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为那些书迷准备了小礼物,是签名的圣诞贺卡,上面印制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书中的各种人物形象,由出版社定制。

    由此就能看出,国外的出版社尤为注重图书的推广,以及与书迷的互动。

    “明天下午有个书迷俱乐部举办的读书会,你们想参加么?”林子轩邀请道。

    这三人喜欢《小雪的大冒险》,林子轩送给他们一套签名图书和人物贺卡,对于这次的经历,他们颇为兴奋和满足。


第五百五十二章 配合

    圣诞节这天的上午,陈咯带着林子轩逛了逛伦敦城。

    她在伦敦上了两年学,对这座城市的各个景点有所了解,是一个还算合格的导游。

    两人乘船在泰晤士河上走马观花般的游览,拍了一些照片。

    或许是因为这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即将迎来新世纪,伦敦各处举行了不少的庆祝活动,民众陷入了狂欢之中。

    林子轩过了那种喜欢喧闹的年纪,对圣诞节的氛围没有太大的兴趣。

    陈咯还年轻,充满了青春活力,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

    两人的组合挺有意思,这或许就是代沟。

    与此同时,《大腕的葬礼》在京城上映五天,票房超过三百八十万,成为今年京城最卖座的电影,形势一片大好。

    由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宣传,影片首轮放映火爆,让电影院始料不及。

    观众爆满,上映场次太多,京城地区的拷贝已经增加到了三十个,远超冯晓刚的前三部贺岁片,据说在沪城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京城。

    有些影院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甚至是买不到电影票的现象。

    那些首轮放映的影院纷纷要求延长放映档期。

    原本首轮放映到一月三日结束,第二轮放映的影院还在等着,但这些影院要求延长到一月十日,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赚钱。

    京城新影联公司负责影片在京城地区的发行,他们本来预计《大腕的葬礼》在京城的总票房会超过一千万。

    现在他们提高了预期,认为影片在京城的票房至少超过一千五百万。

    这是实打实的票房,好梦公司没有采用包场的手段抬高票房,观众进影院是冲着电影去的,不是上面摊派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说《大腕的葬礼》就能像《生死抉择》那样票房过亿了。

    首先,《大腕的葬礼》在全国各大影院的排片率不高。

    在京城或许火爆,但在其他城市不容乐观,没有上面的支持,就拿不到高的排片率。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半月,不可能放映四五个月。

    再者说,没有单位包场,很难做到场场爆满。

    所以,想要达到《生死抉择》那样过亿的票房不太现实,按照好梦公司内部的估算,《大腕的葬礼》国内票房应该在四千万左右。

    如果没有盗版的话,票房有可能超过六千万。

    这么火爆的开局让冯晓刚颇为兴奋,他正带着演员在南方的城市做宣传。

    他们一路宣传,和观众见面交流,影片在观众中的口碑普遍不错。

    有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不像其他贺岁片,笑一笑就忘了,而是给人触动,把葬礼变成喜剧,强烈的反差具有戏剧效果,葬礼变成广告招商,让人感到新鲜有趣。

    还有观众认为影片带有黑色幽默,借助精神病人之口说出网站、房地产就是烧钱,讽刺了社会上很多可笑的事儿,很多可笑的人。

    电影中的台词成为了当下的流行语,比如“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不少影评人一反常态,没有一窝风的批评冯晓刚的新片,而是给予了肯定。

    有影评人认为《大腕的葬礼》有强烈的时代感,这部电影承载了许多的社会内容,对社会现状进行了一次揭露和批判,剧情看似荒诞,其实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腕儿”这个词汇在旧社会是土匪的黑话。

    如今已经走向歌坛、影坛、体坛,甚至是政坛,不仅是荣耀的象征,还是金钱、利益和权利的结合,成名立腕成了一种追求和时尚。

    电影正是借助大众对于大腕的追捧,讲述了这个让人啼笑皆非和深思的故事。

    有赞扬就有批评。

    有的影评人重点批评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这的确是令人诟病的地方。

    观众对植入广告的容忍度会大一些,影评人则斥责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伤害。

    冯晓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坦然,毫不避讳的谈到了这个话题。

    “我拍这个片子不能赔钱,三千万的投资,一千万的宣传,这么大投资光靠国内的票房肯定收不回来,不加广告还能有什么办法,不能让电影公司亏本,要是这么亏上两三部片子,那公司就倒闭了,谁还给我投资啊。”冯晓刚如此说道,“等哪天我不用考虑票房和投资的时候,也能拍出让影评人满意的片子。”

    冯晓刚不是那种把艺术看的高高在上的导演,他不介意直接谈钱。

    有些导演不愿意谈钱,觉得庸俗,艺术家的事儿就不能和钱搅和在一起。

    还有影评人批评冯晓刚的贺岁片没有突破,还是原来的套路,换汤不换药。

    “大家都在说突破,拍电影要突破,要不一样,不重复,有艺术追求,观众才不管你突破不突破,观众要求的是好看,你突破到观众都不认识你的程度,观众就会说我来看你干吗?”冯晓刚反驳道。

    这部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什么艺术性。

    冯晓刚知道观众要看什么,用不加雕饰的大白话记录了一个个社会现象,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嘲弄,不忿儿,甚至是对于权贵的蔑视。

    通俗点讲,这是一部平民化的电影,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

    林子轩接到国内电影票房的消息后,去参加了书迷俱乐部的读书会。

    陈咯仍然穿着一身巫师袍跟在他的身边。

    在读书会上,林子轩需要朗读《小雪的大冒险》中的章节,和书迷进行交流。

    出版社希望他能用英文朗读,英国的书迷能听得懂,这个要求说起来不算过分,不过林子轩坚持用中文朗读。

    这趟来英国和出版社合作没有遇到大麻烦,却出现不少的小问题。

    就像在签售会上,出版社建议林子轩用英文签名,也就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和英文版图书上的作者名一致。

    林子轩没有答应,仍然用中文签名。

    在读书会上同样遇到了这种问题,林子轩想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朗读的时候用中文,陈咯接着用英文重新朗读一遍。

    两人配合着完成这次的交流活动。


第五百五十三章 长大成人

    结束了书迷俱乐部的活动,林子轩带着陈咯回到酒店。

    他在伦敦的活动基本上结束了,剩下那个文学沙龙可参加可不参加。

    文学沙龙是一种西方文学界流行的社交方式,参加的人员有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社的编辑和艺术家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就是一个伦敦文学界的小圈子。

    林子轩和英国的作家不熟,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谈不到一块去,参加这类活动会很无聊。

    如果不是还有一些文件要处理,他更想尽快回国。

    陈咯在伦敦寄住在一户华人家庭,这两天由于要陪着林子轩跑活动暂时住在酒店里。

    明天是节礼日,各大商店会打折促销,相当于购物节,英国人会在这一天疯狂大采购。

    林子轩觉得应该买些礼物带回去,就答应和陈咯一起逛商店。

    他向国内打了电话,询问了慕姗姗的意见。

    他对买礼物这种事不怎么在意,一般在机场的商店随便买一些特产就完了。

    礼物不贵,却是一份心意,不光是给家人的礼物,还有亲朋好友,人情往来在所难免。

    慕姗姗以前做节目经常出国,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

    聊完了礼物和生活琐事,还有工作。

    慕姗姗过两天要去杭城,准备《华国之声》总决赛的直播,给节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除了华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国内很少有综艺节目采用直播的方式,直播容易出问题。

    春晚有备播带,《华国之声》可没有。

    总决赛冠军当场选出,学员和现场观众的情绪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直播是最好的宣传噱头,不仅能够回应对节目的质疑,还能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

    自从《华国之声》在电视上播出以来,就有媒体质疑节目的公正性,认为学员被淘汰是节目组和明星导师内定的结果。

    一档竞赛类的节目难免会有争议,争议带来关注,对节目起到宣传的作用。

    只是,争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是一边倒的骂声,那这个节目就没有口碑了。

    总决赛的直播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种种对节目的质疑。

    最后的决战,谁唱的好观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很难作假,导师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至少让观众感觉上很公平。

    《华国之声》有没有黑幕和内定?这个肯定有。

    比赛到了现在,一些学员已经和音乐公司私下达成了协议,节目一结束,双方就会签约。

    音乐公司当然想让自己看好的学员拿总冠军,有了总冠军的头衔,才好出专辑做宣传。

    可以说,进入最后总决赛的六位学员背后都有音乐公司的支持,但总冠军只有一个。

    音乐公司用自身的资源为学员找歌曲排练,和导师拉关系,利用媒体抹黑其他的学员,力争把自己看好的学员推上总冠军的宝座。

    慕姗姗不去管音乐公司私底下的小动作,只要别太过分,影响到节目的口碑就行。

    有利益就会有纠葛,这种事情无法禁绝。

    挂了电话,林子轩带着陈咯到酒店的餐厅吃晚饭。

    虽然以前在纽约生活了小半年,林子轩还是吃不惯西餐,看着面前像是浆糊一样的浓汤就觉得难以下咽。

    “九二年在纽约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做饭,纽约中餐馆的味道不对,西餐更别提了,主要还是为了省钱,那时候剧组太穷,租车子都是挑最便宜的。”借着食物的话题,林子轩说起了往事。

    有了这几天的相处,他和陈咯熟络不少,可以聊一些深入的话题了。

    “伦敦中餐馆的饭菜也不好吃,刚来那会不习惯,现在好多了。”陈咯回应道。

    “在国外生活不容易啊。”林子轩感慨道,“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是问题,还有种族歧视,我们拍电视剧那会遇到不少困难,人家一看你是亚裔,就不给你好好办事,拖上几天,有的还会借机勒索。”

    由于两家走的近,陈咯对林子轩还算了解,知道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的过往。

    《京城人在纽约》那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她才七八岁,印象不深,不过她知道那是国内第一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剧集。

    当年轰动一时,冯晓刚正是凭着这部电视剧崭露头角。

    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为国内演艺圈的领军人物,冯晓刚带动了国内商业电影的发展,姜闻的文艺片风格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