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九十七章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除夕前几天,媒体上爆出来一个消息,巩莉结婚了,丈夫是一位新加坡的富商。

    巩莉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还和张亿谋有长达八年的恋情,这个消息一下子占据了娱乐报纸的头版,风头甚至超过了春节晚会。

    娱乐记者们兴奋起来,像打了鸡血似的,这可是个大新闻。

    巩莉和张亿谋这些年的是非恩怨再次被提及,各种猜测纷纷出炉,成为了焦点。

    然而,巩莉人在新加坡,张亿谋闭门不接受采访,记者们找不到当事人,就开始骚扰和两人合作过的演员,想问问这些人的看法。

    姜闻和葛尤都是被骚扰的对象,尤其是姜闻,他即将出演张亿谋的新片。

    “这帮记者真让人闹心,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还没完没了了。”姜闻恼火道。

    当年他和刘晓青的事情同样闹得沸沸扬扬,对这种采访尤为反感。

    而且,这件事真不好回应,你要是祝福巩莉吧,好像在说张亿谋的不对,你要是不祝福吧,大家以前合作过,显得过于冷漠。

    “是真的么?我不知道啊,有段时间没联系了,等回头我问问再说。”葛尤如此应付道。

    林子轩同样被记者问过,他基本上不做回应,他不是演员,不怎么在乎记者怎么写。

    现在的报纸为了销量,博观众眼球,越来越娱乐化了,记者们更为注重名人的隐私,而不是电影作品,以前这个圈子叫做文艺圈,往后恐怕就要叫做娱乐圈了。

    文艺圈听名字就高端大气,娱乐圈一听就低俗浮躁。

    演员的片酬越涨越高,可受人尊敬的程度却在直线下降,老一辈的演员被称为表演艺术家,现在的演员没几个称得上艺术家了。

    以后恐怕都不能称为演员,只能说是明星。

    明星们或许住着豪宅,身家不菲,却无法得到观众的尊重,只能成为被娱乐消费的对象。

    “这说明人家人气高啊,以后估计要走国际路线了。”林子轩猜测道。

    巩莉离开张亿谋后,有不少导演都希望和她合作。

    她在第五代导演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个是她已经成为国际影星,还有那帮导演觉得只有巩莉才能演绎出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或者说他们有一种“巩莉”情结。

    就连冯晓刚都不例外,如果有机会,他当然愿意和巩莉合作,可惜巩莉不适合他电影里的角色,否则他早就发出邀请了。

    巩莉现在出演的都是大制作,瞄准的是国际市场,看不上低成本的喜剧片。

    “她走了国际路线,倒是给国内的女演员留下了机会,也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巩莉。”冯晓刚感慨道。

    “没有咱们可以打造一个,总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吧。”林子轩提议道。

    这就是造星,巩莉能走到这一步和张亿谋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两人一起走上事业的巅峰,成为影坛的一段佳话。

    理论上说,只要对一个有潜力的女演员进行力捧,不断的给她演出大片的机会,这个女演员成为国际影星的几率很大。

    能不能成功一个是看自身的天赋,还有大量资源的支撑。

    华国每年制作五部大片,让她出演三部,只要有一部成功就能扬名,这就是资源堆积。

    与此同时,其他女演员的资源就少了,所以说,演员这个行业就是个金字塔,顶尖的演员占据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底层的演员就只能混个温饱。

    “你这是有目标了?不会是那个干瘦的小丫头吧?”冯晓刚询问道。

    这几年,林子轩的确捧红了不少演员,不过那都是在国内走红,想要成为国际影星需要的资源太多了,过程也太长,成功的几率不高。

    每年从各类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那么多,能走红的只是极少部分,更别说是成为国际影星了,除了天赋和资源,还要有机遇。

    只是,一旦成功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影视公司愿意培养有潜力演员的原因。

    冯晓刚说的人是徐晶蕾,林子轩显然把资源对徐晶蕾有所倾斜,光是《卧虎藏龙》就需要几年时间的打磨。

    如果再拍上几部电视剧和电影,徐晶蕾想不火都难。

    “先看看吧,又不急,一个国际影星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成的。”林子轩回应道。

    他们是在一个饭局上,这是一位老前辈的寿宴,来了很多人,还有前来慰问的领导。

    说实话,林子轩和这位老前辈并不熟悉,可他不能不来,否则就有不尊重前辈的嫌疑,反正就是过来捧个场,意思一下。

    这两天关于巩莉的新闻太火,大家吃饭的时候难免议论一番。

    这时候,大厅中间搬来一张桌子,还有各种道具,这是要表演相声,听说老前辈喜欢听相声,估计儿孙们凑趣就请了人过来。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还有大款结婚请歌星唱歌的,父母过寿请戏班唱戏的。

    在旧社会,这叫做堂会,解放后被禁止了,现在又流行起来,主要是图个热闹。

    有个穿着长衫的青年走了上来,看模样就二十出头,寸头圆脸微胖,说相声的面相不能太过周正,要有自己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印象。

    这青年是上台暖场的,不是今天的主要演员,负责活跃气氛,顺带引出主角。

    看他的装束就知道说的是传统相声,和春节晚会上的相声不大一样。

    青年人说了两个逗乐的小段子就下台了,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只能说是一般,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林子轩倒是记住了,这人叫做郭德钢,原本是津门人,刚来京城闯荡,混口饭吃。

    “这个叫郭德钢的有点意思,冯哥你看能不能让他在咱们的新片里客串一把,弄个小角色。”林子轩商量道。

    “嘴皮子倒是挺利索,让他来一段也行。”冯晓刚疑问道,“他不是你家亲戚吧?”

    “可别埋汰我,光看长相就知道不可能是亲戚,这是第一回见,等饭局结束问问看,咱们应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不是。”林子轩解释道。


第二百九十八章 类型

    郭德钢看着林子轩留下的电话,在心里琢磨起来。

    他知道这帮人是搞影视的,拍的电影票房不错,不过彼此并不熟识,他看过《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从相声演员的角度讲,那就是一个个段子的组合。

    他们是看上我的表演了?

    想到这儿,他心里挺高兴,毕竟得到了认可,说明他说的相声还不赖。

    郭德钢在津门相声界小有名气,但在京城这个地界还属于新人,没有闯出名堂。

    相声界较为传统,讲究师承,你的师傅是谁,谁把你领进门的,这都是有讲究的,也分成各个圈子,想要挤进去并不容易。

    比如在京城,京派相声里最大的圈子是侯派。

    只要在京城说相声的或多或少都和侯派有关系,要是能和他们搭上线,出去演出报上侯派的名号,就会比较顺畅。

    侯派在京城经营了那么多年,无论是春节晚会还是各个剧院的演出,都有人脉和资源。

    为什么在春晚上说相声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人?那些人都是师徒关系,大多都是侯派传人,或者和侯派有深厚的交情。

    津门和京城的相声圈子联系很深,但又不是一个路子。

    津门相声保持传统,更为市井化和生活化,极具讽刺性,段子里自嘲自贱的味道更浓,京城相声就不同了,相对来说更为文雅一些,不那么流俗。

    这和京城的文化氛围有关。

    京城讲究的是官场文化,在京城的剧院表演相声听众多是知识分子或者官员,就不能说的那么肆无忌惮,要收敛和平和。

    更何况是在春节晚会上,全国百姓都听着呢,太俗的相声也通不过节目组的审查。

    久而久之,就成了春晚相声。

    京城的相声界说的大多是这类题材的相声,阳春白雪,演员被称为相声表演艺术家。

    一个津门相声界的演员来到京城讨生活,首先要通过师承找关系,和京城的相声界搭上线,获得演出机会,还有就是改变说相声的风格。

    否则只能在小剧场和茶馆厮混,登不上大舞台,这是两地相声圈子的区别。

    郭德钢刚来京城没多久,倒是有一些演出机会,不过和在津门的时候反差很大,只能是混个温饱,想要出头很难。

    演出的资源就那么多,京城相声界自己都不够分配呢,怎么会给外人机会。

    再加上这几年小品的兴起,抢占了相声的演出市场,相声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不少相声演员都改行演起了小品,还有的进入了影视行业。

    郭德钢觉得这是个机会,自己也进影视圈试试水。

    连葛尤都能成为大明星,我为什么不能呢?我这模样怎么着都比葛尤好看吧。

    大家为什么喜欢葛尤,就因为葛尤激励了一代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非常的励志。

    林子轩只是赶个饭局,身上没带名片,就给郭德钢留了个公司的电话,让他过了年到好梦公司一趟,大家聊聊。

    他还没想好要怎么做,只是既然遇上了,合作一把也挺好。

    如果在京味电影里加入一点其他的元素,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

    过年这几天,大家都清闲下来,李虹和慕致远来看外孙女的时间更多了。

    “你那部《卧虎藏龙》怎么样了?”李虹询问道。

    “还行吧,正在后期制作,有不少特效镜头需要处理,估计到四月份才能完成,赔本不至于,想大火有点难。”林子轩介绍道。

    他明白李虹的意思,李虹想问的是武侠剧有没有市场,能不能跟着拍几部。

    他也想这部《卧虎藏龙》能够一炮而红,从而掀起一股武侠剧的制作热潮,可惜那不现实,这部电视剧顶多是一种尝试。

    一个是资金不足,还有就是内地拍摄武侠剧的理念问题,观众需要时间来适应。

    有陈导明做主演,林子轩不担心这部剧会赔,只是下一部还需要继续改进,积累经验。

    他虽然不在艺术中心,却也知道一些中心的事情。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电视剧的集数逐年增加,在全国都属前列,可这两年都没有制作出那种造成轰动的精品剧集。

    尤其是在民营影视公司快速发展的时候,艺术中心不进则退,被超越是迟早的事儿。

    还有一个是人才流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电视剧市场这么火爆,大家都想赚钱,在国有单位上班还不如自己出去单干,赵宝钢就有这种想法。

    以前影视公司能不能赚钱谁都不知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放下心来。

    赵宝钢暂时还没有离开艺术中心的打算,不过他让自己的爱人在外边成立了一家影视公司,先招揽业务,有合适的项目他再出面。

    这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李虹对此表示理解,都是多年的朋友,没必要挡着别人的发展。

    “以前那几部能拍续集的戏都停了,情景喜剧拍的太多,观众厌倦了,还有戏说历史的剧集,被专家批判的厉害。”李虹无奈道,“都市情感剧还有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