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
事实上,总局不可能妥协。
而且,等到这个导演被处罚了,记者会很高兴,对他们来说这是大新闻。
“行了,我再琢磨琢磨怎么改吧。”姜闻如此说道。
看着姜闻平静下来,林子轩离开了姜闻的电影公司。
姜闻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当初开这家电影公司的时候意气风发,想要做一番事业,到了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主要是产量太低,你几年才拍一部片子,公司里的员工怎么养,谁还愿意跟着你。
如果像冯晓刚那样一年拍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还能维持的下来。
在国内,像姜闻这样的情况不少,张亿谋以前也有自己的班底,不过现在他加入了张伟评成立的影视公司,成为艺术总监。
随着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迅速发展,导演从海外获取资金,单打独斗的局面将逐渐消失。
加入影视公司,成为签约导演,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影视公司为导演提供拍摄资金和配套服务,导演可以安心拍片子,不用为其他琐事操心。
林子轩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看电影。
“姜哥怎么样?没问题吧?”慕姗姗关切道。
“没事儿,就是发发牢骚,他心里明白着呢。”林子轩回答道,“看了李桉的片子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找到采访的要点?”
由于要给李桉做一次访谈,慕姗姗正在做功课。
采访一位导演,至少要把人家的电影大致过一遍,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别闹出笑话来。
李桉的电影没有在内地上映过,慕姗姗从广播学院的表演系找来了录像带。
“说不好,他的电影感情方面表现的很好,尤其是在处理女性之间的感情上非常细腻。”慕姗姗评价道,“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集中在李桉怎么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对于电影本身的评论倒不是很多。”
慕姗姗之所以没有在李桉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做访谈,是因为不太了解李桉和他的电影。
再说,国内的电影圈对李桉的研究不多,资料不好找。
“观众不见得喜欢听电影里的故事,他们都没看过李桉的电影,估计更喜欢名人的八卦,比如李桉曾经在家里闲了六年时间,李桉和好莱坞大明星的合作等等。”林子轩分析道。
“那怎么能行?我想进行有深度的访谈。”慕姗姗坚持道。
“好吧,到时候别忘了问他对奥斯卡的看法,观众肯定想听这个。”林子轩提醒道。
第四百六十九章 困顿的时光
1985年,李桉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后曾经有过一段困顿的时光。
刚毕业的时候还很意气风发,他的毕业作品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显露出过人的导演才华。
他被美国大型经纪公司的经纪人看中,成了经纪公司的签约导演。
那位经纪人非常看好李桉在美国的发展,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这时候,李桉的妻子还在上学,李桉写了个剧本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寻找投资的机会。
他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电影公司,有的电影公司觉得不错,就建议李桉对某个部分加以修改,过了两个月再去,电影公司还是建议修改。
这在好莱坞是正常现象,电影公司会让作者三番五次的修改,这样一耗就有一两年时间。
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这被称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企划炼狱。
据说平均一个剧本从初稿到开拍要经历五年左右,这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绝大部分新人的剧本根本走不到最后。
好莱坞不缺少剧本,缺少的是机会。
在没有知名导演推荐,没有后台的情况下,想拿着剧本在好莱坞获得成功那是天方夜谭,这就是真实的好莱坞。
那几年,李桉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剧本。
他自己写的剧本,和其他美国编剧合作的剧本,找美国作家来写的剧本,总共有十几个。
光写剧本,找不到投资,拿不到钱,他只能靠着妻子的收入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除了写剧本,他平常就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做家务。
到了1990年,所有的路子都堵死,没有一个剧本成功,锐气消耗殆尽,他有些绝望。
毕业快六年,仍然一事无成,刚开始还能谈谈理想,如今快要四十岁,也不好意思谈理想了,只能整日的消沉。
这期间,李桉会帮人家拍片子,不是做导演,而是看器材做剧务这种杂活。
但他做剧务不太机灵,不懂得变通,闹了不少笑话。
“您那时候怎么想的?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么?”慕姗姗询问道。
“不是这样的,我还是觉得我只适合做导演,不适合做剧务,做其他事情都不太灵光。”李桉回应道,“到了九零年,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岳父和岳母来美国看孩子,他们一下飞机,我太太就叮嘱他们不要提拍片的事情,怕我会受不了。”
“到了连提都不能提的地步?”慕姗姗诧异道。
“倒不是不能提,而是那段时间我非常消沉,我太太担心我。”李桉回忆道,“那时候家里都是我做饭,我每天做好饭菜给他们吃,岳母问我,你烧饭这么好吃,我来投资给你开面馆好不好?”
“您当时怎么回答?”慕姗姗好奇道。
“我说,我开餐馆跟家里烧饭不一样。”李桉略带苦涩的笑了笑。
虽然有些消沉,李桉却没有真正放弃电影,他给宝岛的报纸写影评和报道,也写剧本。
几个月后,转机来了,他写的剧本在宝岛获了奖。
此时,李桉的存折里只剩下四十三块美金,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得了奖,要回宝岛领奖,可机票就要一千美金,李桉根本负担不起,还要宝岛这边寄钱给他才能返回宝岛。
领奖的当天,李桉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只得借了弟弟的西装和领带。
“我看了您拍的第一部长片,里面出现了太极拳,您是怎么构思的?”慕姗姗提问道。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一天觉得太极里的推手很有意思,就像是人际关系一样,要圆柔应对,而不是硬碰硬。”李桉解释道,“我觉得武术和人生哲学有关,为此还去波士顿拜访了一位太极拳师傅。”
“练习太极拳?”慕姗姗追问道。
“主要是请教问题,那时候很穷,做研究都是自己来,除了访问,还想亲身体验一番。”李桉回答道,“于是就到附近的社区大学里报名学了太极拳,一周一次,学费很便宜,学了一个多月,一边学一边写剧本。”
这个剧本为李桉赢得了四十万台币的奖金,还有一个拍片的机会。
宝岛的电影公司给李桉提供一千两百万台币的资金,让李桉在美国包拍。
所谓包拍,就是电影公司给钱,李桉交影片,至于李桉怎么拍,电影公司不管。
“当时有人鼓动我卷钱跑路,到美国就不回来了,买套房子,改善家人的生活。”李桉沉声道,“我还是想把片子拍出来,和电影公司谈了十天,签了合同,我弟弟是担保人。”
一千两百万台币相当于四十五万美金,对于山穷水尽的李桉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但想用这笔钱在纽约拍一部电影并不容易。
李安只能找熟人帮忙,薪酬便宜,就这样组成了一个混杂的剧组,计划一个月拍完。
他要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先做好计划,计划好了才去拍片,这样能省钱。
整部电影拍了二十四天,李桉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这部片子我一毛钱都没有赚到,电影公司的钱都用到影片中了,连道具都是从我家里搬的。”李桉讲述道,“徐立公来纽约看片子,在我家里做客,奇怪我家里穷的连张餐桌都没有,我告诉他,餐桌在拍片子的时候被砸烂了。”
电影的最终成本是一千三百五十万台币,折合四十八万美金。
获得了宝岛金马奖多项提名,并拿到最佳男主角、女配角和评审团特别大奖,在宝岛的票房成绩超过一千八百万台币。
李桉以后的电影事业就顺风顺水了。
在宝岛接连取得成功,返回好莱坞拍片,进入好莱坞主流的电影圈。
“您对奥斯卡怎么看?”慕姗姗最后问道。
“奥斯卡是美国电影的一个奖项,我觉得用平常心对待就好,每年的奥斯卡都会有风向球,会有很多的公关活动,那些会员会受到彼此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还有票房和影评等等。”李桉如此说道,“大家都在拼命的往前挤,拿奖的话是很大的荣耀,全世界都在看,不拿奖并不表示艺术比别人差,就是这么回事。”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
李桉虽说性格上有些内向,但不介意交流和宣传。
从事电影行业,尤其是在好莱坞那种商业化的氛围下,每一部电影都要或多或少的进行宣传,越是成功的电影宣传周期越长。
导演作为好莱坞体制的一部分,在签合同的时候就会有配合宣传的条款。
不像内地,大导演可以耍大牌,不想宣传直接走人,大家还会觉得有大导演的风范。
要是在好莱坞这么做,按照合同需要赔钱,商业化的社会就是如此。
李桉参加电视采访节目是常有的事儿,无论在美国还是宝岛都难以避免,观众想知道这个导演过往的经历,是怎么成功的。
东西方观众在文化上或许会有差异,但在八卦上是相通的。
八卦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人类喜欢窥探他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李桉刚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许会不好意思,可讲述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实际上,慕姗姗访谈的话题尺度并不大,远不如美国和宝岛的同行。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同,那些人谈论的话题更为肆无忌惮,包括个人的私生活,或许还会加以调侃和讽刺。
对李桉来说,慕姗姗的访谈恰到好处,没有触及到个人隐私的层面,谈话风格比较舒适。
两人更多的是对电影中的情节做了交流,尤其是李桉早期的华语影片。
自从凤凰卫视播出了《姗姗访谈录》后,这档节目在海外华人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了内地第一档深度访谈类节目。
访谈结束,李桉会带人到全国各地看外景,第一站是戈壁沙漠,天山冰川。
自从看了《美丽华国》的节目后,他承认内地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这种风光景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拍出来一定会很有感觉。
就像好莱坞拍外景往往选择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样,那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迷人。
八月中旬,《生死抉择》的剧组回到京城。
这部戏原计划是三个月拍完,现在只用了两个半月,进度飞速。
倒不是粗制滥造,而是京城电影制片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当地部门的配合,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可见国有单位一旦发力,效率惊人。
这背后是韩三评的期望。
回到京城后,剧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