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担任制片人,韩三评是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大多来自京影厂。

    好梦公司的演员也会在其中出演,比如俞菲鸿会出演主角的妻子,冯晓刚在里面客串一家夜总会的老板,张国粒出演下岗职工的代表。

    加上京影厂的那些老演员,说是年度大戏都不为过。

    由此可见,韩三评是真的下功夫了。

    他不光是想拍一部主旋律影片,还要把主旋律影片拍的好看,于是,他把明星和主旋律影片结合起来,以此吸引观众的兴趣。

    但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让明星抢了影片的风头,观众光看明星,却忘了影片讲什么。

    所以,他在选择演员上以合适为主,没有让葛尤过来客串。

    这毕竟是一部严肃的反腐倡廉题材的影片,观众看到葛尤可能会出戏。

    作为国内电影行业的龙头单位,京城电影制片厂一旦动员起来,力量是很大的。

    《生死抉择》五月份筹备,六月份开机,九月份进入后期制作,十月份上映。

    争取在上面决定华影集团领导班子之前取得成绩,造成社会反响。

    这部片子在滨城拍摄,林子轩虽然是制片人,却不用真的跟着剧组去拍戏,只要把资金打到账户上就行了。

    再说了,他也管不了韩三评,随便韩厂长折腾去吧。


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凭

    通过论文答辩,慕姗姗拿到了京城广播学院电视文化传播专业的硕士学位。

    对她来说,就是走个形式,答辩没什么难度,主要是写论文花费了不少时间的精力。

    慕姗姗一直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她对待这件事比较认真,不愿意随便写篇论文应付过去,才拖延到现在。

    林子轩取笑她这是学霸综合症。

    在学校里,其他同学考六十分就会开心不已,终于过了及格线,学霸们不一样,他们考九十九分和拿零分一个模样,非要满分才行。

    要是看到一位学霸垂头丧气的走出考场,千万不能认为他考砸了,否则你会受到打击。

    慕姗姗虽然不是那种一定要拿满分的人,却对自身要求很高。

    林子轩在这一点上和慕姗姗不太一样,他是个追求八十分的人,八十分是个不上不下的成绩,既不会不努力,也不会把自己逼得太紧。

    他给自己留下了缓冲的空间,进退自如。

    这样的人或许会活的悠闲自在一点,却很难成为顶尖的存在,那些顶尖的人往往是追求完美的人,也就是一心要拿满分的人。

    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的道路也不同。

    京城广播学院在九八年成为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过慕姗姗不打算继续考博士了。

    或许是受到林子轩的影响,慕姗姗的心态变得平和不少,尤其是有了女儿之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过于追求事业了。

    如何兼顾职业和家庭是困扰这个时代职业女性的重要问题。

    说起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互相影响和促进。

    这些年,如果没有慕姗姗在一旁催着,林子轩或许走不到这一步。

    他可能只会写写小说,混混文艺圈,却不会开公司,成为引领国内影视行业风潮的人物。

    如果没有林子轩,慕姗姗或许会成为华国电视台著名的新闻主播,数年后甚至是主持每晚七点的《华国新闻》,也就是观众所说的“国脸”。

    《华国新闻》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本科出身。

    以慕姗姗的身世背景,在华国电视台新闻主播的职位上熬上十年的资历,到了两千年就有机会主持《华国新闻》。

    这或许正是李虹当初为女儿规划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林子轩的影响下,慕姗姗成了著名的综艺主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没办法把控方向,就像是大学生的命运一样。

    今年有经济学家向国家高层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意见,扩招的幅度在一倍以上。

    他们提出几点理由,其一华国的大学生数量远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其二由于国企改革,有上千万的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了不让年轻人和下岗职工竞争,就把他们送到大学里去。

    其三国家要保持经济增长率,就要扩大内需,子女上大学需要老百姓花钱,促进了消费。

    其四高校有能力扩招,此时一个老师只带七名学生。

    总结起来,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这是高校扩招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高校扩招的建议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教育学家,所以这是一次经济行为,而不是教育决策。

    报纸上对此有一些争论,不少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扩招应该循序渐进,当前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扩招后的教学要求。

    而且,不能把现在的问题推到以后解决。

    扩招之后,或许能暂时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可四年后呢,这批学生毕业了,还是照样要走向社会,面临就业。

    扩招一方面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从精英转向了大众。

    为了祝贺家里出了第一位硕士生,林子轩带着家人出去吃了顿饭。

    在这个年代,硕士生已经不稀奇了,他就是借着这个理由一家人热闹热闹。

    “老哥,嫂子都硕士了,你这个文凭有点低啊。”吃饭的时候,林晓玲埋汰道。

    “改天我拿个博士给你瞧瞧,现在拿博士又不难。”林子轩谈定道。

    这倒是实话,不少高校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只要交钱就能上,去不去上课无所谓,到时候发毕业证,硕士博士都有。

    其中最好拿的是工商管理一类的学位。

    一些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就是遇到了好时候,胆子大一点,发家致富,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不缺钱,缺得是文化底蕴。

    遇到记者采访或者参加交流活动,如果说自己是小学毕业,有点拿不出手。

    于是,这类针对企业家的培训班就应运而生,学校方面主要是为了捞钱,企业家得到了文凭,拿出去有面子。

    有些甚至是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院校合作,资产不到五千万的老板都进不去,门槛很高。

    这其实算是一种商业交流活动,这帮企业家在一块上上学,兴许还能谈合作,如果有女人想傍大款,也会想办法进入这种培训班。

    “那能一样么?他们那是自欺欺人呢,明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林晓玲反驳道。

    “思想狭隘了不是,现在是经济挂帅的时代,成功的标准变了,以前是唯有读书高,现在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林子轩调侃道。

    “你们俩啊,吃个饭都不消停。”郑秀莲不满道,“甭管什么时候,多念书都有好处,以后让小雪念博士,咱家也出个博士。”

    老一辈人对念书较为执着,他们经历过那个没书可读的年代,吃过没有文化的苦。

    “那行,咱们小雪以后考个女博士。”林子轩逗着女儿玩儿。

    “随她自己吧,别逼得太紧了。”慕姗姗看着女儿,关爱道。

    小丫头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博士,她在乎的是,那个博士能吃么?


第四百四十五章 调节

    五月中旬,当《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持续火爆的时候,姜闻带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剧组回到了京城,经过大半年的忙活,电影终于杀青。

    主要是资金快花完了,否则他还要继续折腾呢。

    来自欧洲的投资商见识了姜闻拍片时的状态,备受折磨。

    即便他们和不少文艺片导演合作过,知道这些人有艺术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闻这样的也不多见。

    这不是说姜闻脾气大,相反姜闻发脾气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讲道理。

    欧洲的投资商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被说服了,眼看着资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镇里有一条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够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绿水的感觉。

    为了追求效果,剧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大问题。

    姜闻是那种只要手里有钱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从来不知道要节省资金。

    在他的观念里,不敢花钱拍什么电影。

    别看欧洲的投资商对姜闻头疼,可只要《许三观卖血记》在欧洲获得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投资姜闻的下一部电影。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会受到追捧和优待。

    接下来,姜闻要去法国做电影的后期。

    欧洲电影公司的设备更先进一些,国内大导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国外做后期。

    以京城电影制片厂为例,厂子里的设备都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没有报废就不错了。

    在电影行业,好莱坞的设备最先进,尤其是特效技术,其次是欧洲和日本。

    国内的电影设备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落后至少十年的时间。

    不仅是电影制片厂,电影院也一样。

    为了放映《泰坦尼克号》,华影公司花重金改造了京城的院线,还从美国的音响公司引进了一套新型的扬声器系统。

    这套系统专门为数码音响电影院设计,可以逼真的还原影片中的音响效果。

    从这里就能知道,国内的院线原来是什么样子,影院的设备早就过时了。

    不是说大家不想用好东西,而是没钱买,或者说不舍得花钱买,总觉得还能用,凑合凑合就行了,久而久之,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见,国内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迫在眉睫。

    这和工厂一样,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就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

    相对于对姜闻的头疼,欧洲人对葛尤相当满意,认为葛尤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

    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对葛尤还不太了解,葛尤应该属于后天努力的类型。

    葛尤善于演绎小人物的内心,他知道那是一个什么状态。

    影片中许三观就是个地道的小人物,在和姜闻的探讨中,葛尤尝试了很多种表演方式,寻找状态,光是这个过程就用了一个月。

    结果效果很好,他虽然演出过不少小人物的形象,但这次演出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感觉。

    欧洲的投资商邀请葛尤到欧洲发展,和欧洲的知名导演合作,应该会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这是好机会啊,多少人都想进军国际影坛呢,你怎么就这么给拒了?过去试试也好,就算不成了,咱还能回来不是。”林子轩好奇道。

    “还是算了,我倒不是不动心,而是觉得成不了。”葛尤摇头道,“火花是那么好碰的么?要真那么容易碰,早就酿成火灾了,别到时候拍出来的东西中不中洋不洋,那就没脸了。”

    “你就是放不开,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姜闻反驳道,“我倒是想去,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