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当他们看了《京城人在纽约》之后就会知道这个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传言始终是传言,美国乞丐仍然是乞丐,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在超市里大吃大喝会被警察抓起来,千万不要尝试,还可能被打。

    所谓的救济金只发给有一定资格领取的美国公民,不是谁都能拿到手的。

    资本主义国家不是慈善机构,不是说跑到美国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些都是骗人的。

    《京城人在纽约》通过实地拍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给华国持续升温的出国热泼了一盆冷水,让那些盲目的出国者看到了在美国将会遭遇什么样的生活。

    美国富饶,赚钱的机会也多,这些都是事实,但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出国。

    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引导,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知识和技术,这个可以,走出国门,经商投资,这个也可以。

    对于那些根本没想好出国做什么,盲目跟风的人,《京城人在纽约》就是他们的写照。

    剧中的王起明和郭燕就是盲目跟风的人,他们英文都听不懂,只因为有亲戚在美国,靠着亲戚的关系取得了签证,放弃国内的一切,来美国淘金。

    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这部电视剧异常的火爆,和两年前全国百姓说《渴望》颇为类似。

    剧中的扮演者彻底火了,成为广告商追逐的对象,姜闻就不用说了,整天被骚扰。

    电视剧还没播完,远在美国的王箕就接到了国内一家酒厂的电话,出高价请她拍摄广告,广告词都想好了,“某某家酒,叫人想家”。

    那些在《京城人在纽约》电视剧里做贴片广告的厂家乐开了花,30万美金花的太值了。

    这部电视剧不仅在华国电视台播出,接下来还会在各省市的电视台轮番播出,剧中的植入广告相当于一遍遍的在打广告,这种效果其他电视剧根本没法相比。

    《渴望》能做到这种程度,只是当初拍摄《渴望》的时候还不流行广告植入。

    《京城人在纽约》是目前广告植入最为成功的范例,带来的经济效益尤为可观,说是能救活一个厂子都不夸张。

    效果最明显的就是石总的胃药企业。

    看了这部电视剧,华国百姓以后治胃病就认准这个牌子了,药企的销售额一下子就上了好几个台阶,虽然没有造成大抢购,不过全国各地的药店都赶紧补货,以免卖断货。

    那些准备出国的人也会在国内采购大量的药物,就是怕到国外水土不服,外国的药物不好使,还是国内的中成药值得信赖。

    这就是一部电视剧带来的影响力。

    当《京城人在纽约》播出到一半的时候,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在华国电视台第一频道播放,播出的时间放在周六晚上的十点钟,周日下午两点钟会进行重播。

    周六晚上的黄金档是综艺节目《文艺天地》,这一天不播放电视剧。

    这让追剧的观众有点着急,都想看看接下来的剧情,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文化访谈》。

    华国电视台事先做了预告,第一期的《文化访谈》讲的就是《京城人在纽约》的幕后故事,说一说整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

    由于华国电视台对电视剧的重视,把《文化访谈》安排到了一个不错的播出时段。

    明天是周日,观众基本上都在家休息,否则按照华国百姓看电视的习惯,看完电视剧就睡觉了,没有多少人会看十点后的节目。

    吸引观众的除了对《京城人在纽约》幕后故事的关注,还有主持人慕姗姗。

    慕姗姗离开电视荧屏大半年的时间,观众只知道她出国进修了,具体情况没人了解,这是一个消息相对封闭的年代。

    这一期的节目就揭开了慕姗姗的生活状况,她随着电视剧的摄制组来到了纽约。

    《文化访谈》中展现了大量的拍摄资料,记录了《京城人在纽约》剧组在纽约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趣事,让观众了解到整部剧集制作的艰辛。

    原来这群人真的在美国拍摄,拍摄真的那么辛苦,一切都要斤斤计较。

    在《文化访谈》中,林子轩披露了一个小细节。

    在剧中,王箕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中餐馆老板却开了一辆道奇牌轿车,不符合她的身份,道奇在美国算是较为廉价的牌子,真正的有钱人怎么着也要开宝马。

    只是,在租车行,租道奇一天是一百美金,租宝马一天是八百美金。

    怎么选择就显而易见了,能省则省,这也反映了美国的消费水平真的很高。

    这一期的《文化访谈》让慕姗姗重新回到了华国观众的视野。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失之间

    《文化访谈》这种节目形式给华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个节目不是正襟危坐的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间聊家常一样,主持人和嘉宾都很放松。

    观众看的同样轻松,还能了解一些电视剧拍摄的幕后趣事,感觉上很亲近,不知不觉间时间就过去了,让人意犹未尽。

    他们不知道录制节目时的辛苦。

    那些观众觉得放松的状态、有趣的话题、逗乐的瞬间看似自然而然的发生,其实是反复排演的结果,这和拍摄电视剧没什么区别。

    林子轩他们录制了大概八个小时,最后剪辑成一个小时,选择的都是最好的状态。

    不管怎么说,观众认可了这档节目,重新记住了慕姗姗。

    实际上,在前段时间华国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寻根》中慕姗姗就出现了,不过喜欢看纪录片的观众不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今随着《京城人在纽约》的火爆,慕姗姗带着新节目强势复出。

    和《方大综艺》时期相比,这时候的慕姗姗褪去了青涩,更为成熟和稳重,给人感觉很有文化内涵的样子,而不是当初那个活泼的女孩了。

    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到她在纽约参与了电视剧的筹备,采访海外的华人,拍摄了纪录片,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对慕姗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慕姗姗的形象从一个单纯的主持人转向了制作人,观众看到了她的成长。

    《文化访谈》播出后,收获了不少好评,被认为是华国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慕姗姗的主持风格亲切稳重,贴近观众。

    “怎么样?有没有重回巅峰的感觉?”林子轩说笑道。

    “我又不是新人,刚主持《方大综艺》那会倒是会在意报纸上的评价,看到夸奖就高兴半天,看到批评就会心情低落,现在倒是看开了,一档节目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众口难调嘛,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慕姗姗轻松道。

    “这是因为报纸上都是夸你的,要都是骂你的,估计早就急了。”林子轩取笑道。

    “你这是以己度人,我不和你一般见识,快过年了,有不少事要忙呢。”慕姗姗淡然道。

    这一年,元旦和除夕离得很近,再过半个月就要过年了。

    今年慕姗姗不用主持春晚,春晚主持人还是三个,其他两位主持人没变,另一位主持人正是接替慕姗姗主持《方大综艺》的那位小姑娘。

    那位叫做杨兰的小姑娘很有能力,很快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人生没有完美,一个人不能占据所有的好处,有所得就会有所失。

    慕姗姗成功转型,开始了新的主持生涯,对于春晚,她没什么遗憾,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她现在更为专注节目的制作,而不是名气。

    “这次咱们可以一起在家里过年了。”慕姗姗如此说道。

    当《京城人在纽约》在华国电视台播放结束的时候,林子轩意外的接到了胃药企业石总的电话,石总请他吃饭,在京城饭店。

    京城饭店是京城的标志性建筑,非常豪华,经常用来接待外宾。

    林子轩和石总平常联系的并不紧密,人家毕竟是一家大企业的老总,平时忙的很。

    从电话里可以听出石总很高兴,这次主要是为了投资了《京城人在纽约》的事情,公司的业绩快速增长,石总请客是为了双方合作愉快。

    林子轩和冯晓刚一同前往,在京城饭店的一个包间里和石总见面。

    以林子轩的工资想在这里吃顿饭很难,京城不是没有奢华的地方,只是他消费不起,也只有石总这种大老板才能在这儿常住。

    “小林,你们这部电视剧拍的好,我每集都看了,感触很深。”石总端着酒杯,感慨道,“不过最值得高兴的还是公司的业绩涨上去了,说实话,我投资你们的时候没多想,就是觉得这故事特别好,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收获。”

    “那是石总你慧眼,看得准,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公司了。”林子轩附和道。

    “我当初带着科研成果和500万借款南下创业,一转眼快十年了,说起来还真是靠着我的眼光。”石总回忆道,“以后有机会咱们还合作,我看人很准,小林你是个福将啊。”

    “您过奖了,都是运气。”林子轩客气道。

    他想了想,就把建影视基地和拍电影的事情说了出来,以石总的财力,愿意投资的话一切就好解决了。

    “电影的事我不懂,国内看电影的观众不多吧。”石总思考道,“你说的那个影视基地倒是可以考虑,过了年你把影视基地的布局和规划给我看看。”

    石总在公司里担任总裁、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大权在握,说一不二。

    不过,他的钱也不是风吹来的,拍电影不靠谱,投资太大,还不一定能上映,如果是电视剧还行,投资不大,电视观众基数大。

    至于影视基地,这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东西,属于目前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大有可为。

    1992年,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商机,石总的公司制定了以医药产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策略,想要进入其他行业分一杯羹。

    吃饭的时候,石总意气风发的谈论着他对未来的设想。

    他把企业定位成为跨行业、多功能,外向型的企业,公司要不断的向外扩张。

    林子轩直觉上这么做很危险,摊子铺的太大,贷款太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很多公司都会经历的困境。

    不过他和石总的关系还没到那种程度,可以看得出石总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果贸然出言劝说,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这就是交浅言深了。

    再说,他能看到的问题,或许石总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还是以后再说吧。

    吃完饭,林子轩和冯晓刚走出京城饭店,来到街头。

    “真是奢侈,一顿饭抵得上我半年的工资了,这吃的太心疼了。”冯晓刚回头看着灯火通明的京城饭店,感叹道。

    “以后兴许咱们也能在这儿包房常住呢。”林子轩玩笑道。

    “那估计只能是在梦里了。”冯晓刚摇头道。

    两人说笑着,走进了京城的夜色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一百五十三章 幸福感

    新的一年,华国百姓很高兴,因为国家终于施行了工资改革。

    华国前两次工资改革分别在195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