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一在心里笑了笑,“那就开始吧。”
顿时,就有侍者从台下送来了软垫,扬一也盘腿坐了下来。
释信率先发难,“施主曾说,敢问天下可有一人懂佛,可有一人悟道。那么,老衲斗胆再问,敢问施主又懂得几分佛?几分道?”
释信的话彬彬有礼,不带一点火气,但是语意上,却如寒冬雪花,片片伤身。
大厅的气氛顿时严肃起来,记者都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了,“没白来啊,没想到刚开始就这么精彩。”
“哈哈,释会长一上来就放大招。看看扬一这下子怎么接。”
众人悄悄议论起来。
第134章 论佛道
扬一并不恼,凝眉,陷入了思索之中,良久,就在观众们都开始窃窃私语的时候,他终于泄了一口气,
“佛道的哲理太过宏大了,难以用简单的言语可以说清楚的。”
“呵呵”
“嗤嗤”
台上台下,顿时轻笑了起来,不屑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看你是狗屁不通吧。”
扬一挑眉说道,
“佛经的发展,历朝历代不断有高僧大德补充说明,到现在,已经无法三言两语就可以说的清楚。如果你觉得我可以用一句话告诉你们什么是佛经,什么是道家典籍,那么诸位大师苦修数十年,还有何意义?”
众人不由地点了点头,心里开始认同起来。
这时,扬一神色一正,肃然道,“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哦?”释信犹疑地问道,“施主方外之人,也懂佛性?”
扬一顿了顿,朗声道,“酒肉穿肠过,菩提在我心。心有如来意,证得大自在。佛祖也是在菩提树下,七日悟道,才以大智慧,出家创教,难道没有出家之前的佛祖就没有佛性了么?只要心向我佛,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
释信一呆,双手合十,宣了一声法号,“贫僧受教了。”
林修缘冲着扬一点了点头,“扬居士,深具慧根,贫道钦佩,但是居士在《诛仙》中,开篇便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道实为不解,还请先生开悟。”
林修缘的话相比较释信,就温和了许多,这和自身的性格有关,也与两派的教义有一定的关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扬一长乎了一口气,木然地说道,“这句话便应该是道家一切哲理的源泉。”
“……”
“……”
扬一一句话,把整个会场都震慑住了,什么叫做,一切哲理的源泉,简直就是夜郎自大,一叶障目,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顿时,就有道家弟子不服气了,“扬一,你不要空口说大话,你的意思难道是说是你创立了道家?”
“睁眼说瞎话,简直无耻至极,说天地不仁,还好意思冠冕堂皇地说成是我们道家哲理的源泉。”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等今日血溅三尺,也要让扬一伏法。”
“妖孽,现行吧,吃俺孙道长一棒。bsp;”
扬一笑了笑,并不着恼,静静地听着场上诸人对自己的批判。
这一刻,扬一仿佛才是仙风道骨的仙师,而这帮群情激奋的和尚道士,仿佛变成了等待被点化的愚民。
扬一凛然吟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句话,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好你个扬一,先是说天地不仁也就罢了,现在连圣人都不仁了。
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林修缘再好的修养,也忍耐不住了,一拱手,很不客气地说道,
“居士未免太放肆了。想我道家之祖三清祖师,当年以大毅力大智慧出家创教,率领教众抵御蛮族侵略,开悟百姓,辅佐明君,建立盛世王朝。此等仁善之举,千古流传,居士说圣人不仁,岂不可笑。”
“可笑,可笑可笑。”
他一连说了三遍“可笑”,之后便朗声大笑,声震寰宇。
扬一眯了眯眼睛,叹息地摇了摇头,“我们是命?蛮族便不是命了?那么请问道长,三清祖师最后又去了何方?”
林修缘自豪地说道,“三清圣人修成正果,自然得大自在,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哈哈,好一个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扬一笑了,
“既然圣人仁善,为何又要超出三界外,为何千百年来再不入世救世?圣人仁善,有何必得什么大自在,一辈子救苦救难不好么?”
“这……”林修缘突然不知道怎么反驳。
难道说圣人也有累的时候?圣人也需要休息,没事打个盹,或者放放假呢。
当然,这歪理他可说不出口。
就在他哑言的时候,释信连忙反驳起来,
“施主这话说的并不对,想我派观音大士,入娑婆世界发宏愿,‘渡尽众生,方证菩提’,难道观音大士就不算圣人么?”
释信反问,顿了顿他又说道,
“地藏王菩萨也曾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圣人之仁,又岂是施主可以妄加揣测的。”
扬一摇了摇头,一脸痛心疾首地问道,“菩萨最终成佛了么?地藏王成佛了么?”
“这……”释信也蔫了,不甘心地说道,“观音和地藏王这样大智慧,大仁慈的圣人,就算没有成佛,依然不能影响我等对其的尊重。”
“诡辩罢了。”
扬一苦笑地摇了摇头,“我也很钦佩观音和地藏王,以他们对于人间的功绩和贡献来说,渡劫成佛是应该的,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佛,而号称跳出六道轮回,以大智慧证道,看破娑婆的如来,为什么最后成佛了?”
“佛祖为什么要远离尘世苦难,为什么要脱世而去,为什么留在人间的观世音和地藏王却永远成不了佛!”
“这……”释信一咬牙,“那你说为什么?”
“这一切都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呵……”释信和林修缘又好笑又好气,“这么说你还有理了。”
扬一正色道,“二位听我详细说来。我所说的,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无情,天地有仁心,才创造了万物万事,圣人有道义,才创造了佛道,渡尽苦厄之人。”
扬一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天地无所谓仁,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指天地看万物如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他顿了顿,
“再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所谓的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第135章 《道德经》
“我举个例子吧,这就叫做公平或者一视同仁。你修佛,他修道,他习文,我读书,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上天给每个人的选择和机会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天地不仁,他不会因为喜欢你,让你生下来就高人一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地位的高低,那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奋斗,或者祖辈的福荫,天地初开之时,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你可以埋怨命运的不公,但是你要明白,天地给你的时间都是相同,在有限的生命中,你可以做无限的事,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而年轻就是你最大的资本,未来就是你选择的空间。
圣人正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会飞升而去。他们不干预人间的纷乱,痛苦也好,忧伤也罢,因为他们明白既有其因,必有其果,既有其生,必有其死,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静,整个现场格外的安静,所有人静静地聆听思索着扬一的话。
一根绣花针落地可闻。
扬一清朗的声音,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透露出某种浓浓的道义。
“原来是这样!”
释信和林修缘顿时豁然开朗,在他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他们隐隐之间像是突然抓住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得到,恍惚之间,看向扬一的眼神突然变了。
扬一淡淡地扫了一眼,趁热打铁地吟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洋洋洒洒,如汪洋自恣,玄之又玄,似众妙法门。
当年,老子出函谷关,留下这五千字真言,逍遥而去,却影响了炎黄子孙数千年,扬一把这部《道德经》传播到这个世界,更是让这帮井底之蛙,惊为天人。
大道至简。
“古语有云,朝闻道,夕可死。先生大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我苦修数十载。”
林修缘站了起来,冲着扬一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全心全意,发自真诚,满含着深深地歉意,更多的是闻道的欣喜。
扬一这五千字真言,他所明的不过十之一二,与自己昔日所悟的道,互相印证,以前苦苦思索而不可得的东西,突然茅塞顿开。
“师傅,我懂了,我终于知道你让我下山的原因了。”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扬一不愧是天之骄子,市之大隐。
“先生,请再受我一拜。”说完,林修缘再次深深地拜了下去。
扬一坦然地接受了这一拜。道法自然,达者为师!
如果说,林修缘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那么释信还有一些不甘心。
“扬施主,如此说来,道便是世界的本源?那么道又是什么,如果道凌驾于一切,那么要这满天神佛又有何用?”
扬一笑而不语,静静地从一旁拿起一盏茶杯,倒满了茶水,他没有停,继续倾倒,知道茶水溢了出来,蔓延到自己脚下。
他看了看众人疑惑不解的目光,解释道,“水满而溢,大师的杯子太满了,便再也装不下道了。一个杯子,装了水,他就不能再装茶,装了茶,就不能再装酒。
大师的脑海里都是佛说过的话,便再也听不进我说的话,更悟不了自己的心。
神佛的存在是为了向世人指明方向,他也是道的一部分,仅仅代表一家之言,我今天说的话,也只能算一家之言,都是道的一部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
我有一言,与大师共勉,别人对的,并不代表你错,别人错了,也并不代表你对了,所以有什么好争的呢?放下,难道不是另一种得到?”
扬一的话突然如惊雷一般在释信的心头炸响。
我错了?我对了?
是啊,为什么万事万物一定要分个对错呢,为什么不是都对呢?
出家人,四大皆空。放下名利,舍弃好胜之心,功利之心,放弃嗔痴贪,舍弃偏执,我得到的何尝不是另一种思路?
这大概就是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