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桑慢慢的从椅子上坐了起来,他拿起棒球棍,慢慢的走向对方,然后慢声细语的问道:“加姆萨胡尔季阿人在哪?”
“不……不知道?”
哈桑一脚就把他踹到在地,然后举起棒球棍就要冲过去一顿狂殴。
“我真的不知道他在那里,只知道他不在国内……”对方赶紧补充道,他感到哈桑的表情简直吓人极了。吓得他几乎无法站起身来。
“国外,他去国外干什么?”哈桑对这个回答感到非常的意外,当初谢廖沙特别交代过一定要把加姆萨胡尔季阿给抓住,让后控制起来。可是现在他人在国外,这可如何是好。
“集体的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去国外帮我们筹钱!”对方小心奕奕的说道,不时的还看向身后那些依旧被吊着的战友。哈桑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小动作。于是对停下来的小弟们说道:“继续打,直到他们说出加姆萨胡尔季阿的下落,不然不要给我停……”
哈桑的命令刚一出口,现场就再次响起了惨绝人寰的声音,这些出尽了风头的反对派现在被哈桑这么的痛不欲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知识分子,根本就受不了这份苦,没过五分钟,再次有人受不住拷打,招供了。
“别打了,我说,我知道加姆萨胡尔季阿在哪里,他就在呼苏米……”
“叛徒……”
“混蛋……”
第二个投降的人话音刚落,他的同伴就开始辱骂他。
“好的,把他放下来,剩下的继续打,给我打到他们吐血为止!”哈桑让手下把招供的那个家伙跟放下来,然后带离这间房间,剩下的则继续接受拷打,至于刚才那个说谎的,哈桑直接让手下用匕首当着他同伴的面抹了他的脖子。这家伙不老实,本来还有点价值,现在因为有了新的投降者,这个家伙自然是用不着了。
心狠手辣的哈桑根本就没什么耐心,他直接让自己的手下把刀抵在那个家伙的脖子上,只要他稍微一迟疑,哈桑就会暗示手下再把刀子紧一紧,这个和家伙刚才才看到自己的同伴像一个被抹了脖子的鸡一样,在仓库里浑身是血,跌跌撞撞的乱窜,不一会就抽搐着倒了下去。此时此刻,他那还敢再造词,他对哈桑的问题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姆萨胡尔季阿就在本地工人夜校的宿舍楼里住着,是我们阿布哈兹的同志安排他住的,这几天他一直都在房间里和外国的资助者在联系,我听他说,好像是美国的什么人权基金会……你们如果现在去的话,没准还能找到他。”
听到这句话,哈桑让手下记了地址,赶紧调集人马,发动汽车直扑阿布哈兹自治州工人夜校宿舍区。
哈桑的人一路上开得飞快,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了对方供认的房间,哈桑一脚踹开了加姆萨胡尔季阿的家门,结果里面空无一人,但是桌子上一杯咖啡还热着,椅子上还有坐过的压痕。
“快追,他可能还没有走远!”哈桑对手下吩咐道。手下得了命令立刻就散开了来寻找加姆萨胡尔季阿的下落。而哈桑却留在了房间里,他打开了抽屉,把里面的东西都掏出来,一件意见的检查,想看看能发现什么。
哈桑的这个举动还真不是多余,事实证明这个加姆萨胡尔季阿果然有问题,哈桑在加姆萨胡尔季阿写字台抽屉的暗格里发现了好几本外国的护照,哈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passport和国旗还是认识的,毕竟是搞走私出身吗!
“哈桑从一堆护照里挑出了一本美国的,然后打开第一页,他看到了加姆萨胡尔季阿的照片,哈桑虽然不懂英文,但是他已经知道了是怎么回事。这个加姆萨胡尔季阿”早就投靠了美国人,后面说不定还有美国的支持,这些人会已经背叛了祖国。想到这些叛徒。哈桑觉得异常的愤怒,搞了半天不论是阿布哈兹人还是格鲁吉亚人都被美国人当作了对抗苏联的棋子。
第二百二十一章 第比利斯火车站爆炸案
哈桑的行动已经很迅速了,但还是扑了个空。加姆萨胡尔季阿十分狡猾的躲过了哈桑的追捕,提前离开了自己的藏身之地。哈桑的手下们最终无功而返,哈桑也只得无奈的向谢廖沙报告了这件事情。
谢廖沙留意到了哈桑在电话中提到的护照问题,格鲁吉亚反对派领导人持有美国护照,那也就是说美国人已经插手了格鲁吉亚的乱局,想要从中作梗浑水摸鱼了。谢廖沙顿时感到了头疼,如果阿布哈兹问题上有美国政府在后面参与,只凭着哈桑那些人肯定不是对手。
谢廖沙嘱咐哈桑继续拉拢阿布哈兹少数民族派别,加强对反对派的打击。除此之外,他还让哈桑派自己的心腹把那些护照和其他的一些证据送到莫斯科来。
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谢廖沙刚一知道护照的事情,本来打算让《共青团真理报》去曝光这件事情的。但是谢廖沙又想了想,这样做恐怕并不合适,一旦上面追问这些证据是怎么来的,就有可能调查到哈桑在格鲁吉亚的活动,不管怎么说,帮派活动还是苏联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尽管他的功绩已经足够到克里姆林宫去领取一枚勋章了,可是哈桑的事情还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谢廖沙只能把这些东西想办法交给克格勃,只有这样,才能让上面重视起来。
谢廖沙在莫斯科等了一天,哈桑的心腹就带着从加姆萨胡尔季阿住处搜出来的名单和护照等证据回到了莫斯科。在谢廖沙的安排下,克格勃列宁格勒分局得到了这些证据,很快这件事情就被卢比扬卡11号捷尔任斯基广场知道了。紧接着政治局也掌握了这一情况。
戈尔巴乔夫召集同僚重新讨论格鲁吉亚的问题。在新的证据面前,苏共中央政治局不再认为这是一起单纯的民族矛盾了,而是西方反动势力有组织有计划的企图分裂苏联的一场政治危机。面对这种情况,苏联中央政府必须做出强有力的回击。
这次会议总共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达成了协议,一是允许阿布哈兹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格鲁吉亚单独加入苏联或者成为俄罗斯共和国的一部分。第二则是宣布格鲁吉亚反对派为非法组织,并且对其领导人加姆萨胡尔季阿等进行全国通缉。这两项重大决议被连夜送到了苏联的四大官报,电台和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播放,与此同时驻扎在阿布哈兹和第比利斯的克格勃们也接到了通知,要求立即对加姆萨胡尔季阿等人实行抓捕。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原本嚣张无比的格鲁吉亚反对派顿时销声匿迹。得到了中央授权的格鲁吉亚政府开始对反对派大肆的搜捕,而阿布哈兹自治州也开始酝酿着全民公投的事情。在阿布哈兹州委,几名常委公开向民众们宣称自己会支持阿布哈兹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让阿布哈兹的少数民族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一但阿布哈兹得以摆脱格鲁吉亚人的控制,当地的格鲁吉亚人就不敢再那么嚣张了。一旦加入了俄罗斯,大家都是少数民族,谁还比谁能厉害到哪里去?
谢廖沙一直都在注意着格鲁吉亚的动态,看到优柔寡断的戈尔巴乔夫终于难得的硬气了一把,谢廖沙觉得格鲁吉亚问题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他就把哈桑从格鲁吉亚召集了回来,只留下哈桑的一些手下继续维护阿布哈兹的地下秩序,避免在公投之前,格鲁吉亚反对派的反扑。
虽然现在是苏联最冷的季节,但是为了尽早完成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基础建设,谢廖沙让他的建设大军顶风斗雪的在规划的特区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现在的任务主要是平整土地,建设道路,为开春之后更大规模的建设做准备,谢廖沙已经找到了第一个大型项目,那就是西方石油公司和美国安然公司在列宁格勒建设的大型石化项目,他们将处理嘉能可集团旗下萨莫特洛尔油田出品的高品质的石油,用来占领欧洲市场。整个项目一期投入两百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从秋明直接通向列宁格勒的天然气管道也已经推到了日程之上,有了这条天然气管道,外国能源公司就可以用LNG船直接从这里购买天然气然后装船运走,谢廖沙的计划不止得到了美国和欧洲投资者的青睐,就连一向和苏联关系不睦的北欧邻居瑞典、挪威、和芬兰都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意将国内的天然气管道和苏联连接起来,一起供应欧洲的市场,到时候这三个国家的天然气就可以通过泛欧天然气管道直接输送到南欧的意大利等国。
这项宏大的计划让波罗的海各国都互动了起来,作为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掌门人,切尔诺梅尔金开始频繁出访波罗的海各国,为欧洲的天然气生意尽心各种谈判。
谢廖沙专注于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基础建设,忽略了对阿布哈兹的关注。阿布哈兹自治州的公投开始如期的进行。就在这时,已经很久没有露面的加姆萨胡尔季阿通过地下非法电台向格鲁吉亚全体宣读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加姆萨胡尔季阿宣布格鲁吉亚反对派已经成立了格鲁吉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不承认现在的格鲁吉亚政府,并且号召格鲁吉亚人民站起来反对苏联政府企图分裂格鲁吉亚的企图。与此同时加姆萨胡尔季阿还否认了自己持有美国和欧洲多国护照的事实,他的父亲康斯坦丁也在广播中为自己的儿子做了证。
就在这份广播发出之后没多久,一枚事先安放在行李内的炸弹在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市中心,第比利斯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内爆炸,爆炸过后,一个不知名的自称为阿布哈兹真理会的组织宣布对此事件负责。
第二百二十二章 兵推格鲁吉亚
“严惩爆炸案凶手!”
“还我真相,还我同胞!”
“苏维埃不能包庇罪犯!”
“格鲁吉亚属于格鲁吉亚人!”
……
就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加姆萨胡尔季阿的讲话刚刚才结束,格鲁吉亚人还沉浸在他所提出的“格鲁吉亚属于格鲁吉亚人!”的幻想之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第比利斯中央火车站人流众多候车大厅内就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件。
炸弹是被安放在一个硕大的行李箱内的,当爆炸发生的之后,当场就有二十多名格鲁吉亚人被炸死,近百人受伤。而爆炸之后,人们在行李箱附件发现了署名阿布哈兹真理会的声讨书,声讨格鲁吉亚人对阿布哈兹领土的掠夺和对阿布哈兹民族的迫害。
这起事件如同火上浇油一般的点燃了格鲁吉亚人的怒火,他们很快就聚集在了第比利斯中央广场上,向格鲁吉亚中央政府表达不满。随着人群越来越多,局势逐渐变的不可收拾了起来。帕季阿什维里害怕造成严重的后果,情急之下调集了大批的警察到格鲁吉亚中央政府门前的广场上维持秩序。他也赶紧离开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向聚集的格鲁吉亚人喊话,呼吁他们冷静下来,耐心地等待政府的调查。
可惜的是帕季阿什维里在格鲁吉亚几乎毫无威信,这里的人民把他都当作是空气一样,根本就没人理睬他。在场的反对派根本不屑与帕季阿什维里谈话,他们高呼着“打到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独立”等口号。要求直接和谢瓦尔德纳泽和戈尔巴乔夫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