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在大家的合力下,《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了今年最受瞩目的一部影片,姜闻因此名利双收。
如果票房突破五千万,华影公司拿去三千五百万,剩下的钱姜闻至少能分到五百万左右。
对于姜闻来说,这笔钱或许不够拍一部电影,可作为启动资金足够了。
这和当初林子轩争取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的版权有很大关系。
《姗姗访谈录》第一期节目的嘉宾正是姜闻,让他讲讲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这个应该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了。
第二期节目林子轩决定对准贺岁档电影,也就是好梦公司拍的《不见不散》。
在去年《甲方乙方》上映的时候或许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贺岁档,现在大家就清楚了,在春节期间上映的影片就是贺岁档电影。
策划这一期节目是为了做宣传,访谈的嘉宾是葛尤。
可以预见,《不见不散》的票房想要超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很难,只能尽量做宣传。
林子轩发现《阳光灿烂的日子》受到盗版光碟的影响很小,一个是因为国产电影的票价便宜,一张电影票是六块钱,一张盗版碟是五块钱。
与其花上五块钱看质量差的枪版影碟,还不如花六块钱去影院看正版好了。
其次,和媒体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宣传和炒作有关。
《不见不散》没办法获得媒体的一致好评,只能依靠自己来做宣传了。
林子轩甚至想通过慕致远在年底的时候由政府部门出面对盗版光碟进行一次严打,不用全国范围,只要在京城就行,保证京城没有《不见不散》的盗版光碟。
这个行动需要动用太多的关系,他要先和慕致远商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划算。
总之,有了这两期节目,《姗姗访谈录》应该能打开局面,接下来就容易运作了。
慕姗姗会自己开办一家公司,注册资金是10万元,专门从事电视节目的制作,现在还在筹备阶段,十一月份才正式开业。
办公地点就在好梦公司,外边再挂上一块牌子就可以了。
这样俩人又能在一块工作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 起步
十月下旬,《卧虎藏龙》的主要演员确定,需要进剧组接受一段时间的训练。
只是拍摄电视剧,倒不会太辛苦,武术指导会根据各人的特点和角色要求来设计武打动作,当然,太过危险的动作会由替身完成。
徐晶蕾接到通知,让她前去剧组报到。
这件事要和班主任汇报,还要请假,学校的老师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核实剧组的真伪,别碰上什么乱七八糟的剧组。
在表演系,到了大三,老师鼓励学生出外接戏,也会给学生创造拍戏的机会。
徐晶蕾第一次接戏就能出演女主角,起步非常好,《卧虎藏龙》这部戏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颇有名气,还有俞菲鸿在一旁照应,这让老师很放心。
这部戏在京城拍摄,剧组为演员提供住宿,演员也可以选择回家,只要不耽误拍戏就成。
徐晶蕾拍摄一集的片酬是八百块,总共也就一万多块钱,相对于陈导明来说,非常低了。
没办法,谁让她还没有毕业,也没有名气呢。
张纪钟之所以选择徐晶蕾和片酬有关,他想拍摄大场面,就要尽可能的压低演员的片酬。
按照现在影视行业的行情,只要稍微拍过两部戏,有点名气的女演员片酬都有两千每集,著名演员都要超过五千每集。
现在国内的情况是,电影行业低迷,电视剧却很火爆。
有名气的编剧写一集电视剧都要几千块,演员的片酬更是节节攀升,原来拍电影的导演都开始转行拍电视剧了。
拍电影赔本,拍电视剧只要不是粗制滥造,都能卖得出去。
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很大,老百姓需要电视节目进行日常的消遣娱乐。
这一年,华国有两亿八千台电视机,有超过八亿电视观众,制作了不少于七千集电视剧,其中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出产了350集剧集。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繁荣。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再也没有出现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纽约》这样引起巨大轰动的电视剧,就连精品电视剧都不多见。
大家习惯了跟风,而不是创新。
比如戏说历史剧火爆之后,这两年光是类似的电视剧就不下十几部,过于泛滥。
观众看第一遍觉得新鲜,看得多了自然会厌烦。
拿今年的金莺奖来说,组委会往年通过报纸发放的选票至少会回收30万张,今年只收到10万张,这说明观众的参与度在下降。
或者说他们认为没有好看的电视剧,也就懒得参与了。
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一方面带来了电视剧行业的繁荣,一方面拉低了电视剧制作的档次,资本逐利,什么赚钱拍什么,而不是想着冒险拍摄新的题材。
就像林子轩投资300万拍摄武侠剧,就相当冒险。
如果成功,会掀起一股拍武侠剧的风潮,一旦失败,就会成为业内的笑柄。
徐晶蕾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项目,她对于整个行业还不太熟悉,对她来说,只要演好戏就行了。
在离开电影学院之前,她去找了林晓玲。
林晓玲仍然在和剧本作斗争,还没有完成郑洞添交待的功课,想要写好一部文艺电影的剧本并不容易,需要一遍遍的打磨。
如果是一部商业电影,剧情不需要太过严谨,只要场面够火爆,演员够酷就行了。
不过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尤其是这种注重细节的文艺片,剧情的合理性就尤为重要。
比如说老太太这个角色,她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这都要交待清楚,塑造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
林晓玲要给这位老太太写一个个人小传。
老太太上学过,有文化,骨子里带着点清高,不喜欢和周围的老太太打成一片,她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扛过枪,性子倔强。
她结婚没几年丈夫就死了,一直单身到现在,儿女不在身边,心里孤单,却又不想被人知道,这些性格特征通过和女孩的日常交往都要表现的出来。
她有理的时候会怎么样,没道理的时候会怎么样,想要安慰人的时候又该怎么样。
无数的生活细节把晓玲同学折磨的死去活来,要把走访的素材变成一个剧情扎实的剧本,中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林晓玲想要在今年冬天开机拍摄自己的电影,就要努力干活了。
《卧虎藏龙》的拍摄周期大概是两到三个月,年底之前拍完,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俩》。
在林晓玲忙碌的时候,贾章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剧本。
他找了管理系的同学做了一个预算,拍摄《小山回家》需要多少资金,这个预算是按照一部电影正规的操作流程来进行的,包括租用摄影机和各人的工资在内。
他们算下来大概需要10万块左右。
电影学院的学生虽然不差钱,可想要凑出来10万块非常困难,一两万还差不多。
接下来,贾章柯琢磨着怎么节省资金,《小山回家》的情节简单,只要几个人就能完成,也不用拍摄太多时间。
如果大家都不拿工资,就能省掉一笔钱。
有个同学说他父亲在报社工作,报社新买了一台摄影机,一直都不用,咱们先借出来拍片子,拍完了再还回去。
有个录音系的学生说他们系里有一台录音机,可以和系领导商量。
这就是在电影学院的好处,大家集思广益,要用什么拍摄器材都能找到,凑合凑合就行,不过就算有了拍摄器材,还需要其他的资金。
胶片要用钱,拍摄期间的路费和饭钱,请群演的花费,拍完后还要剪辑,还要混录等等。
初步估算也要五万块才能完成这部片子。
大家商量了一下,那就凑一凑好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贾章柯自己拿出了几千块钱,这是他做枪手写剧本赚来的。
其他同学你一千他五百的,总共凑了两万块左右。
这笔钱还不够把片子拍完,但已经可以起步了,拍电影不需要一下子把资金都拿出来,只要按照时间表一步步的来,剩下的资金以后再说。
第二百八十四章 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学校里的学生往往都怀有理想,带着热血,不去计较太多的利益得失。
大家筹钱出来拍这部短片,没有去想会获得什么收益,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山回家》这部片子不具备任何赚钱的潜力。
他们觉得这个剧本不错,很有艺术性,那就把它拍出来好了。
电影学院有这方面的传统,大家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他们的前辈在上学期间为了拍片子同样做过很多听起来可笑的事迹。
这些事迹随着那些人的出名而成为传说,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同时,这和贾章柯本人的能力分不开,你想让别人支持你,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行的。
你要有个好人缘,让大家都信服你,就算没有钱也愿意跟你干,甚至掏腰包来赞助你,要做到这个程度可不容易。
这是一种个人魅力。
贾章柯无疑具备这种能力,他拉了一帮人准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林晓玲知道了这件事,拿出了五百块钱表示一份心意。
她拍摄《我们俩》有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出资,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她把贾章柯的事情告诉了林子轩,颇为感慨。
“老贾挺不容易的,那个本子不错,就是太灰暗了。”林晓玲诉说道。
贾章柯由于考了三年才进入电影学院,在学校里普遍比同届的学生年纪大,大家就称呼他为老贾,这也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混过,处事较为稳重。
“谁都不容易,就拿姜哥来说,别看他现在挺像那么回事的,当初没钱的时候为了投资还不是陪那些大款喝酒。”林子轩举例道。
在演艺圈,看着外表光鲜,其实不少人都有在底层苦熬的经历,等熬出头也就好了。
贾章柯没有人脉和关系,只能依靠身边的同学,采用众筹的方式获得第一笔拍摄资金。
“想想现在的社会真不公平,有人随意挥霍,有人想做点事却没钱。”林晓玲抱怨道。
“这样吧,你告诉他,要是缺资金可以来找我。”林子轩想了想,如此说道。
拿出几万块钱对现在的林子轩没有困难,他倒不是一定要帮贾章柯,还要看贾章柯自己的意思,如果贾章柯愿意接受,他不介意伸把手,算是一种投资。
如果贾章柯觉得自己能行,那就算了,没必要强求,选择权在贾章柯手里。
林晓玲把林子轩的话告诉了贾章柯,贾章柯陷入了沉思。
他有点抹不开面子,不想欠人情,同学之间倒还好说,大家属于意气相投。
他和林子轩见过几次,没有深谈过,交情不深。
其实,拉投资在影视圈很常见,作为一名导演,这是入门的必修课,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一桩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