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认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在失败后还要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林子轩很想和林晓玲讲一通大道理,告诉她拍砸了也无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的。
不过他知道这时候林晓玲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支持,让她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
一部真正的电影一般是90分钟,需要整个剧组的协同合作,对于新手导演来说并不容易,难免会犯各种错误。
电影学院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拍一部短片就是要他们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允许犯错。
否则一旦到了社会上,拿着投资商的资金再去犯错,那代价就太大了。
“你们学校支持你拍一部长片么?”林子轩询问道。
对于学生的毕业作品,一般的流程是这样的,学校里经常在一起的几个人弄一个本子,在校内找各大院系的同学帮忙,做出拍摄计划,提交给学校。
如果学校同意了这份拍摄计划,就会提供资金和拍摄器材,学校的老师会进行一些指导。
一部30分钟的短片和一部90分钟的长片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同,电影学院很少会拿那么多资金支持学生拍摄长片,万一拍砸了损失太大。
再说,这些学生作品不能在影院上映,没办法盈利,而且,新手导演拍砸的几率很大,所以电影学院只会支持学生拍摄短片。
当然,你要是能自己找到资金那就另当别论了。
“郑教授的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愿意提供拍摄资金,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本子和一个可行的拍摄计划。”林晓玲回答道,“导演系四年级的师兄们做了几个计划都没有通过。”
郑洞添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也是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系主任和教授,更是林晓玲的导师,他用青年制片厂的资金来支持学生拍片子说得过去。
只是青年厂的资金也很紧张,不可能拿来给学生练手。
郑洞添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至少剧本和拍摄计划看起来有成功的可能。
“怎么没通过?”林子轩疑问道。
“有的是剧本不行,有的是拍摄计划不行,主要还是资金有限,只有不到三十万块钱,只能拍室内小场景的片子,可发生在室内还有意思的故事剧本真不好写,没有一个被郑教授看上的。”林晓玲郁闷道。
“你的意思是我给你写一个本子?”林子轩迟疑道。
“给点灵感就行,我原本想写一个低成本的喜剧片,就是咱们京城人逗闷子的段子,可老哥你也知道,电影学院讲究艺术性,要真是拍个娱乐片,那我就成学校的另类了。”林晓玲请求道。
林子轩想了想,想到了一部极为简单的电影。
电影的主角就俩人,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女孩子,场景也不复杂,就一个场景。
故事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个冬天,京城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太迎来了一个来京城学画画的外地女孩子。
女孩子想租老太太的房子,因为这儿离学校很近,但嫌老太太要价太高。
老太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子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
无论是打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冰箱,女孩子都觉得老太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太看女孩子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俩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日子过了春天、夏天,老太太眼见女孩子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子的陪伴冲淡了不少。
秋天来临,女孩子找到更好的住处,要搬离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第二百六十九章 功课
林子轩想到的这部片子叫做《我们俩》。
故事和场景都不复杂,没有大场面,不需要庞大的剧组,就是一部低成本的剧情片,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演来推动情节,适合新手导演执导。
唯一的难点就是拍摄时间长,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这代表着一个轮回。
冬天的时候,老太太和女孩子第一次相见,针锋相对,矛盾不断,她们的关系正如严冬。
随着相处的加深,两人进入彼此了解和关心的春天,在了解之后,关系迅速升温,这就到了炎热的夏天,最后,在秋天里离别。
四季寓意着人生。
能把京城四季景色的变化和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融合到一起,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
所以,拍这类片子不能快,而是要慢下来,用一年时间用心打磨,才能拍到理想的效果。
这就是艺术电影,需要精雕细琢。
当然,也可以偷工减料,把戏份集中在冬天和春天拍摄,拍电影嘛,冬天拍夏天的戏都常见,只是那样就没有自然而然的味道了。
拍电影,想快容易,慢比较难,很考验导演和演员的能力和耐心。
像是香江的王家味,一部电影能拍好几年,人家就是慢工出细活。
好在电影学院除了学习有的是时间,所谓的剧组也就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只要两个演员愿意配合,每个季节拍上大半个月,问题不大。
再说拍摄场地,林子轩就有四合院,有的房间还空着呢,腾出来两间房子用来拍戏足够了,作为毕业作品,剧组的学生不用发工资。
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有拍摄器材,真正花钱的地方并不多。
也就是胶片的钱,演员的片酬,布置房子需要的道具,拍戏时的路费和饭钱等等,这么算下来三十万应该够了。
作为制片人,林子轩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这些问题,这是职业习惯。
看到一个剧本,他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要花费多少资金。
他在脑海里把《我们俩》这部片子过了一遍,觉得适合作为林晓玲的毕业作品。
或许难度稍微大了点。
这部片子最难把握的就是情感的冲突,人和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再到难舍难离,想把其中微妙的感情表达出来,呈现在镜头之上并不容易。
林子轩不清楚妹妹在学校里学的怎么样,不过那部叫做《姐姐》的短片拍的不错。
林晓玲似乎善于捕捉一些细微的情感,这是作为导演的一种敏锐的触觉。
而且,电影学院应该会有老师来进行指导,不用林子轩操心,电影学院的老师都是拍艺术片的行家,知道怎么在其中拿捏分寸。
如果林晓玲能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把这部片子拍出来,就算是成功毕业了。
打定了主意,林子轩把《我们俩》的大概故事讲给了林晓玲,不过,他不会过多的帮助妹妹,那样对她的成长没有好处。
这是林晓玲的一门功课,需要她自己去完成。
他只是提出一个想法,接下来林晓玲来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制造矛盾,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等等,这是很细致的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尤其这种依靠生活细节取胜的片子,要是没有生活经验,很难吸引观众。
这是一个京城老太太和外地女孩子的故事,首先要了解双方的性格,林晓玲就生活在京城,她比较了解京城老太太的性子。
那就是脾气倔,面冷心热,说话得理不饶人。
这只是一种大体的印象,每个人都不一样,需要林晓玲细心的观察体会。
能够做到哪一步,拍成什么样子,就看她自己的努力了。
“咱们家就有四合院,不用找场景,还能省下一笔开销,你自己写剧本,写好给郑教授看看,让他提提意见,这部片子重点讲的是感情,你们郑教授在这方面是行家。”林子轩提醒道。
郑洞添拍过不少优秀的故事片,在华国第四代导演中很有声望。
林晓玲要做的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导演生涯做准备。
“我知道了,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我明天和小组里的人说说。”林晓玲点头道。
“你和贾章柯那个电影小组?”林子轩询问道。
“是啊,我们大家都想拍部片子,要拍当下真实的生活。”林晓玲回应道,“贾章柯他们写了几个大纲,我觉得太消极了。”
第五代导演喜欢追忆过去,想从过去的经历中反思生活,而像林晓玲这批年轻人则活在当下,他们想拍自己的故事。
林子轩仿佛从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
这时候,郑秀莲喊他们吃饭,林子轩挽着慕姗姗朝屋里走去。
郑秀莲现在住在四合院里,以后还会帮着他们带孩子,慕姗姗生育后还要出去工作。
林伯清舍不得家里的住处,还住在家里,有时候会到林子轩这儿住上两天。
郑秀莲则是两边跑,她在单位办了病退,倒不是真的生病,而是提前退休,她虽然刚过五十岁,还没到退休年纪,不过这种情况在这个年代很常见。
再说了,退休后的工资不比上班的时候拿的少多少,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对于郑秀莲来说,照顾孙子比上班重要的多,而且,现在国有单位的情形并不太好。
这一年,下岗这个名词开始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引起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在东北的重工业城市,工厂没活干,工人拿不到工资。
于是,就有了下岗职工。
工厂以买断工龄的方式结束双方的劳动关系,把职工推向社会。
以前觉得牢靠的铁饭碗,现在也不牢靠了,这些人在工厂里呆了大半辈子,现在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了。
“早点退休,省得到时候下岗,抹不开面子。”郑秀莲看得很开。
这是实情,不少下岗职工不愿意让家里人知道,每天还装作正常上班的模样,实际上就是在街上无所事事的溜达。
想要重新开始并不容易。
林子轩清楚这只是一个开端,以后下岗职工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下岗大潮。
第二百七十章 上映
七月份,最新一期的《古今传奇》刊载了《卧虎藏龙》的大结局,并注明了这部武侠小说还会有前传和后传,请读者耐心等待。
这让原本对结局不满的读者多了一份期待。
在《卧虎藏龙》的结尾,玉娇龙因为门第之见,离开了大盗罗小虎,孤身一人远走大漠。
这种非大团圆式结局的武侠小说不太适合当今这个时代,通俗小说写悲剧故事一般来说没什么市场,大部分人喜欢看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种类型。
只是,《卧虎藏龙》这个系列的小说都不是大团圆结局。
比如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人明明喜欢着彼此,却因为传统道德而不能在一起,玉娇龙和罗小虎也是如此。
江湖儿女原本应该洒脱随性,快意恩仇,笑傲天下,不受世俗名利的束缚。
然而,在这部小说中偏偏写的很具有悲剧性,江湖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不断的冲突,给大侠们套上了道德的枷锁。
说白了,就是这部小说有点虐心,不够杀伐果断,不够痛快。
这就是王度庐被称为悲情武侠小说大家的原因。
林子轩没有为了迎合杂志读者的喜好而改变结局的想法,就这样挺好,他下一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