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的思想还很保守,不知道会面临什么风险,写的内容有没有限制,能不能畅销,会不会犯错误,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出版社把主意打到了主持人身上。
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不容置疑,写出来的故事销量有保障,至于写的内容,最好是自个的故事,不要牵涉到电视台,出版社也不想惹麻烦。
他们找到了慕姗姗,想让慕姗姗写一本在纽约生活的书籍。
这是因为在《文化访谈》的第一期里,披露了慕姗姗和《京城人在纽约》的剧组在一起生活,这里面就有故事可写了,读者肯定感兴趣。
《京城人在纽约》刮起的风潮虽说已经平息,可幕后的故事还是很具有吸引力。
尤其是牵涉到姜闻和王箕这样的大明星,他们拍戏的时候什么样,有什么兴趣爱好,还有真实的美国生活,都会成为这本书的噱头。
而且,在纽约的那段时间慕姗姗不是主持人,不会牵涉到电视台,不需要担心受到限制。
为了吸引慕姗姗,出版社给出了百分之十的版税。
自从林子轩打破了出版社的垄断后,现在的出版社都要谈版税了。
这时候华国的法律规定,作家的版税只能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间,这是硬性规定,版税制度还没有放开,让市场调节。
如果这本书的定价是十块钱,卖出去一本慕姗姗能拿到一块钱,卖出去100万本就是100万人民币,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销量。
按照出版社的预计,有了《京城人在纽约》的铺垫,至少能销售20万册,否则出版社也不会极力怂恿慕姗姗出书了。
也就是说,慕姗姗能拿到20万元的版税。
“真要写啊?我的文笔不好,也写不出内涵来,感觉是在欺骗读者
。”慕姗姗犹豫道。
在慕姗姗眼里,那些写世界名著的人物才算是作家。
“写啊,为什么不写?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大众需要娱乐,姜闻和王箕那边不用担心,我和他们打招呼,你又不是写八卦,就是写一些生活趣事。”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我就是没有名气,要不然也写本自传赚钱。”
他对名人出书没什么看法,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百姓需要娱乐消遣,所以这类书籍才会畅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进入一个平民写作的时代,只要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就可能会被出版。
“那你可要帮我把关,别闹出笑话来。”慕姗姗要求道。
慕姗姗有点心动,那可是几十万块钱,不是一两千。
有了这笔钱家里的经济会更宽裕,林子轩的新公司不用担心会赔本,将来的孩子也能过上好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呢?
“放心吧,我会帮你看着的,你别太在意遣词造句,要用朴实点的语句来写,你面向的读者是大众,不是文学评论家。”林子轩提醒道。
“知道了,我要好好构思一下。”慕姗姗认真道。
就这样,慕姗姗动笔写起了《我在美国的180天》。
她从国内开始写起,为什么要去美国,林子轩怎么想着要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这都是他们自个的事,写起来很顺畅,就像是把记忆重新梳理了一遍。
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在心底流淌。
这个书名是林子轩起的,简单明白,很能吸引大众读者,如果起一个太文艺的名字,读者还以为是本严肃文学呢。
除了书名,林子轩还为慕姗姗的新书写了一篇序言。
他的序言写的倒是很文艺,名字叫做《那时青春,时光正好》,开篇是这样的。
“1990年的那个夏天,京城广播学院,我站在树荫下,准备向一个女孩表白……”
整个序言他写了两万字,更像是一封超长的情书,或者是一个青春期的爱情故事。
既然要出书,自然少不了公开他们的关系,借着这个机会写出来没什么不好。
当然,他不是什么都写,而是挑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片段来写,是经过美化之后的生活。
就算是自传,作者也不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你这个写的太好了,衬托的我写的很差,这怎么行。”慕姗姗抱怨道。
慕姗姗只是抱怨而已,心里却很满意,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俩人共同的回忆,这算是他们俩合写的一本书,很有纪念意义。
很多年后回头再翻阅这本书,就像翻阅他们曾经的生活。
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幸遇见了你。
第一百八十二章 遇见
七月份,林晓玲结束了高考。
她填报的志愿就是京城电影学院,这样电影学院才能把她的学籍档案给调过来,在走了一番程序后,晓玲同学正式成为了电影学院的一名旁听生。
她不会收到录取通知书,而是要到电影学院的教务处拿一份录取证明。
有了这份证明她能够在九月份开学的时候到电影学院报道,登记入学,安排宿舍,办理旁听用的学生证和图书馆的证件等等。
其实和正常的学生没什么区别。
在电影学院的教务处,林晓玲看到了贾章柯,他同样是来拿旁听生的录取证明。
这次高考,贾章柯依旧没能通过艺术类院校招生的最低分数线。
他在老家高考完就知道没戏,便赶到了京城,要把这个旁听生的名额争取下来,好在文学系不是热门专业,没人和他竞争。
在教务学生办公室主任赵风玺的推荐下,贾章柯获得了这个名额。
今年是电影学院第一次弄这种旁听生制度,大家都没什么经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旁听生,最终只有林晓玲和贾章柯两人成了学院的第一批旁听生。
学校通知他们今天过来拿证明,两人这才在教务处见了面。
贾章柯一大早就来了,在外边等着,看到林晓玲过来,认出了这女孩,赶忙表示感谢。
他原本想请这女孩吃顿饭,可想着自己身上没有多少钱,一般的小饭馆不行,显示不出诚意,高档点的餐厅他又消费不起,于是张张嘴又闭上了。
林晓玲倒是没多想,助人为乐嘛,能帮着贾章柯进入电影学院,她也很有成就感。
他们来的有点早,现在是放暑假期间,电影学院的工作人员不会那么早过来上班,管的不严就会偷会懒,两人只好站在外边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林晓玲性子活泼,贾章柯有点拘束,主要是两人还不熟悉。
贾章柯从老家赶过来,暂时没打算回去,他想在京城找点活干,就是到酒吧里唱歌跳舞也行,以前他跟着县文工团四处走穴,表演不是问题。
他今年23岁,有混社会的经验,不怕在京城活不下去。
“那你打算找什么活?”林晓玲好奇道。
“还没想好,我会唱歌,弹吉他,还会跳霹雳舞,能到酒吧给人表演。”贾章柯回应道。
林晓玲皱起眉头,她虽然还没进电影学院,却感觉以后咱们都是拍电影的,到酒吧表演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啊。
“你愿不愿意到剧组里干剧务,就是跑腿打杂那种?”林晓玲询问道。
“你有门路?”贾章柯疑惑道。
他不知道林晓玲的家庭背景,只是猜测应该还不错,要是能到剧组里看看怎么拍片子,要比在酒吧里表演有意思。
“等会我带你去看看,剧务挺辛苦的,你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就算了。”林晓玲决定道。
林晓玲高考结束后,在家里闲不住,就又开始跑剧组。
林子轩把妹妹安排进《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组里,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属于短期工,义务劳动,不拿工资,就是见识一下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
到了七月,剧组找到了男主角,是一个来自青岛,喜欢玩滑板的少年。
这是熟人推荐过来的,把照片拿过来一看,姜闻的母亲觉得这小孩和姜闻少年时脸面有点像,尤其是那双眼睛。
姜闻觉得有意思,就把人从青岛找了来,谈了谈,事情就定下了,这少年叫夏宇。
只是女主角还没找到,面试了不少女孩,还有自己跑来的,都觉得不合适,不过已经有了两个备选,一个叫王澜,一个叫蒋文丽。
姜闻让她们穿上七十年代的衣服,给她们拍各种造型的照片,然后自己盯着照片发愣。
他在脑海里幻想着这样的女孩在七十年代的大院里,一笑一颦的模样,会不会让他心动。
每个男人在少年时大都会对某个女孩有这样的幻想,那是初恋的感觉,纯洁而朦胧。
这段时间闻隽回香江了,他要去向投资商汇报情况,解释这部片子为什么过了三个月还没有开机,他算是看出来了,在这个剧组里就是不能着急。
正因为如此,才给了姜闻仔细挑选女主角的时间。
姜闻清楚等闻隽回来的时候,无论准备的怎么样,他都要开机了,再拖下去投资就危险了,香江的投资商不会这么一直惯着他。
林晓玲和贾章柯领取了录取书,来到电影学院的车棚里,取了自行车。
晓玲同学不想林子轩开车送她,出来跑剧组都是自己骑自行车,贾章柯也是骑车子来的,七月的天气虽然热,有风吹着倒也舒爽。
他们来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是一间租来的大院,也是以后拍摄的主要场地。
现在还没有开拍,活不多,大家在修整整个大院,要让它具有七十年代的气息,把所有九十年代的东西都去掉,以免拍摄的时候穿帮。
“晓玲才来啊,今个可来晚了,这位谁啊?”看到林晓玲,有剧组人员打招呼道。
“这是小贾,我今后的同学,也要上电影学院。”林晓玲介绍道。
晓玲同学还年轻,语气虽然平淡,但话语中带着夸耀的小心思。
贾章柯在一旁客客气气的听着,话不多。
他来的时候和林晓玲打听过,这儿拍摄的是一部讲述七十年代故事的片子,导演是姜闻,他觉得这人很猛,那个年代的片子也敢拍。
这时候姜闻从房间里出来,听到外边的谈话。
“晓玲你最应该感谢我,当初在纽约的时候要不是我批判了小林一顿,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你就甭想着上电影学院了。”姜闻说笑道。
“可冯哥说是他的功劳,到底你们俩谁说的是真的啊,再说了,我哥才不会不管我呢。”林晓玲怀疑道。
“得,不识好人心,以后不帮你说话了。”姜闻郁闷道,“你和同学耍着吧,我出去一趟。”
姜闻对贾章柯点点头,朝着大院外边走去,两人就这么交错而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一百八十三章 过把瘾
贾章柯跟着林晓玲干了一天活,混了两顿饭,见识了剧组的日常生活。
他这一天的工作不累,主要是在大院的墙上用白石灰写各种革命标语,七十年代初,在华国各地这种革命标语随处可见。
他虽然不喜欢画画,可毕竟学过两年美术,写出来的字体很有感觉。
“看不出你还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