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多年下来,他总会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得罪一些人,比如在选角上没有用某人推荐的演员,也可能某次发言有映射某位老前辈的嫌疑。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人接触,难免会产生矛盾。
有人处理的圆滑一点,矛盾就少一点,有人性子直一点,得罪的人就多一些。
张亿谋不想接受这种结果,这毕竟是一部花了300万美金的片子,他花费了心血,对片子抱有极大的期望。
他期望拿奖来证明自己,更不能让投资商赔本。
像这类艺术片想要卖个好价钱,只有参加国际电影节才能引起全球片商的关注。
欧洲三大电影节,法国戛纳的规模最大,片商最多,所以投资商才想让《活着》参加戛纳电影节,以张亿谋的名气,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完全没问题。
只要拿了一两个大奖,就会受到片商的青睐,这部片子的成本就赚回来了。
不过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私自参加国外的电影节,这是违规行为。
张亿谋不由得想起了田状状,八年不能拍片的处罚实在是太严重了,他承受不起。
他思考良久,想到了一个办法,从现在开始他要保持低调,不对《活着》发表任何意见,不出席任何活动,就在家里呆着。
与此同时,让宝岛的投资商把片子送去戛纳,他不去戛纳,不参与任何和戛纳电影节相关的事宜,就算是片子真的获奖,他也要继续低调下去。
到时候,他可以说自己毫不知情,是宝岛的投资商为了收回成本的个人行为。
这无疑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只要他的态度够诚恳,做足面子上的功夫,相信总局的处罚不会太过严厉,这部片子还有在国内上映的可能。
到了这个时候,张亿谋还是想着搏一搏,看看运气如何。
第二百一十章 第一版
这件事在电影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聊上两句。
有人感慨总局的审查太严,有人觉得这几年张亿谋做事太绝。
自从张亿谋在国际上拿了几个大奖之后,他和国内电影圈的联系就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了。
他不缺拍片子的资金,外边有大把的投资商愿意出钱,他不需要在体制内委曲求全。
当国内的导演为了一两百万的拍摄资金求告无门的时候,他拿着几百万美金拍着自己想拍的片子,当国内的导演为了得奖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金牛奖特意为他改变了规则,允许合拍片进入评奖范围。
这种差距难免会让人有想法。
张亿谋和港台以及海外的电影人越走越近,忽视了和内地电影圈的交流,时间长了,关系难免生疏,交情也要依靠经营。
就像这一次,大家谈起张亿谋,愿意帮他说话的人不多,大多数人是冷眼旁观,有人甚至是落井下石,这是社会的常态。
林子轩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做事不能太独,要讲究利益均沾,一个人不能占尽所有好处,否则总有吃苦头的一天。
由于电影《活着》没有通过审查,上面风声很紧,长河文艺出版社不愿意冒险,准备处理掉印好的两万册图书,出版社打电话问林子轩要不要。
林子轩就让出版社给他寄过来一些,反正不要白不要,就是送人也好。
这是有正规书号的图书,可以上市销售,只是出版社不想承担风险。
几天后,他到邮局领取包裹,发现有五个大麻袋,里面恐怕有几百本书,他其实只想要几十本就行了,没想到出版社这么大方。
出版社剩下的一万多册估计都被当成废纸处理了。
林子轩把麻袋装到车上,运回家中,辛苦的卸下来,放到客厅里,对着这五个大麻袋,他不由得发愁起来。
就算是认识的人一人送一本,也就几十本,那些没交情的人也不好意思送,人家还以为他在显摆呢,这事儿还真没什么好显摆的。
这些书放在家里占地方,捐给图书馆估计人家也不会要这么多。
这时候,慕姗姗下班回来了。
“怎么这么多?你不是只要了几十本么?”慕姗姗惊讶道。
“我觉得这是出版社在表示不满,给我出难题呢,你说咱们家就这么大地方,放哪儿好呢,总不能用来引火吧?”林子轩说笑道。
“说什么呢,这可是你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哪儿不能放啊。”慕姗姗不满道。
“这倒是,没有一本出版的小说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作家,这下子咱们家终于有俩作家了,可惜这本书没挣到钱。”林子轩自嘲道。
“这不是钱不钱的事,你这本书比我写的那本重要多了,我那本别人看看就过去了,你这本能够流传下去,以后总有体现它价值的时候。”慕姗姗自信道。
“你这么一说我不打算送人了,这可是第一版啊,出版社的销毁之后,剩下的都在咱们手里,太稀有了,都能拍卖了。”林子轩调侃道,“到时候咱们一年拍卖十本,这也够拍卖个几十年的。”
“瞧你那小气劲,真到你那么出名的时候还在乎那点钱啊。”慕姗姗鄙视道。
“也是啊,还是送人得了。”林子轩点头道。
俩人卷起袖子,打开麻袋,把里面的图书整理出来,一摞摞的放在桌子上,总共五百本,看起来还挺壮观。
整个房间内弥漫着一股油墨的香味,这是书香。
慕姗姗拿起一本书,封面相当简单,就是一幅抽象画,还有一段摘自书里开头的文字。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活着》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或许以后再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封面上会印上一连串的荣誉,比如被张亿谋拍成电影,或者获了什么大奖,被名人评价等等。
这是第一版,最简单的一版。
有了这几百本书,房间里书香不散,总能闻到油墨的味道,朋友来做客的时候会夸赞,你们真不愧都是搞文艺的。
“咱们这算是书香门第了。”林子轩玩笑道。
林子轩和慕姗姗拿着小说送人,都是送给相熟的人,或者说值得送的人,也有熟人会上门讨要,这是关系特别好的。
想知道林子轩的圈子里有那些人,只要看这人手里有没有第一版的《活着》就清楚了。
他第一批送的自然是葛尤和冯晓刚等人。
电影《活着》不能在国内上映,对葛尤有不小的影响,这毕竟是他主演的电影,准备了那么长时间,没办法被国内的观众看到实在是可惜了。
这次主要针对的是张亿谋,作为演员,葛尤只是受到牵连。
那些人虽然批判电影,却没有批判葛尤,甚至有人还认为葛尤表演的很好。
现在,葛尤面临着一个选择。
《活着》被送往戛纳电影节参展,张亿谋为了避嫌不会出面,他打电话给葛尤,想让葛尤和巩莉一起前往法国戛纳参加电影节。
一个是如果片子获奖,有人可以上台领奖,还有主演的出现可以增加片子的关注度。
巩莉不用说,是国际影星,葛尤的影响力主要在国内,在国际影坛还属于新人。
这正是他踌躇不决的原因。
这部片子没有通过审查,属于违规参赛,他要是跑到戛纳,有点不合适,在上面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他是个不愿意惹麻烦的人。
“尤哥,你只是个演员,这件事和你关系不大,去国际影展见见世面没什么不好,说不定还能拿个影帝回来呢。”林子轩劝说道。
“算了吧,我心里有数,没戏。”葛尤摇头道,“再说了,我连英语都说不利索,外国人也不认识我,又不能帮着卖片子,去干嘛啊,有巩莉去就够了,来回坐飞机挺贵的,别浪费人家的钱了。”
“这可说不定,这两年你运气正旺,以后咱们公司的片子也要卖到国外去,你先去打探敌情,将来好梦公司能不能走向世界就看你的了。”林子轩鼓动道。
“别把我抬得那么高,我怕摔着,去不去的再说吧。”葛尤犹豫道。
他虽然这么说,不过态度已然有所松动。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两部影片
法国戛纳电影节在每年的五月中旬举行,不过提名名单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公布。
也就是说,影片想要参加电影节,在四月中旬之前就要提交给电影节的组委会,由组委会判断能不能入围主竞赛单元。
组委会的成员也会到世界各地寻找好的电影,来提升电影节参展影片的质量。
以张亿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入围主竞赛单元毫无问题。
在国内,一直有传言《活着》会参加戛纳电影节,但张亿谋极为低调,什么都不说。
直到消息从法国传来,在这一届的戛纳电影节的提名名单上,《活着》赫然在列。
华国演艺圈的人都在看着总局和张亿谋的反应,上一次是田状状,由于执导的电影违规参加日本东京电影节,八年内被禁止从事导演工作。
这一次总局会不会对张亿谋下狠手呢?
谁都没有想到,戛纳的消息刚传过来,张亿谋就向总局递交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检讨信。
声明他对这件事毫不知情,是香江的投资商和宝岛的制片人单方面的行为,作为导演,影片拍完后他就没有主导权了,投资商为了收回成本参加国际上的电影节,他也没办法阻止。
当然,这件事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愿意接受总局的处罚。
总局随后以《活着》违规参加国际电影节为由,禁止其在内地电影市场上流通和上映,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
这就是最终的处罚结果,张亿谋过关了。
实际上,这件事和田状状事件并不相同,在去年的东京电影节上,那部片子以日本电影的名义参赛,导致华国代表团集体退出抗议,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
这才是田状状被严厉处罚的主因。
《活着》参加戛纳电影节用的还是华国电影的名义,张亿谋的认错态度良好,大家都有台阶下,彼此心照不宣,事情就容易解决多了。
如果张亿谋执意要到法国参加电影节,就是摆明了和总局作对,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那他今后的遭遇恐怕不会太好。
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往往懂得妥协,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这样的结果让不少看热闹的人觉得很失望,雷声大雨点小,对张亿谋这种大导演来说,相当于没有任何处罚。
国外的投资商根本不看重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禁片这个噱头更能吸引国际片商的注意,也能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们的同情分。
西方社会对于在华国遭到禁映的片子会格外的感兴趣。
他们觉得宣扬这类片子会体现西方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西方影人愿意帮助这些导演伸张正义,给予这类电影奖项,这就是同情分。
前提是你的电影要拍的有意思,不能太烂。
总局的处罚下来后,《活着》成了禁片,新闻媒体就不方便报导了。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