把它叫做事物的命运,而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所产生的“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就称作国运。
飞扬的《飞子国运篇》按照阴阳八卦九宫原理,将国运分为九种,简称“九运”。分别是坎卦主运属阳,在正北方,配于第一宫,坤卦主运属阴,在西南方,配于第二宫,震卦主运属阳,在正东方,配于第三宫,巽卦主运属阴,在东南方,配于第四宫,中央主运属太阴和太阳,在正中心,配于第五宫,乾卦主运属阳,在西北方,配于第六宫,兑卦主运属阴,在正西方,配于第七宫,艮卦主运属阳,在东北方,配于第八宫,离卦主运属阴,在正南方,配于第九宫,此九种“国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飞扬规定,每种国运将持续二十年,并且以他编著此书的这年为第一种国运的初始时间,此后依一到九的次序周而复始变化轮回,凡是国运卦属于阳的,便预示着国运兴隆,凡国运卦属于阴卦的,便预示着国运维艰,也就是说,例如今年乃是坎卦主运属阳,那国运昌隆二十年,接下来,盛极而衰,国运走向衰落,等下一次坎卦主运属阳再度出现时,国运依旧会昌隆。
当即,飞扬出关祷告天道,而天道有感此书必将在日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当即大量的功德落下,飞扬又多了一件后天下品功德灵宝。
随即,飞扬为了迫切想要知道孔子著书著的怎么样了,当即就驾驭着飞剑,返回了稷下学宫,发现孔子在一年前就已经编好了书,他不像飞扬,闭关了才去想要写什么,而是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学说,现如今一气呵成,将其著出,只不过飞扬还没出关,就只能耐心等候了。
“前辈,晚辈已将此书写出,还望前辈赐名。”
飞扬接过这本书,在将其翻开后,立马就有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从书中溢出,朝着飞扬扑来,使得飞扬拿着此书的手不禁为之一颤,这种力量至刚至正,应该就是传说当中的浩然正气了,只不过,这种气只有儒家弟子和修士才能感应到,普通人却是难以察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飞扬在见到这些熟悉无比的字眼后,顿时就是松了一口气,由于有了飞扬这次的干预,这本书虽然不再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著的,而是由还在世的孔子亲自编著的,但内容还是跟前世一模一样。
“此书就叫《论语》吧。”飞扬没有给他改名字,原本叫什么现在还叫什么。
“多谢先贤赐名,现如今此书已出,还请先贤指点接下来该怎么做。”
“很简单,你学我一样,立下一个学说,以此《论语》还有你编著的《诗》、《书》、《礼》、《易》、《春秋》六本书为立学根本,并以此六本书原稿镇压气运,届时你便可明白,为何我会说你身上就有着无上妙法。”
“敢问先贤,我之学说当以何为名。”
“通天地人者曰儒,你之学派可为儒家。”
“多谢先贤指点,孔丘没齿难忘。”当即,孔子对着飞扬躬身一礼,飞扬并没有闪开,而是坦然接受。
本来,这论语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著而出的,致使孔子想要得道,恐怕要再等上个数百年,而在此期间,儒家就只能靠孟子和荀子去支撑,这才使得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难以成为显学,根本不受重视。
而现如今就不同了,孔子在得到了飞扬的指点后,现在便能够得到,而以儒家在日后的巨大影响,天道必将有巨大的功德落下,孔子得了这无量功德后,也就可以在这春秋战国时代与诸子百家争一个高下。
第一百八十七回 浩然笔 正气尺
这必将使得孔子乃至是整个儒家都欠下飞扬一个大因果,飞扬接受孔子这一拜,自此因果就两清了。
不过,飞扬可不会做赔本的生意,虽然说因果两清了,但这世间还有一样十分神奇的东西,叫做人情,他儒家是在飞扬的指点下立下的,这才使得儒家至少能够提早兴旺数百年,就连儒家这个名字也是飞扬取的,儒家弟子可以不用供奉飞扬,但好意思在日后打压飞扬的玄家吗?儒家不是最尊师重道的吗?
当即,飞扬将袁洪、金牛还有现如今已经成就仙道的子罕、晏子和管仲都给召集起来,见证这一盛事,而孔子也将他门下所有弟子都给召集了起来,当即一行人来到稷下学宫最中央给学员讲道的台子上。
在飞扬的吩咐下,稷下学宫的弟子们早就准备好了三牲五品,好让孔子可以祷告天道,立下儒家。
当即,孔子就走到哪供桌前,躬身一拜,随即开口说道,“皇天后土,听我一禀,我孔丘今在此立下儒家,以《论语》、《诗》、《书》、《礼》、《易》、《春秋》六本书为立学根本,以此六大功德圣物镇压我儒家气运。”
孔子话语刚落,整个天地仿佛凝固了一般,风不再吹,云不再动,而突然,猛地一道惊雷划破了天空,瞬间就惊动了洪荒无数修士,使得他们将目光都给投了过来,落在了供桌前的孔子身上。
随即,整个洪荒的天空,无论东西方,无论海陆域,皆是被无尽的云彩所笼罩,这些云彩散发着柔和的七色光芒,使得整个洪荒仿佛一下子都成了七彩的世界,这些不但修士被惊动了,就连寻常老百姓也被惊动了。
而这时,方法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云层当中诵经,这浩大的诵经声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洪荒。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