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国有单位和民营公司不同的生存之道。

    国有单位可以广撒网,拍摄多部影片,只要其中有一两部票房大卖,就能弥补其他电影的亏损,民营公司只拍摄一部电影,一旦赔本,公司就可能关门歇业。

    这都是不怎么正常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民营影视公司还没有发展起来。

    韩三评挺羡慕林子轩。

    如果去年《甲方乙方》的成功让人觉得意外的话,那今年《不见不散》继续拿到高票房就值得研究了,冯晓刚和葛尤证明了两人的搭档具有票房号召力。

    这种贺岁喜剧很有市场,观众买账。

    作为京影厂的厂长,韩三评不会像影评人一样认为这种低成本喜剧庸俗,不够艺术,在他眼里,能够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他甚至想过把冯晓刚和葛尤给挖过来。

    葛尤和京影厂的关系很深,他的父母都是京影厂的职工,父亲是演员,母亲是文学编辑,他从小就在京影厂长大,有着很深的感情。

    京影厂就像是一颗大树,京城演艺圈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它有着关系。

    冯晓刚和葛尤的组合,加上京影厂的全力支持,韩三评有信心打造一系列的精品电影。

    这个念头在《不见不散》获得成功后就愈发的强烈了。

    不光是韩三评有这种想法,其他影视公司也有,在商场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最近葛尤收到不少剧本,其中不乏投资上千万的大制作,即便葛尤的片酬已经上涨到了一部戏五十万,还是有影视公司想邀请他加盟新片。

    冯晓刚的情况差不多,请他导戏的公司多了起来,最好是他和葛尤两人一起。

    这就是品牌效应,一旦发现这么干能赚钱,大家就一拥而上。

    不过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剧本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就是把《不见不散》的剧本稍微改动一下,把洛杉矶换成了香江,就敢号称是《不见不散》的姐妹篇。

    认为请一位香江有名气的女演员和葛尤搭戏对观众更有吸引力,成功的几率更大。

    他们只是想拍一些跟风的影片,借助葛尤的名气捞钱。

    在这场庆功宴上,就有其他影视公司的老总,希望能和葛尤打好关系,看起来热闹的场面,其实暗藏着不少的玄机。

    很多公司为什么创业的时候大家能同心协力,一旦取得成功就很快分崩离析。

    那是因为创业的时候没有人关注,成功了相当于置身在镁光灯下,别人会不断的研究,用各种手段拉拢,面对种种诱惑,谁还能固守本心呢。

    林子轩明白这一点,想让公司安稳,一个是交情,还有就是利益。

    只要大家一起赚钱,赚的钱比外面的多,自然不会受到诱惑。

    去年他提出分红,葛尤觉得公司刚开始盈利,没必要这么着急,先拿来拍片子再说,到了今年肯定要分红了,不然说不过去。

    按照好梦公司的业绩,林子轩能拿到六十万,葛尤四十五万,冯晓刚三十万。

    如果加上他们的片酬,葛尤和冯晓刚这一年的收入都要超过百万,他们给外边公司拍一部戏应该没有这样的收益。

    这个分红暂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华影公司把钱打过来才能兑现。

    不过他们已经有了打算,林子轩出资五十万,葛优拿三十万,冯晓刚拿二十万,三人凑够一百万,在什刹海附近开一家叫做“不见不散”的饭馆。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想趁着电影的热度吸引顾客,还包含了三人一直合作,不见不散。

    饭馆主营京味的菜肴和小吃,以北方菜为主,还兼营粤菜。

    饭馆由葛尤的爱人打理,贺姐为人稳重,做的一手好粤菜,有这方面的经验,平时不用她忙碌,时不时的查查帐就行了。

    这件事不知道怎么的就传了出去,不少人都要入伙,张国粒拿了十万出来。

    徐繁觉得既然饭馆叫“不见不散”那不能没有她,她的收入不多,就拿了五万,姜闻现在是有钱人,拿了二十万。

    其他人有五万有十万的,最后凑了一百六十万,足够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饭馆了。

    饭馆的地址已经找好,正在装修之中,估计要到明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才能开业。

    以后大家聚会吃饭有个固定的地点,自己的地方安静,不会被人打扰,这样就挺好。

    庆功宴接近尾声的时候,按照惯例,要照一张照片留念,这成了好梦公司的一种传统。

    “希望今后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冯晓刚感叹道。

    林子轩看了看,每年都会少几张面孔,也会多出几张面孔,今年多了俞菲鸿和徐晶蕾。

    随着闪光灯的亮起,这些面孔留在底片上,成为人生中的一段记忆。


第二百九十六章 女儿

    庆功宴结束,好梦公司放了年假,林子轩清闲下来,在家里的时间就长了。

    这段时间,慕姗姗接到不少邀请,都是各地电视台请她去主持新春晚会的,电视台开出的价格不低,在五万块左右。

    这相当于港台歌星在内地的出场费。

    在这一时期,内地一线歌手演出的出场费是三万左右,港台歌手演出一场,唱两到三首歌曲,出场费在五万左右。

    天王级的歌手出场费更高一些,在十万以上,南方和北方的价格也不一样。

    慕姗姗毕竟主持过春节晚会,在观众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电视台想以此提高收视率。

    其中沪城电视台和京城电视台最有诚意,都把价格提高到了六万。

    沪城电视台购买了《姗姗访谈录》的播放权,这档节目播出后效果不错,沪城人觉得慕姗姗知性大气,具有新时代女性的魅力。

    正因为如此,电视台才有了这个想法。

    如果慕姗姗主持了沪城电视台的新春晚会,会在南方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基础,对提高《姗姗访谈录》的收视率有很大的帮助。

    京城电视台认为慕姗姗是京城人,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主持新春晚会一定会受到欢迎。

    这就是华国电视台主持人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级电视台工作过,就算是辞职了,也是地方电视台争抢的目标,不愁没有工作。

    慕姗姗原本不想在春节期间工作,想安安心心的过个年。

    不过这两个邀请都让她觉得为难,不是酬劳的问题,而是人际关系,在社会上生活,就不能随心所欲,总要受到一些束缚。

    她和沪城电视台正在合作,主持新春晚会有助于提升在南方的人气。

    她在京城电视台有不少熟人,同样不好拒绝。

    最后,慕姗姗决定接下沪城电视台的新春主持工作,这样对京城电视台也有个交待,毕竟她和沪城电视台有工作上的往来。

    地方台的新春晚会都是录制,不是直播,可以在春节前录制完成。

    林子轩原本想陪着慕姗姗一起到沪城,只是俩人要留下一个照顾孩子,女儿快要半周岁了,会认人了,要是他们两个好几天都不在,肯定会哭闹。

    刚好林晓玲放假,就让她和慕姗姗去一趟,跑跑腿,当个助理,这样林子轩也能放心。

    晓玲同学对这个任务很满意,她一直在京城生活,到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张家口,这次能到南方的大城市,看看不一样的生活,她的兴致很高。

    林晓玲还准备带上一台DV摄像机,记录下这次的沪城之行。

    自从DV摄像机推出以来,受到了电视新闻记者和制片人的追捧。

    主要是因为使用上太方便了,尤其是家用的数码摄像机。

    虽然价值不菲,折合人民币要三万块钱,不过还是在国内热销起来,除了新闻记者外,一些电影爱好者也是DV摄像机的消费人群。

    他们用DV摄像机纪录身边的生活。

    这些人中有学生、有公务员、有公司职员、或者是作家和诗人等等,他们不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却同样获得了拍摄影像的权利。

    在此之前,拍摄电影属于国家单位或者专业人士的专利,离普通民众很遥远。

    但现在,只要有了DV摄像机就能拍摄自己想拍的影像,不需要通过官方的审查,更为民间,更为独立,更为自由。

    他们往往从纪录片开始,拍摄身边的人和事,虽然不那么专业,却很真实。

    这些非专业人士逐渐组成业余的电影小组,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独立于国家电影制片厂和民营影视公司之外,成为民间影像的纪录者。

    国内的独立电影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林晓玲使用的DV摄像机是慕姗姗拍摄节目用的。

    慕姗姗成立的姗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只制作《姗姗访谈录》一档节目,这档节目不光是在演播室录制,还需要手下的记者到外边进行采访。

    比如她最新一期的节目关注的是春运,就需要记者到火车站实地拍摄,搜集资料。

    这样在对铁路部门相关领导的访谈中就能有翔实的材料。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慕姗姗的节目更多的是关注民生方面的热点话题。

    沪城电视台的新春晚会录制大概需要一周左右,录完节目,她们还有时间逛逛街。

    现在沪城发展的很快,在新闻上就能看到,高楼林立,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模样了。

    尤其是刚刚投入使用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成为了沪城的标志性建筑。

    慕姗姗和林晓玲走后,林子轩的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好女儿。

    事实上,他出力的时候并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郑秀莲在照看,李虹也会经常过来看望外孙女,还有林伯清和慕致远。

    留给林子轩的时间并不多,主要是女儿晚上睡觉之前的那段时间。

    以往都是慕姗姗来哄女儿睡觉,现在轮到林子轩了,小孩子睡眠时间不固定,要是白天睡多了,那晚上就有的闹了。

    慕姗姗一般会哼儿歌,林子轩有样学样,倒是很有效果。

    有时候儿歌不好使,他就改变策略,给女儿讲童话故事,也不管小孩子能不能听得懂。

    他可是京城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还在京城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组做过几个月的播音工作,讲童话故事是他的老本行。

    讲起来抑扬顿挫,很有韵律。

    小孩子或许只是想听到熟悉的声音,这样会有安全感,林子轩的法子往往会凑效。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慕姗姗回来后发现女儿睡觉前不喜欢听儿歌了,问了林子轩才知道女儿被惯坏了,现在要听故事了。

    她没想到自己刚离开一周,女儿就叛变了。

    “那以后你给她讲故事吧,我还落得清闲呢。”慕姗姗郁闷道。

    “你多哄两天就行了,你的声音比我好听多了,一定能改变她的习惯。”林子轩肯定道。

    虽然哄女儿睡觉的感觉很好,但也不能天天来,这种重任还是交给慕姗姗更合适。

    慕姗姗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她决定要把女儿争取过来。


第二百九十七章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除夕前几天,媒体上爆出来一个消息,巩莉结婚了,丈夫是一位新加坡的富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