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神话故事中的常客。而外国的龙,则又是恶魔的象征,他们喜欢听“勇士屠龙”的故事。当然,外国的龙又是另外一种模样。
就我所知,我们所认识的“中国龙”,是我们的祖先用不同的“素材”,拼合而成:其角取自鹿,眼取自虾,嘴取自驴,鳞取自鱼,头取自牛。所以,这种“取百家之所长”而创作出来的生物,自然不可能真正存在。
但是,那时候见着幽光里长身舞绕的我,不禁被异像噎目,连连自问——难道说,龙这种生物,并不尽是古人们的胡猜乱想,他们是先有见识,再有艺术加工?
因为,我眼前的这个家伙,除了整体符合“龙”的特征外,其余尽是白生生的硕肉,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华丽。更不能飞天入地,呼风唤雨。
很快,在我的面僵眼楞中,那梦魅一般的白肉奇物,就消失了幽光里。整片黑暗中,就剩手电筒在水里发出的黄绿幽光,在慢慢下沉。整个过程非常的快,快到那白身硕物彻底消失了,我还呆站在黑暗中,对着那片幽光,不知所以。
昙花一现,如是而也。
最后,是营地那处射来的光束,将我唤回了神。
“怎么了?”光束射来,问话响起。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王军英。
他也发现了水中出现的幽光,立即将光束调至水潭中。方才那硕物入水所扬起的水花,在水面上留下了层层波纹与涟漪。但是,那条慌忙逃窜的“小白龙”,再看不到半点儿踪迹。
我没回答王军英,而是借着他的光束,自顾自的又向前几步,察看沉入水中的手电筒。除非潜入水中,否则这支手电筒,是拿不回来了。可是,现在谁又敢潜入那幽深的水里去?
手电筒发出的幽光在水里慢慢变小,不知道这汪朴素的水潭,究竟有多深。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在心里默念着。
借着王军英的光束,我解决了尿意之急。走回凸岩上的营地,所有人都被我的动静所吵醒,一个个都端好了枪,做足了战斗准备。我简单解释了一下这场突发事故,但只是说水里有大鱼,把手电筒搅了进去。
一直到最后,我都没有将这场“遇龙”的经历说出来给他们听。因为,我自己也拿不准,方才那奇异的一景,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实发生过。
解释一番后,我找出了包里的另一支手电筒,准备继续守岗。他们个个都困意难耐,听我解释后,也没再多言语,盖下雨衣继续睡了。王军英和黄班长有点儿不放心,陪我一起守了一阵,也顶不住困意,匆匆入睡了。
而我,哪里还有半分睡意,我晃着手电筒,期待着刚才那玩意儿,能再次出现,让我看个明白。落入水中的手电筒,已经彻底沉进潭水中,看不到一丝光亮,这汪不起眼的水,估计深得可怕。
接下来的一断时间,我一直都在黑暗中,回想刚才水潭中的光幽画面。那是啥?它为什么能长这么大?它在这里吃什么?
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得我思考不停。看来,这地底下面的石岩世界,并不是生命的荒漠。我们不了解的它们,在黑暗里头,照样生活得安稳无比。
也是,回想着刚才那条巨蟒一样粗的身躯,这点儿面积的水,哪里够它游曳摆身呢?之前脱走王军英的那条如蛟巨蟒,也比它大不了多少。水汪之下,必定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走了这么长的路,我也对岩里空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它们不只是洞穴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厅”。
这汪水,不过就是地道灌进了水而已。那下边儿,肯定还连接着许多岔洞。
回想起今天王军英探水的经历,说不定这汪水,也能一路联通到外边儿呢。但,那条“小白龙”的出现,也让我对这里的水有了全新认识——谁知道那条慌忙游摆的小龙会不会伤人?谁又知道那水底下还游着什么怪物?
点上一根烟,我否决了这个想法。看看表,时间比我想象中要过得快,再过个二十分钟,我就可以撤下岗,继续返回梦乡了。想到这,我不免打了个哈欠,这段不太真实的守岗经历,让我分不清哪一处是现实,哪一处又是在做梦。
潺潺不停的水声中,我静静吐着烟,脑袋放空。
但是抽着抽着,忽然脑光一闪,我发觉了什么不对。咦,这他娘的潺潺水声,不知什么时候起,变得有些许噪耳了。与之前的细水悄流不同,现在的“地下隧道”里,已经快要变成“哗啦啦”的声响。
其变换之慢,像如温水煮青蛙,细量而积,质变悄然,让我这才察觉而出。
我立即调换过手电筒,射向身后的地下河水道。
不看不知,一看炸毛。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泄洪
之前已说,队伍休憩的营地,是在水道旁的一处凸岩上。之所以选择这里,一为防潮气,二为预防河道暗涨的情况。凸岩大概高于河道五六米的样子,就像是地下河水里的一座“岛”。按理说,我手里的光束往后射去,回馈而来的,应该是虚无的黑暗。因为河水不过半膝深,咱们是高高在上。
可是,光束里的情况却是,水汪一片,淡光反射。
之前那净水细流的河道,并没有在黑暗中尽着本分,持续静流。它们不知道哪个时候,已经将水面抬高了四五米,差不多就要与凸岩的高度平齐了!
暗潮悄涨,防不胜防。
眼前的水光,悄然填进黑暗中的地下河水,让我惊措不已。站起身,我撑着岩顶上倒挂下来的石笋团,将手电筒再次射了回去。
的的确确,一分不假。水流确实是猛涨了起来,看起来,还比之前湍急了些。它们唱着更加欢快的歌谣,在黑暗里速速涌流,一路向前。再将手电筒的光束左扫右扫,果不其然,闯进黑暗里的光圈,照耀到的尽是上漫的厚水!
整片河道,貌不如前,有如汪()洋大海,不见边际。其不知从何来,也不知流至哪去,若不是变大的水流声惊扰到我,这悄然涨来的地下水,就要淹上屁股了!
我猛嘬一口烟,然后将烟头丢进上漫的水中。
“起来,都起来!”我奋力吼着。
正在睡梦中的他们,立即被我的吼话所惊醒。他们睁眼见此状,个个也都困意消散,手足无措。
“东西都收好!”黄班长最先反应过来。他脱下雨衣,慌忙的折叠着。
就这一会儿工夫,暗涌而来的水,又往上涨了个三五公分。凸岩的最顶面,已经被淹没了一些。惊醒的几人,用军营里吹号集结的速度,完成了装备的穿戴。而这个时候,地下河道里水声隆动,激流涌进,像是上游的水库卸了闸门,哪还是睡前那潺潺细流的河道!
太快了,太快了,这他娘太快了!得亏我们还提前料到了这一点,但谁他娘能想到,这里头涨水的速度,有那么快?
水浪拍打中,漫上来的水面,很快盖过了凸岩,流过我们的脚踝。冰凉刺骨的地下水,也穿透了鞋面,渗入了鞋袜,阵阵凉意,不停从脚下边儿冒上来。
当然,作为几个技能优秀的侦察兵,遇到这种事情,还不至于惊惶到手足无措。我们第一时间肯定想的是解决办法。俗话都说覆水难收,这河水已经涨起来了,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想让它退回去,已然不可能。
旗娃将背囊在肩上抖了抖,然后抹了一把睡眼惺忪的眼睛,吼道:“咱要不去那里边儿躲着!”
他用手指的方向,正是刚才我发现“小白龙”的水潭凹洞。如今地下河水面漫过了凸岩,漫过的水,就如瀑布那样,由多个方向往那凹洞里渗填凉水。瞧那哗啦啦的流量,估计再过不了几阵,那个凹洞,也不能幸免。它会被急流填满,与水量巨大的地下河,混为一体。
我想起了刚才的“龙影”,立即否决了这个想法。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水淹而来,怎么可以往低凹的地形逃去?当务之急,是要寻找到一处高瞰的地形,以躲避袭来的地下洪水。
黄班长弯下腰,舀了一掌水。然后以掌扑面,以醒神魄。
“手电筒都找出来,找地方!”他说着分了一支手电筒给王军英,“往高处找!”
黄班长的想法,与我一样。水往低处流,咱们只能往高处走。五束手电光,开始刺进庞巨的黑暗,纷纷射向咱们的头顶。但是,想必各位也明了咱们目前的处境,前文我已多次强调,队伍当时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如隧道般的地下河道。
隧道之所以叫隧道,就是说它盖着顶,不是敞盖露天的。
祸不单行,凸岩这片区域的顶部,岩顶陡然下降,最顶端离四个人的头顶,不过四五六米的样子。所以光束探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全然封闭的岩顶,已经近在眼前的石笋群。这地方,从诞生之初,便设定好了“最高上限”,哪里有什么高处可以攀!
要找到高处,恐怕只有运来一辆坦克炮,竖对向那岩顶轰上三天两夜,才能为我们轰出一个洞子逃脱!
再看凸岩右侧那个开着水潭的凹洞,如我所想那般,由脚下流过的水,迅速在其填增。那汪潭水,汇合起新来的流水,正在不断增大面积。那让人搞不清是潭水本身在变大,还是外水添加了新生力量。
隆隆的水声,此次已盖过一切声音。水面不断上涨,流速不断加急。而经由我们脚下、渗进凹洞里的水,已经不是“渗”可以形容了。水面不断猛涨,越过了凸岩一定高度,便就是如浪一般往里掀打、冲撞。水浪这时像注入了生命力,有了能动性,直到将那凹洞全全填满,才肯停下势头。
这可不是好事情。
急打而来的水浪,虽然不过淹至脚踝小腿。但水平面,此时已经大大超越了凸岩的高度,包围着凹洞的水平面,如同找到了一个泄洪口,扑啸着朝那水量不足的凹洞里流去。
而站着的我们,自然是要先“过滤”这道持续浪头带来的力量。若不是咱们抱紧了倒挂下来的大坨石笋,恐怕早就被冲进凹洞里了。这种高度冲落下去,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下边儿林生着石坨石尖,一不注意,就是个开膛破肚,头破血流。
急泄而来的水浪,在凹洞里的石岩上,欢快的冲撞、拍打,展露着自然之力,绽放出生命之花。估计要不了二十秒,它们就能完完整整填补进这个凹洞,并与其一道,形成一片地底下的汪()洋大海。
而我们,只能紧紧抱着石笋,以抵抗不断上涌的水、不断增大的浪头力量。
稍不注意,双手一旦脱岩,就会被这道疯牛一般的的河水,卷走掀翻,并冲进那片虚无未知的黑暗里。
这个时候,几个人哪怕胆子再大,爷都被这奇巨的景象,震慑得头脑空白。众人只顾抓着稳物不放,那还有什么心思去考虑办法!这也是我头一次觉得,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水,是那么可怕,那么恐怖。
几个小时前,老子还为着它,上刀山下火海呢!
物极必反,该就是这个道理。
“吴建国!”黄班长这时候在震耳的水声中,竭力咆哮着我的名字,“吴建国!”
他就在我身旁一两米外,这种程度的吼叫,我自然一下就听到了。不停冲涌的水浪,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将那个凹洞填满。凹洞水满,与这道急流连成了一体,我这才发现,冰凉的水平面,已经蔓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