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一辈人还有着见面拜年的传统,觉得亲近,年轻人就无所谓了。
吃过饭,林晓玲出门逛庙会去了,林子轩原本也想带着女儿去凑凑热闹,慕姗姗觉得人太多,太挤了,等过两年女儿大一些再去好了。
两人在家里看起了沪城电视台的新春晚会。
沪城电视台的新春晚会比华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推迟一天,在年初一的晚上播出。
1986年,总局电视部门下达了一个指示,禁止各地方台在除夕制播同类的晚会节目,这个政令帮助华国电视台独家垄断了除夕夜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地方电视台只能转播华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这个指示不仅保证了华国电视台的垄断地位,还带来了极为庞大的广告收益。
据说在华国新闻之后,春晚之前这段时间获得的广告收入就能够养活一个小地方台一年。
虽然这几年春晚的广告收入一直在增长,但预算没有增加。
导演需要靠这笔多年不变的预算资金,调动一个加上演员约有上千人的团队,而且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本行业内顶尖的人才。
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明星们参加春晚不是为了钱,绝大多数演员的演出报酬不超过一千块,只有那几个台柱子,报酬才会有三千块。
不少演员宁愿不要报酬,只要能上春晚,很多演艺公司都愿意出钱让旗下的演员露脸。
春晚已经从最开始的自娱自乐,为百姓办春晚,成为了创收的工具。
既然能赚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办春晚呢?
地方电视台不甘示弱,不想让春晚这块大蛋糕被华国电视台独吞,就算有禁令,他们也会做各种尝试,你不让在除夕夜播出,那我就提前两天或者推迟播出。
地方台的节目也不叫春节晚会,他们叫新年大联欢或者其他的名字,反正就是要钻空子,办自己的春晚,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益。
林子轩和慕姗姗看的是录像带,在京城还收不到沪城电视台。
地方电视台的春晚已经初见雏形,除了沪城本地的节目,他们还邀请了港台的明星,下了很大的本钱,只是和华国电视台的春晚还相差甚远。
这就是沪城电视台请慕姗姗主持的原因,想提升自身节目的水平和档次。
地方电视台都在想法设法的办自己的春晚,就是不知道谁会成为第一个挑战者。
林子轩倒是有个想法,那就是拍一部贺岁的电视剧,把《编辑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马聚集起来拍一部两个小时的短篇电视剧,就在除夕这天播出。
即便无法超过春晚的收视率,也要试试看。
只是,这个想法要到下一年才能实现了,1996年就这么开始了。
第三百零一章 机遇
京城的庙会一向以人多拥挤著称。
所谓挤一挤有福气,大过年的,大家愿意出来凑热闹,沾沾福气,这一年就会顺顺利利。
其实,每年的庙会都差不多,生活在京城的百姓倒不是为了看新鲜,而是享受这种欢庆的氛围,毕竟一年只有这一回。
和朋友三五成群,吃着小吃,跟着人群走走看看,倒也惬意。
徐晶蕾就在人群之中,她现在还没有成为大明星,没有人会注意到她。
如果等到《卧虎藏龙》在电视台播出后,她走在大街上兴许会被人认出来,也可能不会,她觉得自己长了一张大众脸,放在人堆里根本就不显眼。
这是她比较郁闷的地方。
拍《我们俩》的时候倒没什么,那个片子讲究的是生活化,都不怎么化妆,只要把脸洗干净就得了,越是普通越好。
但《卧虎藏龙》不同,玉娇龙是九门提督的千金,不仅要化妆,还要看起来光彩照人。
每次化妆师为了让她能在镜头前面看起来更光鲜亮丽,都费尽心思。
徐晶蕾觉得很不好意思,没办法,底子差,只能靠化妆来弥补了。
这不是说她不漂亮,只是气质不同,她给人一种清纯的感觉,离美艳还有一定的距离。
她本身也不喜欢化妆,觉得清清爽爽的挺好。
对她来说,拍《卧虎藏龙》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尤其是和陈导明演对手戏的时候,要求特别严格,有几次导演觉得可以过了,陈导明还会让她再来几遍,直到过关为止。
徐晶蕾甚至觉得这位演艺圈的前辈在有意针对她。
她有着京城女孩的倔强,平时看着柔柔弱弱,但遇到压力还是能顶得住。
这部戏她刚开始演的不好,没有进入状态,后来越演越顺,找到了感觉,虽然还是没办法达到陈导明的要求,却自我感觉还不错。
演完《卧虎藏龙》,她回到电影学院,再去表演那些小品,觉得竟然这么简单。
徐晶蕾这才发现这都是拍戏时的收获。
同学们觉得徐晶蕾不仅变得自信了,连演技都提高了,看来演技光靠练习没用,还要真正去拍戏,去实践才行。
他们羡慕徐晶蕾还没毕业就能出演女主角,还能接连的接到戏约,据说著名导演赵宝钢点名要徐晶蕾出演角色。
原本在班里普普通通的女孩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连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俞菲鸿回杭城过年之前,提醒过徐晶蕾,不要演完就算了,要继续琢磨玉娇龙这个角色,以后可能还会有出演玉娇龙的机会。
徐晶蕾从林晓玲哪儿听说,林子轩似乎有一个造星计划。
林晓玲也不太清楚,就是听了那么一耳朵,反正不是坏事,应该是准备大力培养她了。
徐晶蕾对此有些欣喜,也有些惶恐。
她的人生从默默无闻一下子进入了快车道,别人需要争取的角色,她能很容易拿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想了很久,她逐渐平静下来。
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去抓住呢,每年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能演戏的不多,即便是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学生能混出名堂的也是少数。
徐晶蕾决定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不让机遇从眼前溜走。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贾章柯也想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他听从林子轩的建议,把《小山回家》的录像带寄到了香江艺术中心举办的独立短片展。
1993年,香江市政局举办了独立短片比赛,香江艺术中心主办了香江自主录像比赛。
到了1995年,市政局和艺术中心把两项比赛合并,成立了独立短片和录像比赛。
这个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新一代的年轻电影人进行独立电影的拍摄和录像制作,香江有独立电影的传统,很多大导演都是从拍摄独立电影起家的。
这个比赛在每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间举行。
贾章柯把录像带寄出去之后,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有天他接到通知,说是《小山回家》在短片展上获奖了,主办方让他去香江领奖。
至于得了什么奖他也不清楚,贾章柯就坐火车从京城到了鹏城,拿着香江方面的信函过了海关,来到了香江,找到了比赛的主办方。
这个比赛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剧情、纪录片、音乐录像、实验和动画。
《小山回家》获得是故事片的金奖,奖金是五万港币,这时候港币比人民币还要值钱一点,相当于五万两千人民币。
这对贾章柯来说属于意外之喜,原本没想到能够挣钱,现在总算是回本了。
赚钱值得高兴,更让他高兴的是在这个展会上遇到了不少同行,交流了经验,还有愿意投资独立电影的投资商。
独立电影由于个人化风格太浓,题材小众,往往没什么市场,能赚钱的片子不多。
投资独立电影的人要么是真的喜欢,要么是想从中寻找有潜力的导演。
有人看中贾章柯用五万人民币就能拍出像《小山回家》这样的片子,想和他合作,先从低成本的短片开始,再慢慢做大。
这是一家刚成立的小电影公司,叫做胡同制作,老板是两个喜欢电影的香江年轻人。
经过一番交流,他们愿意拿出二十万人民币来投资贾章柯拍摄新片。
《小山回家》的获奖给了贾章柯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拍的片子有人欣赏,能赚钱,还拉到了新片的投资,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拍摄新片了。
贾章柯从香江回到京城。
他把获奖得到的五万块奖金还给了那些凑钱给他的同学,把其中的三万块还给了林子轩,和林子轩说了说这次的香江之行。
林子轩把钱收下,听着他怎么从香江人哪儿拿到投资的。
二十万虽然不多,但对于一个还没有从学校毕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人导演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导演系毕业的学生还不一定能有拍片子的机会。
“那你以后就准备做导演了?”林子轩询问道。
“是啊,我觉得自己挺适合做导演的,我想拍点自己想拍的东西。”贾章柯回应道。
第三百零二章 国际化
过了年,上班后,有两个老外来到好梦公司,他们是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员工。
这家美国的电影公司去年就在京城设立了办事处,和好梦公司处在同一栋写字楼。
林子轩去他们的办公室发过名片,想了解一下电影国际发行的渠道,不过没谈出个所以然来,人家根本不重视像好梦公司这种小型的民营影视公司。
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设有亚洲区,亚洲区的总部在香江。
工作的重心放在香江和日本的电影市场,兼顾东南亚地区,在京城的这个办事处主要负责和华国的电影行业进行接触和协调,以推销自己公司的影片为主。
他们就算要合作也是和京城电影制片厂这种有实力的国有单位,或者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张亿谋和姜闻合作,这样更有保障。
这次他们来到好梦公司,是因为《不见不散》这部影片。
一个是这部电影在华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还有个原因是影片展现的是在美国生活的剧情,他们觉得如果在美国放映的话,会有不错的收益。
美国人或许弄不懂其中的幽默,但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应该能懂。
这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亚洲区的市场部给出的建议,他们对于在亚洲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电影都会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
这部电影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有没有借鉴的可能,值不值得对导演和演员继续关注。
他们建议以低价拿到《不见不散》在北美地区的放映权,这笔生意不会赚太多,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来说只是一笔小买卖。
至于好梦公司和冯晓刚这个导演,他们的评价是有一定潜力,可以接触,保持观察。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把重点放在张亿谋这类导演身上,冯晓刚现在还处在二线水平,没有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证明自己的票房能力。
只是这笔生意没有谈成,《不见不散》的北美版权已经卖出去了,打包价,就是那家剧组在洛杉矶拍摄时合作的美国电影公司。
“那你们有没有新的拍片计划?”老外询问道。
当然有啊,林子轩和冯晓刚给老外介绍了一下好梦公司目前的拍摄计划。
这不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