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关键的是收视率有保障,不愁销路,华国电视台已经预定了第三部。
自从《我爱我家》播出后,情景喜剧的概念在华国电视圈被人熟知,也有制作单位进行模仿,可制作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有的是人物形象太单薄,有的是剧情太粗糙,或者演员不入戏。
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原因,林子轩只是提出一个建议,能不能拍好还是要看陈常乐的能力,这点林子轩就没办法了。
其实,陈常乐也能想到,现在的影视圈缺少创意,但不缺少模仿。
只是他下不了决心,听了林子轩的话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对成功者的信任,林子轩在电视剧上没失过手,说出来的话才可信。
林子轩也就是提提建议,说说自己的想法,不会帮着弄本子,他没那个时间。
中午陈常乐请客,随后送林子轩回酒店。
回到房间,林子轩发现巩莉正在和葛尤聊天,徐繁也在场。
巩莉和葛尤马上要到鲁省拍戏,在《活着》中扮演一对夫妻,两人以前就认识,徐繁和巩莉是一个学校毕业,也能扯上关系。
虽然在这届金牛奖上两人是竞争对手,但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没什么好计较的,否则真的就计较不完了,累着自个。
“这是小林,《活着》就是他写的。”葛尤简单的介绍道。
“你好,你的小说写的真好,我都看的哭了。”巩莉起身伸出手,和林子轩握手。
她的声音清脆,话语中带着客套,眼神倒是有点真诚。
“那是我的荣幸,张导来了么?”林子轩客气道。
“张导还在周村忙着,没时间过来,就我和制片人来了。”巩莉回应道。
大家说了几句闲话,巩莉就离开了,看得出,她对不熟悉的人抱着提防心理。
“葛老师,和巩姐演对手戏感觉怎么样?”徐繁好奇道。
徐繁这么问其实存着比较的心思,她和葛尤演对手戏明显有压力,如果巩莉能让葛尤感觉到压力,那说明她和巩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怎么说呢,还没真拍,也就是排演了几次,互相学习吧。”葛尤如此说道。
第一百六十四章 邀请
葛尤这么说就表明他面对巩莉的时候压力不大,没什么心理负担。
此时巩莉已经是国际大明星了,葛尤才主演了一部小众电影,算是电影界的新人,两者无论是名气还是片酬都差距不小。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方被另一方的气场镇住的状况,也就是压戏。
如果是姜闻和巩莉演对手戏,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这也是当初张亿谋犹豫的原因。
这可是一部大投资的片子,他不想出现任何的意外,后来在林子轩的推荐,以及葛尤自身的努力下才得到了张亿谋的认可。
《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富贵一个人的故事,其他人都是配角。
张亿谋在改编的时候加重了巩莉的戏份,和葛尤有大量的对手戏,这么做可以理解,毕竟巩莉在西方影坛有很高的知名度。
想让《活着》引起西方片商的关注,卖个好价钱,巩莉的戏份不能少。
葛尤有个好处,那就是心态好,放松,他为这个角色做了大量的功课,心里有底气。
有底气就不会紧张,也就没有压力,可以坦然的和巩莉对戏。
“张导没过来,那是不是最佳导演咱们也有希望了?”林子轩转移话题道。
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一般来说,对于得奖的人员组委会都会打电话通知本人来到现场,除非是实在太忙,否则没有理由不过来。
张亿谋的新片还没有开拍,来领奖的时间还是有的,要么是他不在乎这个奖项,要么就是评委们搞了平衡,没有把最佳导演给张亿谋。
金牛奖搞平衡不是一次两次了,有时候为了皆大欢喜还会出现“双黄蛋”的情况。
这就是华国电影圈的现状,人情因素太重,缺乏公正性。
张亿谋的缺席对其他被提名的电影导演来说是个好消息,至少心里有了盼头。
林子轩给慕姗姗打了电话,聊了在花城的遭遇,提到了巩莉,他提到巩莉倒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提出一个设想。
慕姗姗主持的《文化访谈》经过第一期的热播之后,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主要还是华国当下的大环境,太过尖锐的话题不能讲,在选题上的限制很大,尤其是在华国电视台,自由度很低。
如果像在国外那样可以随意抨击各种社会问题,绝对火爆。
再说,这档节目面对的观众群体有限,收视率不高也在意料之中。
林子轩想了一些办法,比如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物,企业老总和各类明星等等。
其中一期《文化访谈》邀请了华国男足国家队的主教练,一位叫做施拉普纳的德国人,这位洋教练去年带领国家队打入了亚洲杯的半决赛,算是国足取得的好成绩。
在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一根白头发拍卖出了5万元,成为焦点人物。
面对慕姗姗的采访,施拉普纳认为他可以带领华国男足冲进世界杯,拿到入场券,实现华国国家队零的突破,从而创造历史。
林子轩对此虽然持怀疑态度,但这一期的收视率很高,球迷的反响很热烈,证明了邀请话题人物的可行性。
药企的石总也在《文化访谈》上讲了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有一家保健品企业姓史的老总,谈了他的营销模式。
这些话题人物和企业家的出现不仅拉动了收视率,还提高了《文化访谈》的档次。
不过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还是娱乐明星。
当然,不是哪个明星都能上《文化访谈》,那就成了一档娱乐节目,只有那些在行业内有巨大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明星才行。
或者是一部大火影视剧的主角,可以透过明星和影视剧来谈文化,而不是专注于八卦。
巩莉自然符合要求,而且她马上就要拿到金牛奖的最佳女主角了,这也是一个噱头。
“邀请她?很难吧,咱们和她没什么交情。”慕姗姗犹豫道。
“我先提一下看看她的意思,要是她愿意,你们栏目组再联系她好了。”林子轩建议道。
对于能上华国电视台的节目,一般演员都不会拒绝,但也会有例外,有些演员就是不喜欢曝光,保持神秘和低调,在这个年代并不少见。
“那好吧,实在不行就算了,我找刘姐也行。”慕姗姗提出了另一个人选。
刘晓青倒是没问题,大家熟悉,没什么拘束,她对这种节目不抵触,喜欢露面。
“听你的,我就试试,不行就算了。”林子轩答应道。
林子轩就在酒店房间里打电话,葛尤躺在床上看杂志,听到了两人的对话。
“小慕那节目反响不错,报纸上都夸呢,也邀请我去一回呗,上回就听说晓刚和姜闻出风头了。”葛尤开玩笑道。
“咱们这关系还用邀请啊,啥时候想去都成,尤哥你还是安心拍戏吧,等需要你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再说不迟。”林子轩回应道。
他知道葛尤是想帮忙呢,不过这事又不急,他也是碰到巩莉了才有了这个想法。
“行,有事你言语一声。”葛尤放心道。
与此同时,陈常乐在公司里召集员工,买了录像带,一起观看《我爱我家》这部电视剧。
看完了三集,停下来提出了要拍摄家庭情景喜剧的项目,并把林子轩的设想说了出来。
在林子轩的设想中,这部剧要以花城本地的一户大家族作为主体,从家长到子女每个人物都要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贪财吝啬,有的精明鸡贼,有的单纯可爱。
这些性格要符合花城人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至于外来者,可以是男是女,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试图融入到花城本地的生活之中,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等问题,会产生很多矛盾和笑点。
这其实就是目前花城的真实生活,随着外地人的涌入,这种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不用怎么编剧,就把身边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拿出来改编一下就好了。
整体的风格应该以温馨笑闹为主,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观众笑过之后能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这样就和单纯的搞笑故事拉开了档次。
陈常乐和公司的员工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
讨论了一个下午,人设和故事还没搞定,不过把名字定了下来,叫做《外来媳妇本地郎》。
第一百六十五章 做名女人更难
相对于林子轩他们住在酒店三楼的标间,巩莉住在六楼的套房里。
她是金牛奖组委会特邀的嘉宾,会参与一些宣传活动,组委会要借助她提升人气,这也是国际明星应有的待遇。
电影节和电视节明显不同,花城比杭城风气开放,显得更为隆重。
不是说你过来领完奖就没事了,主办方还会举办一些采访交流活动,比如电影论坛一类的,谈谈目前国产电影的现状,以及和世界电影的距离。
这是借鉴国外电影节的模式。
比如在法国的戛纳,除了颁奖还有各种电影研讨会,更是一个全球性的电影交易平台。
华国电影想要和世界电影接轨就要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否则永远只能是自娱自乐。
从今年开始,总局筹划了一个推广宣传华国电影的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在华国举办各种电影节,以吸引世界各国的电影参赛。
沪城国际电影节是其中的重点。
沪城作为华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预备打造成华国的经济中心,在那里举办国际性的电影节最为合适,这是华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接轨的开端。
在北方的春城会举办春城电影节,在京城,有京城大学生电影节等等。
1993年,是华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一年,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就算你举办了电影节,人家来不来还是一回事,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对华国的电影行业来说,这件事有利有弊。
民营资本的进入让电影市场变得活跃,电影节可以增加影片的曝光机会,当然市场开放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竞争。
总局一方面想提高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一方面又严格管控着拍摄题材,在审查上不放松。
这是一个矛盾而混乱的年代,想要往前走,却不知道该怎么走,只能不断的摸索。
作为这一届金牛奖有五个提名的热门影片,《大撒把》剧组同样被安排了一次采访活动,采访的地点就在花城电视台的演播厅内。
林子轩随同前往,负责双方的沟通。
拍摄《外来妹》的时候,他就住在花城电视台的招待所里,认识不少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懂得几句粤语,不至于闹出什么误会来。
这时候国内的演员没有经纪人,也没有助理,有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有了林子轩的从中协调事情好办的多,哪些问题不能问大家事先说好,免得尴尬。
比如,葛尤不喜欢被问到家庭感情的话题,这属于个人**,他觉得这和我做演员没什么关系,你就问我拍戏方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