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机械化大兵团面前,传统堑壕防御犹如纸糊的盾牌,这一点在30年代的不列颠之战和40年代的日苏战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米尔希审时度势地做出了在哈代拉大挖堑壕的决定这座海滨小镇既已成为废墟,守军反而可以放开手脚构筑工事。得到了来自指挥部的明确指令,不但驻守哈代拉的犹太民兵和爱尔兰外籍兵团战士悉数投入工作,特拉维夫市民也被发动起来,他们卸下门板、拆开家具,把房前屋后的树木砍倒,将各种木料装车运往哈代拉供守军加固工事,不少青壮年携带锹铲随车前去协助守军挖掘堑壕,使得“哈代拉要塞”的构建速度大为加快。
为了尽可能延迟叙军对哈代拉发动新一轮攻击的时间,米尔希还说服委员们动用手里的“秘密武器”装备15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和324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希伯来人”号。这艘排水量接近300吨的舰艇名义上是某犹太富商的私人游船,实为利默里克造船厂设计建造的1927年型扫雷舰,原装武备是88毫米高平两用炮一门、20毫米机关炮两门,最高航速为18节,是爱尔兰海军的制式装备,二战期间曾广泛活跃于欧洲和大西洋战场,因性能可靠、维护便捷,迄今仍有五十多艘服役于新联合王国海军,并有近六十艘处于封存状态。犹太人从爱尔兰军方购得的扫雷舰便是这种战略性的封存装备。为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爱尔兰军方在将舰艇交付给这些特殊用户之前,拆除了甲板武器、军用天线以及扫雷用具,同时以以隐蔽方式加装了两套15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和四具324毫米鱼雷发射管,使之成为一艘武力远超同级别扫雷舰和巡逻舰的轻舰艇经费充裕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总共从爱尔兰人手里购入了4艘1927年型扫雷舰以及另外16艘用途各异的轻型舰艇,并选派了数百名海员远赴爱尔兰配接受培训和接收舰船,但海军舰艇形成战斗力的过程远较陆空军漫长。直到哈代拉镇之战,还只有一艘1927年型扫雷舰和一艘1922年型近海巡逻舰正式加入了特拉维夫的犹太民兵武装。
在55名犹太船员和2名爱尔兰顾问的操控下,“希伯来人”号悄悄驶近海岸,得到己方地面部队的联络指引之后,先后向叙军集结区域发射了5个波次共计60枚火箭弹,从天而降的火箭弹让专注于陆上敌情的叙军部队触不及防,来自海面的焰光和啸声令叙军官兵们惊愕惶恐,叙军指挥官们则担心遭到阿拉伯王国海军舰艇的攻击,因而将攻击时间推迟到了天亮以后。
尽管在这个星球上,犹太人的绝对数量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很小比例,而且两千多年来始终出于无国家的流散状态,但得益于他们的精明与勤奋,犹太人在金融、商贸等领域有着非常可观的能量。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一纸电文,几个小时后刊印的柏林日报、华尔街日报、新苏黎士报、世界报均登载了叙利亚军队对阿拉伯王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消息,不少颇具影响力的电台也紧跟着报道了叙军侵入巴勒斯坦地区的新闻。欧美民众原本对这两个中东国家之间的冲突兴趣寥寥,但这些新闻报道巧妙利用了耶路撒冷城在基督教徒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臆测这座宗教圣城是叙利亚军队的主要目标,但由于阿拉伯王国军队怯战避让,耶路撒冷居民只好自发组织起来对抗侵略者,在这种情况下,纵使耶路撒冷城不致于遭到战火焚毁,也将成为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
耶路撒冷即将遭到血洗,这般危言耸听的舆论立即引发了欧美民众的强烈关注,各国政府乃至首脑们很快感受到了来自舆论的巨大影响,并纷纷做出反应。哈代拉之战进入第三天,近两万名叙利亚正规军官兵对守军阵地发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叙利亚派驻在德国、美国、新联合王国、瑞士等国的外交大使受到派驻国的政府照会,要求叙利亚政府对派兵侵入巴勒斯坦地区做出官方解释,自叙军越境行动以来一直缄默不语的阿拉伯王国政府也坐不住了,他们公开谴责了叙利亚的军事侵略,通牒其立即撤兵,并暗示阿拉伯王国军队主力正向巴勒斯坦地区集结,将士们誓死守卫国家的每一寸领土,绝不会怯敌避战。
对于欧美国家的政府照会,叙利亚人可以敷衍了事,因为之前几次武装冲突已经让他们摸清了这些国家无意染指巴勒斯坦地区的底牌,但对于阿拉伯王国的通牒以及阿拉伯王国军队向西开拔的动向,他们不得不提起十二分警惕来此前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是想用巴勒斯坦牵制叙利亚政府和军队的精力,所以迟迟没有调派主力前来,现在舆论的重重压力迫使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战,一旦他们倾尽全力,那么叙利亚军队面临的将是一场雄狮对大象恶战……
哈代拉之战第三天的战斗在血红的夕阳中徐徐落下帷幕,叙军士兵打着白旗收拾阵亡者遗骸。这一天的激战,叙军除了没有使用化学武器,基本上动用了他们所能动用的武器,包括航空******,试图赢得这场只剩下精神意义的仗,但付出了数十辆战车以及2000多名士兵的沉重代价,结果却还是无功而返,而横阻在他们枪口前的不过是一群不善战的犹太人,一群连军装都没有的民兵。
意识到短时间内夺取特拉维夫已成奢望,叙利亚军队用跟来时一样快的速度撤出了巴勒斯坦地区,规模庞大但行动迟缓的阿拉伯王国军队对入侵者对此只能是望尘莫及,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装模作样地在边境地区跟叙利亚军队干了一仗,而后大张旗鼓地向全球人民通报了他们反击侵略成功的盛举……
第953章 柳暗花明
初见欧美国家有关叙军扫荡巴勒斯坦的新闻报道,部署在耶路撒冷的国联维和部队官兵们确实惆怅过一阵。如果阿拉伯王**队始终无所作为,那么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是不足以震慑和阻止叙军主力侵入耶路撒冷的,一旦叙军兵临城下,维和部队是不可能与之浴血搏杀的,但参与派遣维和部队的欧洲各国也不可能坐视叙利亚人以武力占领耶路撒冷,所以这种问题通常会以政治外交的方式解决要么是西方国家借国联之名威压叙利亚撤兵,要么是叙利亚不顾一切地夺取耶路撒冷,国联维和部队不战而撤……
所幸的是,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国际**件最终以叙军在特拉维夫城外受挫后自行退兵而结束。事件过程中,叙利亚军队并未接近耶路撒冷,但没人可以断言叙利亚人对耶路撒冷没有野心,毕竟这座宗教圣城是巴勒斯坦地区的核心,而叙利亚人近年来毫不掩饰他们占有巴勒斯坦的**。于是,在耶路撒冷维和行动的问题上,国联执委会内部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一些国家认为应当向耶路撒冷增派维和部队,以确保这座极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城市不至于遭受战火和暴乱的摧残,另一些国家则认为应当从耶路撒冷撤出全部维和部队,并让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通过协商彻底解决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争端。
耶路撒冷维和行动何去何从,症结不在于国联执委会以及理事国的立场,而在于促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能否解决。在国联的调停下,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再一次回到了谈判桌前,可接下来依然是无休止的争执和辩论。本质上,叙利亚人渴望得到这片土地以及生活于此的居民,从而充实本国的力量,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对这片争议之地并无执念,但要求以一种足够体面的方式解决纷争,他们提出了经济补偿或领土交换两种方案,可叙利亚人既没有能力提供巨额的经济补偿,又不愿意将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部省份割让出去,等到他们下定决心从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筹措贷款资金的时候,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又改变了主意,只同意将耶路撒冷以北经济相对不达的地区让给叙利亚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其余地区,特别是富庶的沿海地区,则是“阿拉伯王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对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来说,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只好付诸武力。叙利亚军队此前虽在犹太人手里吃了亏,损耗了不少元气,但他们实力犹存,稍作休整很快就能卷土重来,先前突入巴勒斯坦地区的精锐部队依旧在边境地带集结。阿拉伯王国尽管未损一兵一卒,但王室、政府以及军队高层皆背上了消极避战的恶名,导致声望下滑、地位动摇。为了挽回颜面,他们尽遣精锐叙军撤兵不到三天,号称“中东第一雄师”的阿拉伯王国近卫兵团便浩浩荡荡开进了巴勒斯坦。
不过,对于用鲜血和生命抗击侵略者的犹太民兵,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非但没有慰问和嘉奖,反而摆出了一副清剿非法武装的架势。
经过了战火的残酷考验,犹太复国主义者愈意识到建立犹太人国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不甘此前倾注的巨大心血、做出的巨大牺牲就此付诸东流,所以当他们得知阿拉伯王国政府将要开进特拉维夫接管局面时,便迅在入城的必经之路布设防御阵地,据此与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先遣部队进行对峙。巴勒斯坦地区固然是有争议的混乱之地,但它至少在名义上归属于阿拉伯王国管辖,这里的居民也都是阿拉伯王国的子民,更何况这里的局势正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对峙双方并没有一语不合便大打出手,而是展开了面对面的谈判阿拉伯王国官方代表要求犹太人解除武装,使特拉维夫恢复到正常秩序,以此为交换,阿拉伯王国政府将对他们非法组织武装、扰乱地方秩序的罪责既往不咎。
阿拉伯王国的官方要求自然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不愿意接受的,他们试探着提出了将巴勒斯坦划为自治地区的要求,但遭到了强硬的拒绝。为了向特拉维夫的犹太民兵组织施压,阿拉伯王国调来大股部队,将特拉维夫东南北三面6路团团围住。哈代拉镇之战,犹太民兵在极限状态下以5ooo之众对抗叙军两万多人,而阿拉伯王国的近卫兵团下辖一个近卫骑兵师、两个近卫步兵师、一个近卫炮兵师,总兵力逾六万人,并得到当地阿拉伯人的支持。双方一旦开战,本就筋疲力竭的犹太人根本没有胜算。
正当犹太复国主义者一筹莫展之时,国联执委会无视阿拉伯王国的反对,做出了向西巴勒斯坦派遣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这一决议使得困顿中的犹太人如蒙大赦,更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仅仅二十个小时之后,一支在地中海执勤的德国分舰队就率先开抵巴勒斯坦西海岸。5名国联观察员在14o名全副武装的德国6战兵护送下登上了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但这伙人没有直接闯入犹太武装和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对峙的风暴中心,而是前往特拉维夫以北的哈代拉镇察看了战场遗迹,似乎对以民兵为主的犹太武装遏制住大股叙军正规部队充满好奇。与此同时,从航母上起飞的德国战机不断从特拉维夫周边盘旋尽管德皇小威廉治下的德意志对犹太人素无好感,可这些机翼上有着醒目铁十字徽标的战机还是让特拉维夫的紧张局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和。
德国人决定出手,一直对中东资源垂涎万分的意大利人依旧不甘落后。他们的战舰从塔兰托港启程,紧跟着德国人的脚步加入到这场政治舆论意义远大于军事的维和行动中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