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帝-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青听了,只是沉吟不语。
  文官武将一齐恳请,三请后,叶青首肯应允。
  故这日,萧疏森肃,秋高气爽,天还没有亮,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士兵,盘查偶尔过往的行人。
  家家户户的大门口,这时都摆着香案,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里面的民众,兴奋和不安。
  应王监国以来,将朝廷整理的井井有条,四年过去,人心早已安定,就等着应王正式登基了。
  皇宫内,军队身披铁甲,外罩锦衣,按刀肃立。
  叶青坐在御舆中,不言不动,十二旒冕冠,丝带系颔,允耳低垂,身披冕服,玄黑上衣、朱色下裳,十二章纹。
  隐隐之间,一股股青紫色的烟雾云集,烟雾越来越浓,而在其中,浮现出来了一条庞大四爪蛟龙。
  再远处,滚滚赤色洪流汇集到了洛阳,形成了大汉的龙脉,而形成着红黄之色,而集到个人君主之上,却是青紫。
  无论有什么感慨,在此刻,一切都染上了神圣。
  “轰”突石破天惊般炮声九响,顿时鼓乐大作,钟磬齐鸣,如斯响应,有人高喝:“起驾!”
  “万岁!”文武百官一时呐喊,而在这时,龙纛、四神、四渎、五岳、二十八宿旗在乐声中前行时,踏出了皇宫,这沉凝的威严,弥漫而出。
  一旦进入城区,这一霎间,早有准备的万民,不约而同,在香案后,山呼海啸呼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万岁”声,带着滚滚洪流,集中到了叶青身上,叶青这一瞬间,甚至感觉自己抬上了半空中,顿时身心陶醉在这沸腾人气中。
  三兴汉室,平定乱世,几年大熟,民生渐复,知道自己在民间威望不小,但亲身感受这样隐含着拥戴颂圣的万岁,还是有些惊喜。
  天坛近了,映入眼帘,钟鼓之音越是清晰,迎接的文武百官按官职爵位分列两侧,躬身迎驾。
  乘舆落地,叶青负手而出,此刻乐声朝天钟鸣,礼官高声:“皇上登坛祭天!”
  叶青定了定神,踏步上前,就在这时,和暖阳光洒了下去。
  天坛之上,一种厚重高远之气,已弥漫而出,这是天坛有灵的迹象。
  叶青的脚步稳定而上,整个天坛甚至有着微小的低鸣,这其实就是位格积蓄已足的迹象了。
  数息之后,叶青上得天坛,十二条冕旒互击作响。
  叶青正位,面对着广场上整齐臣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个最后时刻的到来。
  “总理河山臣熏沐谨奏上天……”叶青宣读祭词,却在这时,顿时只觉得“轰”一声,一股巨大力量透空而来,降临在天坛上,透过天坛,融入叶青的体内,再滚滚而下,与龙气相连。
  “轰”随着叶青一步步念着,风云呼啸,日月都在青紫之气里面浮现出来,而盘旋的四爪蛟龙,迅速蜕化成了真龙,这真龙在顶上飞舞,整个大汉内所有人的气运都和叶青连接在一起,俯首称臣。
  片刻,叶青读完,叶青闭上了眼睛,感受着这一切……而在下面,百官和万民山呼海啸:“万岁,万岁,万万岁!”
  祭天后,这是天事,还需要回到了大殿,受百官之礼,才算完成。
  叶青坐在御舆中,神情凝重。
  原本青紫色的气运,在祭天后,一点点的紫气不断生出,逐渐比例增大。
  历史上的三国,“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无复行人。”
  按照历史数据,魏、蜀、吴三国人口,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而吴国有52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50万人,但士族势力越来越壮大,为了少缴税,都会隐匿很多荫户,这些人是不在户籍统计里面。
  有的地主庄园都能自成一个城镇,几万人口不在话下。
  东晋的几次大规模清查户籍,都查出相当多的隐匿人口,实际人口应该比史书记载要多。
  就算这样蜀国不超200万,吴国不超350万,而魏国不超1000万。
  当时三国龙气都是白红,而其主不过淡青或青,再联想到前世地球台湾,人口2300万人,而总统才青黄之气(总统非人主),就更明了。
  人口上万,其主红色,人口十万,其主淡黄,人口百万,其主金黄,人口千万,其主纯青。
  而出紫气,或在三千万以上,因此很长时间内都是天子的象征,目前叶青管辖人口就差不多在三千万。
  这时有三分之一的气运变成了紫气。
  正想着,大殿已到,此时凝看上去,只见这殿中,已凝聚出金黄色的气,在殿内运转着。
  叶青一叹,前世十亿帝国的中枢,是青色,现在自己只是金黄色,这差距就大了整个层次,所谓的金銮殿,还真是名副其实。
  大殿内点起了熏香,大殿的最上面台阶上,一张巨大座位,足足高出大殿十二阶,见着叶青进来,细乐声起,六十四个乐师各按方位,以黄钟大吕十二吕乐律为主,以萧笙琴和声,编钟铜磬相伴,乐声中,群臣按照礼仪,跪着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喊着,一齐叩拜去。
  “罢了吧!”叶青带着笑,神色却是庄严,双手虚抬了一下。“众卿家,免礼平身。”
  “谢皇上!”百官起身,按照官位,依次站好。
  徐徐扫过众臣,叶青说着:“朕登基称帝,就定年号,是以应命。”
  说到这里,敛了笑容:“同时,朕要改制,明发天下,现在就宣读给你们听。”
  听到这里,群臣又伏下身来,殿内立时响着一声:“万岁”。
  这声喊完,大殿又静了下来,在这样的静寂中,礼官一一宣读着改制的诏书,不过众臣听了,却面面相觑。
  郡太守二千石,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县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等级和县相当,隶属于郡,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这些根本没有改变,就是沿用了汉制。
  刺吏原本秩六百石,继续延续旧二汉的奉诏六条察州,和以前相比,只多了奉诏专司审计,听其解释,就是有审查帐本之权,因此增到千石,这也没有大不了的事。
  奉常令、廷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丞相基本都是汉制,唯一的区别就是宰相不再独断,而是组成了内阁群议,这是削了些宰相大权,但是别的部门随之权柄增大,可算是有得有失。
  军队在秦汉本来就是皇帝私有,只能说是延继,只是更明确大司马不在朝廷序列内,直接属于皇帝。
  郎中令、卫尉、太仆、少府、宗正、这本是皇家管辖,现在明确分开就是。
  如果说改制,就皇家多了秘书令的机构,而在外面多了商奉令、吏书令、审计令几个次要官职和机构,连典客令都是沿袭。
  虽不清楚调整的位置和机构,有什么奥妙,但众人总觉得这改变不大,刹那间都心中都是一松,忙俯首山呼:“万岁,臣等奉诏!”
  叶青并不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样调整,又隐含着什么深意,在他的眼中,这诏书,就算不加龙气,单是本身制度形成气色,就是青色略带着金黄,这是细节上还没有调整完毕的原因,总体却是青色了。
  这群臣一奉诏,顿时一声龙吟,整个国家的龙气瞬间透出一股青,又迅速隐退,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青色制度并不意味着龙气就是青,只是有这潜力罢了。
  叶青一恍惚,在叶青看来,人事权一分就被架空,军权一分别人就要黄袍加身了,但治权必须分,不分就要累死,不分也要变相分。
  在这制度下,皇帝本身只抓人事和军权,是皇座的命脉,治权分给了内阁,皇帝不承担责任,有错,都是下面的错,军队在君王之手,就好象清朝,有着八旗当后盾,雍正可以肆无忌惮,使士大夫一体当差,一体纳税。
  所谓的人事权和军权掌握在手,这治权根本不需要管,只需要问责。
  而在明朝,有内阁议政,皇帝可以三十年不上朝,就是有着皇帝私有的亲军(锦衣卫和厂卫),只是除此外,国家军队和任免尽受士大夫影响,故军制松弛,无力回天。
  再举一例,此新汉制度内,为什么朝廷本身无有一兵之权,而太守却可领军?
  为什么不学后世,建立完整的军队体制?
  而不建立完整的军队体制,又可以“汉以强亡”?
  这种少许摘取一点展开,就是经天略地的大文章,这微妙的调整,非体制已经登堂入室者不能。
  而今开始,皇帝不干事,却可始终掌握国家大权,这正是龙气尚青的一部分原因,正寻思着,就听着下面有人大声颂着。
  “自皇上起兵,屡战屡胜,而自县中治政,就宽猛相济,薄征赋、减徭役、轻田税,使百姓安康,万业复苏,并且才是数年,仓廪渐渐充盈,精兵百万。”
  “能有此基业,全赖皇上昼夜勤政,运筹帷幄,现在皇上应天受命,登基称帝,此是社稷和万民之福。”
  “吾皇,真天子也!”
  “真天子……”叶青听了低语,许久,露出一丝微笑,眸子幽静。


第0635章 诸葛亮(上)
  应武元年·洛阳
  深秋,气候还是有些炎热,局部有些干旱,年景比五年前好多了,总还是能下几场雨。
  城郊,阳光照耀在修葺一新的官道上,虽平整,但过于繁密的人流和车辆来往还是激起沙尘,同时催生了沿路的茶水行当。
  高档一些是驿站官营的酒水店,一般就是民户支起的简单棚子,煮着凉茶和米浆,都是解渴的佳品。
  一个骑着青驴的十五六岁的少年似乎犹豫了一下,环顾回周,遥遥望着太阳,它照耀着大地,把附近城市和村庄笼罩在光环下……
  此时接近中午,远处有着霭霭的炊烟中,静谧中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太平盛世的气息啊!
  少年笑了,在挂两枚五铢钱做风铃的茶水棚,翻下青驴,叫了杯粗茶煮的水,咕嘟喝了滋润咽喉,又抛下几枚铜钱,声音清朗:“请问老丈,太学院可是就在附近?”
  “你是说帝国太学么?”店主人的冀州口音有点浑浊,打量一下这少年身上的道服,笑着指点西面:“顺着柳荫河堤一路走,二十里就到了。”
  这时路过的车队里,马车上的车帘微掀,显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目光扫过对方手中的粗劣茶水,声音阴柔:“看你这年纪,是太学院的新生吧?九月份就已开学,你这报道可是有些晚了……”
  “家叔病逝,在下扶灵回荆州,一年服丧刚满。”少年如实说着,望向这少年,目光温和:“在下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敢问兄台是?”
  “去世一年,荆北诸葛家?你叔父莫非就是今上潜邸旧臣诸葛玄?”这少年眸子一闪,敏锐判断着对方的价值,收起刚才刻意摆出倨傲,诚挚地说着:“叫我司马懿就可,我是太学附属学院学生,明年就会是正式的太学生了,诸葛学弟你是几年级?”
  “我是四年级,也就是正式生。”诸葛亮跨上马,和对方并列行进,心中却一丝异样,自己与叔父随驾许昌时,听今上说起过此人。
  此时诸葛亮已有些修行,目注司马懿一眼,但见本命悠长,隐隐有着贵气,却看不出底细,心中不由一动,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生出一丝莫名其妙的反感,于是暗中小心审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