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了。”小孩子奔跑的声音随即传来,待大门洞开,就见一个腿高的男孩子,眼巴巴的望着涂宪,以及他手里的布袋子。
“鹿教授在吗?”涂宪摸摸小孩的脑袋,递给他一块糖。
男孩儿使劲点头说:“爷爷在家。”
“领我去好不好?”涂宪弯腰微笑。
鹿教授是钢铁学院的退休教授,曾经留学海外。因为身体不好,他退休以后未被返聘,转而做了一名翻译家,翻译的著作不仅有冶金方面的教材,还有文学著作,是钢铁学院公认的英语大家。
涂宪能找来帮忙的,也只能是鹿教授这样的退休教授,其他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忙的睡觉都没有时间,又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帮自己改文。
当然,请鹿教授改文的不止涂宪一个人。进到客厅,他就看到了另一张熟面孔,打了个招呼,两人都低头看起了随身携带的书籍。
时间宝贵,如何能浪费在无谓的聊天中。
发表高水平论文是上级对大学的硬性要求,也是大学对教室们的硬性要求,外国科学届如何看待中国科学界的水平,也是通过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水平和数量。而就中国目前的状态来说,所谓的高水平论文,必然是发表在外国期刊上的。
北京钢铁学院内想在国外发表论文,本身的英语水平又不够的教师,有一半人会来找鹿教授,外校人也经常出现,涂宪也不止一次的在此遇到同行了。
等了大约一刻钟,一人从里面的书房出来,笑着道谢,又向两人点点头,出门去了。
前面来的中年教师迅速起身,同时挤出笑容,说:“鹿教授,我又来了。”
“进来进来。”鹿教授的声音沙哑,并未露面。
涂宪抬了一下头,接着安心等在外面。
这一次,他等了半个小时的样子,才得以入内。
鹿教授还是笑嘻嘻的说“进来进来”,瘦小的身体坐在宽大的老式写字台后面,谢顶的脑门被台灯挡住了,从门口来看,像是他戴着顶戴花翎似的。
“鹿教授,有点语言上的问题,想来想去,只能找您。”涂宪将布袋子放在了进门的五斗柜上,那里已经有两包东西了,大概是前面的人留下的。
涂宪想了一下,也没有将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他坐到写字台前,放下文件包,从里面抽出《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寄给自己的信件,推给鹿教授,道:“这是期刊社寄回给我的信,说要我修改行文。”
“哦,我来看看。”鹿教授退休了以后,每天就坐在家里工作,通常是白天帮人改东西,空闲了翻译稿子,忙的不亦乐乎,家里人劝了几次,见他坚持,也就随他了。
回信很短,鹿教授扫一遍就看完了。
出于责任,他多看了一遍,颔首道:“小涂,恭喜你呀,这篇文章,看来是能发表了。”
“是,就是行文该怎么改,我没什么底。”
“论文的原稿带了吗?”
“带了。”
“行,你来我这边,我说给你……”鹿教授拿着原稿看了一遍,从笔筒中找出一个红笔,划了起来。
涂宪边看边记,认真的像是学生似的。
涂宪的原稿有一千多字的样子,鹿教授帮着改了一些,又说明了剩下的,就让涂宪坐边上自己修改。
鹿教授自己看他改的还算顺畅,就拿起期刊社的回寄信看了起来。
一会儿,鹿教授忽然面带笑容的道:“我猜呀,这第二个审稿人,也是个中国人。”
“啊?为什么?”
“看语法呀,虽然好像挺像回事,但习惯用法是英式的,语法是美式的,说明不是英语国家的人,你再看它这个段落结构,是不是很顺啊?”鹿教授常年做翻译,又带学生,此时就带上了考察的口吻。
涂宪缓缓点头说:“是挺顺的。”
鹿教授笑说:“你顺是因为这个段落结构是中式的,你才觉得顺,外国人写的反而没这么顺了。所以说,这第二个审稿人,很可能是个中国人。”
涂宪愣了一下,转而笑了,说:“没想到啊,撞到自己人手里了,怪不得他的评语写的这么详细。”
“嗯,是评的很认真了。不过,也不一定是咱们大陆的,港台同胞也有可能。想知道的话,查问一下就行了,虽然是互相匿名的,但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本期刊,在亚洲地区的审稿人应该不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鹿教授只是随口一说,涂宪却记在了心上。
他在钢铁学院内是单打独斗,要找生物专业的同行帮忙的时候,都是去别的学校。既然都不是熟悉的人,找一名高端期刊的审稿人聊聊,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
第212章 老婆是中学的
涂宪熬了一个晚上,将论文的行文改过,寄了出去,因为不涉及内容,期刊的编辑看过以后,就直接决定了等在。
不到一周的时间,涂宪就收到了论文通过的传真。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它不至于让人喊出来,或者跳起来狂欢,但它觉得值得你吃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比平时多喝两杯,比往日多放纵几个小时,就像是被迫要给自己奖励似的。
涂宪把所有这些都做了。
他把抽屉里的现金都取了出来,在校门外的小饭馆里,自斟自饮的喝了一斤白酒,吃了四大碗米饭,以及一大盆的水煮肉片。
水煮肉片煮的又嫩又韧,就连里面的白菜,也喷着淡淡的油香,吃的涂宪浑身发热,满脸都是幸福感。
而那瓶二锅头,则把他的幸福感凝固在了脸上。
涂宪深深的醉倒了。
第二天,他给学生们上了课,回到办公室,考虑良久,去了邮寄,发了电报给留学伦敦的同学,询问关于《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审稿人的信息。
期刊杂志的信息通常都是公开透明的,审稿人和投稿人的双向匿名措施仅仅在审稿期间有效,此前和此后,审稿人信息都是可查的。
在某些期刊社,还经常会要求投稿人自己选定审稿人,当然,编辑不一定会按照投稿人的要求来分配,但这项制度本身能够给出一条底线,让编辑在不确定论文的研究领域的情况下,分配给合适的审稿人。
够格做外国期刊审稿人的华人,总归是有一些的,但将范围缩小到《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一本期刊上,审稿人就不多了。
事实上,就中国大陆地区来说,《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只确定了三名审稿人。相比之下,此时的香港都有六名审稿人,日本有80余位。
涂宪只要了大陆的名单和联络方式,这三个人里,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河东省南湖市……
北京的人,涂宪认识,是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的职称,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涂宪手里的资源远远比不上人家,也不觉得两人能合作,于是就分别写了两封信,一封寄往武汉,一封寄往河东。
信寄出去了,涂宪有点清醒了,觉得自己做了件无谓的事。
能做SCI期刊审稿人的,会没有固定的合作研究者?说不定下面都有一个团队了。
不过,也就是浪费几毛钱的邮票钱。
涂宪很快将信抛之脑后,每天想着团队,乐呵呵的工作。
做到副教授,就能带自己的团队,虽然还是只有一两个人,很多时候还是学生给打下手,但那终究是一个团队,能把自己的名字挂上去,也会有独立的考核与财务,想想都美。
在中国学界,做到副教授才是研究者的开端,在此以前,都只是研究界杂工而已。
然而,涂宪对回信不报期待的时候,回信却不期然的出现了。
“河东省南湖市溪县西堡镇西堡中学杨锐……”涂宪读着这长长的名字,突然觉得似曾相识。
“在哪本期刊上见过这个名字。”涂宪的记性是极好的,而且相当的有自信,他现在还能记得学生时代看过的每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能将之线性的连起来。记得名字又不确定的情况是较少发生的。
涂宪拿着信,直奔图书馆,就着模糊的记忆翻出最近看过的期刊,寻找着杨锐的名字。
很快,ruiyang的拼音映入涂宪的眼帘。
“怪不得似曾相识的。”涂宪恍然大悟。国外期刊上是没有具体的地址说明的,仅仅两个拼音组成,难以生成印象。
“给我找找这个作者的论文。”涂宪招招手,叫了一名图书馆帮忙的学生,让他去找检索卡。
现在没有电脑搜索,图书馆就用卡片的方式做检索。
卡片是巴掌大的白色硬纸做成,放在一个个的抽屉里,上面注有书名、作者名、简介等等,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需要找资料的时候,翻卡片是比翻书更有效率的方式。
就是枯燥了一些。
图书馆里勤工俭学的学生熟悉卡片的位置,找起来倒还快一些,一会的功夫,就拿出了十几张卡片,递给涂宪。
“这么多?”涂宪小有吃惊。如果是北京的大学教授,有十几篇SCI论文,倒是挺正常的事,可河东省……
涂宪不太了解那地方,但就国内目前的资源分配,河东省的研究水平实在低了不止一个层次。
“这如果是河东的大拿,合作就有些可笑了。”涂宪将卡片看了一遍,还是递给了柜台。
“一共是8本书。”图书馆的老师撕了单子,让涂宪填了,再将卡片收起来,将单子放在身后的小电梯里,按下了按钮。
所谓的电梯,仅仅是两个牛奶箱的体积,会将单据送到楼上或楼下的书库,里面的工作人员会找到单子上的书,用超市式的手推车送到电梯处,再按钮送回到检索室,交给借书人。
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涂宪没等太长时间,就见到了厚厚的一叠期刊。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是涂宪意料之中的,不过,论文的分量还是涂宪没有想到的,动辄两三千字的论文,不是你写了,期刊就会发表的,没有一定的知名度或信任度,没有审稿人的强烈推荐,编辑通常都会要求将字数控制在恰当的范围,那些传说中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往只是传说而已。连爱因斯坦的论文都要被无数次的质疑,又有什么论文能保证就是一定是神作。
涂宪看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这些论文都看完。
有些论文,他以前是看过的,只是没有注意作者。
现在回味起来,反而颇有意思。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看完了,接着是几期的《ACS化学生物学》,瞅到封面的同时,涂宪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如果说《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是SCI的入门级期刊,《ACS化学生物学》就是中级期刊了,4。5左右的影响因子,妥妥的能评一个副教授出来,用到40岁都不行。
涂宪以前很少阅读这本期刊,因为难度较高,与自己的研究相隔较远,若是寻找研究热点的话,自然还有其他的选择。
但是,身边人要是能做出这种论文,那就相当厉害了。
涂宪再忍不住,当场铺开草稿纸,写起了信。
翌日。
回信被涂宪改了又改,寄往河东省南湖市溪县西堡镇西堡中学。
涂宪觉得,杨锐一定是住在中学里,说不定老婆是中学的……
“或许可以邀请他到北京钢铁学院来任教。学校正好要组建生物系,如果拿出一个职称相等的教职,再加上北京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一套宿舍,应该还是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