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章 厚积薄发
林子轩的遭遇在这个时代很具有代表性。
如果把体制比作一间公司的话,新员工刚进公司必然会遭到老员工的排挤和打压,就算是再有才华也不行,这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年代。
无论是在电视台还是广播电台,这种现象都非常普遍。
林子轩在广播电台两个月的时间,还只是做一些打杂和看信的工作。
即便他能写出好的童话故事,也不能广播,你能保证自己的童话故事思想健康么?
想要找茬实在是太容易了,你写《白雪公主》,他们会说你把后母写的这么坏,让那些有后母的小朋友怎么想,这不是挑拨家庭矛盾么?
你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会说你竟然把小女孩活活冻死,实在是太残忍了。
就算你写了《红楼梦》,他们照样批判这是宣扬封建思想,这是艳俗
这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体制内继续熬资历,等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之后,你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也能排挤和欺压新近的员工了。
你会变成以前自己最厌恶的那个人,还为此洋洋得意。
第二个选择是离开体制,自己创业,这将冒着极大的风险。
青年人在体制内看不到上升的空间,想要离开又担心外边的世界,一些胆子大的人已经开始了冒险,更多人还在犹豫和徘徊。
林子轩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同样面临着选择。
他倒不是担心风险,而是不想和家里闹矛盾,他很珍惜目前家里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一旦他要辞职,就会打破这种宁静,甚至会影响他和慕姗姗的感情。
这是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冲突。
林伯清和李虹都属于体制内的人,熟悉体制内的规则,愿意按照体制内的规则做事和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同样的生活。
这种生活安稳,没有风险。
李虹来到华国电视台,把《渴望》的剧本印出来发下去,随后召集编剧开会讨论。
“李导,这是金山老师的新作么?一看就特别有生活气息。”一位编剧称赞道。
“我看不像,金山老师的文笔老辣,这个剧本的文笔有点浮,在女性角色上描写的很有特色,应该是夏雪老师的作品。”另一位编剧猜测道。
金山和夏雪都是华国著名作家,以描写百姓日常生活著称,出版过多部长篇
“应该不是夏雪老师,我前两天打电话的时候夏雪老师还在养病呢。”有编剧否定道,“这个剧本无论是结构还是剧情都很精巧,想必是出自编剧之手。”
“我看也像,李导,这是哪位大编剧的手笔?你不会到电影厂拉人去了吧?这样的话不是大材小用么?”其余编剧说笑道。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剧本应该是出自著名编剧的笔下,虽然有些描写上的瑕疵,但从剧情和人物对话上来看无疑是上乘之作。
“你们不用猜了,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写的,我拿来给大家做参考。”李虹平静道。
“李导,你开玩笑的吧?”
“就是,这要是一个年轻人写的,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该退休了。”
“李导,别卖关子了,你就说出来吧,让我们也知道是哪路神仙。”
“真就是一位年轻人,我觉得写的还不错,就让大家讨论一下。”李虹微笑道。
看李虹不像是开玩笑,现场渐渐安静下来,编剧们把剧本放在了桌子上。
“我就说文笔看起来有点浮,原来是个小年轻。”
“就是,这个剧本的年代背景我看有问题,会不会犯错误啊,年轻人还是太冲动。”
“毕竟是年轻人,就算开头写的不错,难保后面不出问题,李导还是慎重为好。”
“李导,这可是台里的大制作,要到过年播出,给全国百姓的一台大戏,不能儿戏啊。”
“嗯,我也觉得写的太苦情了,也太纠结了,过年咱们不能让百姓哭着过年吧。”
编剧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都是在挑毛病。
李虹对这种状况早有预料,也想好了应对策略。
“我这不是拿来给大家讨论么,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这后面的工作还需要大家多参与和配合。”李虹安抚道。
“李导你什么意思?”有编剧不解道。
“这年轻人创作的故事挺好,就是生活和阅历不足,写了前面二十集后就有点吃力了。”李虹解释道,“我是挺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才拿来给大家看看,把剧本补完。”
李虹这么一说,编剧们纷纷放松下来。
“李导这是说哪里话,帮扶年轻人成长是咱们的责任,我看这剧本还要再打磨打磨。”
“对对,离过年可不远了,时间紧任务重,咱们要加把劲了。”
“我看可以,有了故事大纲,咱们几个人分分工,争取月底把本子赶出来。”
“嗯,现在的年轻人了不得啊,有时间李导把人带过来,互相交流交流。”
李虹知道这件事大概成了,这些编剧有能力,只是思维过于僵化,没有新想法,有了故事大纲,完成剧本问题不大。
等到剧本写出来,台领导审批之后就能正式立项拍摄。
这是她和林子轩商量后的结果,林子轩写前面二十集,提供后面三十集的大纲,交给台里的编剧补完,这样也能减轻林子轩的负担。
林子轩是剧本的策划和编剧。
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除了编剧名单中会出现林子轩外,还有策划这个头衔会单独出现。
这是李虹能争取的最大利益了。
当然,华国电视台会支付林子轩一笔酬劳,暂时还不清楚,至少在两百元以上。
林子轩并不知道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发生的事情,他只要把剩下十集的剧本写出来就行了。
至于辞职创业,他觉得目前还不是时候,一个是家庭原因,另一个就是积累不足,无论是金钱还是名气都不足以让他后顾无忧。
相对于其他青年人,他算是幸运了。
刚毕业不到三个月就发表了诗歌和写了剧本,这是依靠别人帮忙的缘故,如果是一位纯新人,根本走不到这一步。
他还需要等待,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第二十一章 出名要趁早
慕姗姗不在的日子,林子轩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以往下了班两人可以骑着车子在京城的胡同里转悠,周日选一个安静的地方呆着,随意的闲聊,那时候总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他明白这种感觉叫做思念,思念把时间给拉长了。
他不想过多的陷入这种情绪之中,决定找点事情做,让自己忙碌起来。
进入九月份,从《京城文学》杂志社转过来不少信件,都是读者来信。
在这个年代,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大都是通过信件,一般是寄到杂志社,在信封上写明“转交某某某”的字样,这样杂志社就会把信件转交给作者。
如果不写明这一点,杂志社就会自行拆开信件,按照信件内容决定是否转交给作者。
作者想要知道读者对自己馈,也可以向杂志社索要读者来信。
随着《顽主》关注度的提升,读者给杂志社的信件不断增加,《京城文学》便一起给林子轩送了过来,有上百封之多。
林子轩在广播电台就负责拆信,回家之后还是拆信,这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他也想看看读者的意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量级的文学杂志或者报刊讨论过《顽主》,这说明这部有进入主流文学圈子的视野。
华国的文学评论家要么是没看过这部么是看过但不怎么重视。
说到底,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文学而言,《顽主》过于标新立异,属于非主流范畴。
这上百封信件大多是诋毁和批评,认为《顽主》是在给社会抹黑,用理解和赞成的态度描写社会上的混混和痞子,这是思想错误。
有那么多真善美你不去歌颂,却赞扬这种假恶丑,这是社会的倒退。
看到这种信件,林子轩直接扔掉,他没有挨骂的习惯。
赞扬他的信件同样不少,应该都是年轻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鼓励林子轩继续写出这类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封来自蓉城的信件。
蓉城不是京城的周边省市,《京城文学》的影响力似乎到不了那么远。
林子轩打开信件,信纸的抬头是巴山电影厂。
这时候,每家单位都有自己的信纸,信纸的最上方会印上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一看信纸就知道写信人所在的单位。
就算不是这个单位的人,也和这个单位有所牵连。
写信的人叫做米佳山,是巴山电影厂的一名导演,拍摄过几部电影和电视剧。
巴山电影厂设在蓉城,是华国六大电影厂之一,这些电影厂都是国有企业,按照国家的计划来拍摄电影,自主性不强。
如今拍摄电影的权限逐渐放开,下面的电影厂可以有选择的拍摄影片。
米佳山身在蓉城,自然看不到《顽主》,不过他有个京城的朋友把《京城文学》邮寄给了他,让他看看这篇很有意思的
的确很有意思,米佳山看完后做出了评价。
这部思巧妙,情节荒诞,画面感很强,对白俏皮风趣,就像是平时聊天一样,和以往的同。
他感觉如果拍成喜剧电影一定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他一边向巴影厂的领导推荐这部边给林子轩写信,邀请林子轩写电影剧本。
巴影厂的领导看了《顽主》,并不觉得如何好,就是一帮人胡闹,而且主题思想不大对头,有宣扬不正之风的嫌疑。
米佳山在厂里算是老人了,以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有人缘。
他这次坚持要拍摄《顽主》,厂里的领导也不好太过阻挠,在劝说无果后和米佳山签订了一份导演责任制合同。
合同要求电影要完成百分之五十的利润率,完不成扣罚工资两年,停止拍摄两年。
按照米佳山的估计,拍摄《顽主》大概需要50万到60万的投资,电影上映之后要给电影厂赚90万才算是完成了合同。
这个数目不是电影票房,而是净赚的钱。
可以说,米佳山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了,两年的工资,好几千块呢。
他是真的看好这部得华国的喜剧电影应该有所突破了,在和厂子里谈妥后,他从蓉城出发,前往京城。
他想尽快的和者谈谈,还要挑选一批演员。
《顽主》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影肯定要在京城拍摄,否则拍不出髓来。
在京城的林子轩看了米佳山的信,并没有怀疑这人是个骗子,这年头用拍电影骗钱的人还没有,都是国有企业,随便打个电话就知道底细。
不过他没怎么放在心上,米佳山只是透露出有拍摄《顽主》的意图。
林子轩很清楚这件事阻力很大,从他接到的来信就知道读者意见严重分歧,想把这部有争议的成电影并不容易。
电影厂会同意出资拍摄么?
这个时候还没有民营的电影公司,也没有私人投资拍摄地下电影的情况,何况不是光有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