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士兵群中径直横穿过去
武技:游龙
瞬间,整个屋子里好像下了一场血雨龙卷风所过之处,血水与断肢四处横飞,腥咸的气味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弥漫开来
陈应和鲍隆把士兵推出去后,自己却是未动,他们站在后面打算看看手下这几十号士兵突然间一起冲过去,能不能要得了赵云的命。
他们现在对赵云的实力还有点怀疑,缘于他们自身的实力实在太差。以眼前这种情况来看,若是他们二人面对这许多士兵突然一拥而至,根本没有活路。由此,他们就不免对赵云也产生怀疑——纵使赵云很有本事,至少也不会安然无恙吧?
所谓井底之蛙,用来形容他们二人却是再合适不过。
此时,却见这几十号士兵连赵云一根汗毛都伤不到,就已经纷纷见了阎王,这两人顿时惊悚不已。心中仅存的那点幻想荡然无存,顾不得抹去脸上腥咸的血水,二人避开屋门方向,转而向着窗子跑了过去。
他们打算趁乱翻窗而出。
赵云一直就在注意着这两个始作俑者,又岂会让他们逃脱?
手刚一摸到窗棱,还没等推开,斜刺里寒光一闪,已经完成游龙收势的赵云迅疾刺出一枪,正中陈应的手掌。整个枪头从陈应的手心穿过,从手背透出,疼得陈应哇哇惨叫。
而逆鳞枪这时突然软化如绳,在穿过陈应的手掌后,立即蛇一般将陈应的手腕缠住。在陈应的惨叫声中,赵云沉声一喝,将陈应像掷链球一样扯起,旋转一周;再将劲气向逆鳞枪中稍一灌注,原本缠在陈应手腕上的逆鳞枪顿时绷直,陈应由此直直地向着墙壁飞去,啪地一声,好像一摊烂泥拍在了墙上,直接就将陈应摔得七窍流血,倒毙当场
原本站在陈应身后的鲍隆,只来得及听到陈应一声惨叫,再循声去看,陈应的尸体就已经从墙上滑落下来,躺在墙底。
鲍隆大惊,急忙将手中铁叉向着赵云飞掷过来,而后自己就去推窗,想趁着赵云躲闪飞叉的夫逃出去。
却见赵云不偏不闪,一手擎枪,一手一抬,稳稳将铁叉接在手中。鲍隆此时刚刚转过身去,还没等推开窗子,铁叉就已经飞了回来。耳边但听噗地一声闷响,好像一把刀子戳进了西瓜里,铁叉直接刺穿了鲍隆的脑袋,将死前瞪大眼睛无相信这一切的鲍隆定在窗棱上。
不过十来秒钟的夫,五十余名精悍士卒,再加上两员将官,全部命丧在这屋子里面。
本来他们可以改旗易帜,落得善终,偏偏有人就是执mí不悟,看不清形势,造成如今这样的结果又能怪得了谁呢。
应了那句话:果然都是死催的啊。
而赵云在杀了这些人后,自知自己已无在这桂阳城继续呆下去了。前番已经和赵范闹僵,兄弟之交恐怕只有其名而无其实。此时又杀了他手下仅有的两名将臣,以及数十名士兵,纵然错不在自己身上,也难保赵范不会对自己动杀机。
由此,孤身一人深入险地的赵云,就此决定连夜出城,回返江陵。
临走的时候,赵云想了想,将陈应和鲍隆的首级割下,带在身上。赵云所骑的马匹也在驿馆,只有佩剑留在了宫城。反正只是一把普通的玄铁剑,丢了也不觉有什么可惜,赵云出了驿馆后,就直接策马往北城门而来。
江陵位于桂阳以北,出了桂阳城顺着官道向北直行,就可抵达江陵。这也是赵云直奔北城门的原因。
由于桂阳城周边并无敌对势力,夜间城门的守卫也不是十分森严,仅有十来名卫兵守在城门这里。赵云策马来到门前,向卫兵说明自己是曹军使者,要连夜出城。
卫兵们虽然对曹军十分忌惮,但夜间出城这种事明显不是他们几个就能作主的,因此其中一名卫士向赵云道:要去向鲍隆将军请示一下,得到了鲍将军的将令,我们才能放您出去。
赵云便把陈应和鲍隆的人头往地上一丢,道:
“此二人在驿馆设下埋伏,欲趁我熟睡之际暗下杀机,如今已被我一并斩杀。二人首级就在这里,尔等若是不肯放我出城,我手中之逆鳞枪可送尔等与他们二人一同上路”
城门卫兵借着火把一看,果然是陈应和鲍隆两位将军的首级,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是不敢拦阻赵云。连忙将城门打开,将赵云放了出去。
至于这些人放走赵云后怎么办?倒也简单。现在这个年代正值兵荒马乱,户口普查制度远远不够完善,眼下桂阳又只剩太守赵范一人,根本无暇管顾太多的事情。只要连夜带着家人逃离桂阳,随便逃到哪个城市就安全了。
……
再说赵云,出了桂阳后一路急行,五天后就回到了江陵。
桂阳以北的零陵,武陵,长沙三城,这时都已经被劝降成,成为曹军第二军团统辖城市。军团长吴凡仍然任命这三个城市的太守:金旋,刘度和韩玄三人为太守,只是部下将臣做了一些调整,将原来的将臣调往河北各城,同时又从河北各城调来相应的将臣成为他们的僚属。
这三个太守当中,韩玄的劝降工作较为费力,多亏了郭嘉亲自出马,利用其与韩玄的弟弟韩浩有些私交,让韩浩去说服韩玄,并获得了成。换作是其他人,只怕必是失败而归。
韩玄既然已经归降,其手下大将黄忠自然也一并归降,成为曹军一员。目前就在江陵城中,作为吴凡手下的直属武将。
得知这次劝降荆南四郡,其它三郡都获得了成,只有自己失败归来,赵云感到压力很大。步履有些沉重地来到正殿,向吴凡回报:劝降指令失败。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郭嘉虽然被曹军将臣们公认为算无遗策,但正可谓人算不及天算,计划没有变化快;难免也会有算计不周的时候。听赵云说劝降失败,郭嘉有些惊讶,因为按照他的预想,赵云本应该会圆满归来的。
吴凡则直接向赵云询问失败的原因,赵云便将陈应和鲍隆二人yù暗害自己,反被自己杀死,随后自己连夜出城这件事说了一遍。
没想到,吴凡听赵云说完后,点了点头,随后却是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
“子龙,桂阳太守赵范可曾向你提媒?”
复回中原第263节开刃成功
吴凡这样问自然是意有所指。
其首要原因就是吴凡经人提醒,想起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之间的这段特殊剧情。而后,经由这段特殊剧情,让吴凡觉得赵云劝降赵范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至于提醒吴凡的这个人……
此人显然是来自后世,否则不会知道这段特殊剧情。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猜出这个人是谁了,没错,是小乔。
由于曹操和夏侯惇两个军团分别由柴桑和寿春出兵,南北夹攻庐江,而庐江又屯驻着孙坚军主力约六十万部队,致使目前庐江方面的战事异常惨烈,城内百姓多有逃亡者。小乔有了吴凡这个靠山,当然不会坐守城中听天由命,经过一番游说,最终说得乔老同意举家逃难,来到江陵投奔吴凡。
目前,小乔一家就住在江陵城中。
而吴凡有一次和小乔闲聊时,无意中说起赵云目前正在桂阳劝降赵范这件事,小乔立即就想起赵范为赵云提媒这个剧情。实际上,小乔对三国的历史剧情还不如吴凡记得多,但是,女人天生就对男欢女爱这类事情特别上心,由此,赵范向赵云提媒的这件事,小乔却是记得十分清楚。
再说赵云,听吴凡冷不丁问出这个问题,不由得愣了一下,想不明白吴凡怎么会知道这件事,又为什么要单独就此事询问自己。不过,吴凡现在是他的顶头上司,纵然想不明白,也是必须得回答,因此在稍稍一愣后,赵云如实道:
“没错,确有此事。”
吴凡听到赵云这句回答,脸上已是有些喜色,继续问道:
“你可是答应了这件婚事?”
赵云以为吴凡是在怀疑自己的作风和工作态度问题——劝降失败,是不是因为把心思都放在女人身上了——因此正色道:
“回都督大人,云并未答应赵范所提之亲事,此次劝降失败,与这件婚事也全无半点关系。还请都督大人明查。”
怎知吴凡听完后却是哈哈一笑,道:
“子龙此言差矣。此次劝降赵范未成,其原因与这婚事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这桂阳城不论派谁去劝降,都难以说成,唯有子龙前去,却可令赵范举城归降。”
吴凡这番话说得非常有信心,别说是其他众位将臣,就连郭嘉都有些诧异地看着吴凡。这也难怪,郭嘉就算情报收集工作再怎么专长,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派驻在桂阳的谍报人员还没把近几天的桂阳城情报送回来,郭嘉对于吴凡所说的这一切自然是无从知晓。
赵云对吴凡这番话更是惊疑不已,疑惑地道:
“都督大人,云此前刚刚将赵范手下两员僚将击杀,那赵范必然对云恨之入骨。如此,云又怎能说得赵范归降呢?难道都督大人有何妙计不成?”
吴凡呵呵一笑,道:
“妙计谈不上,其实就是子龙你点个头的事情。”
赵云听得越发糊涂,道:
“云资质愚钝,还望都督大人明言。”
吴凡道:
“只要子龙同意赵范所提这门亲事,则桂阳城即刻归属我军。”
赵云一听这话,顿时摇头道:
“都督大人,若如此,此次劝降赵范之任务请恕云实难为之。”
吴凡其实早就料到赵云必然不会同意这样去做,但是,却故意表现出不解的样子,问赵云道:
“子龙如此决绝,可是因为赵范所提媒之女子不够美艳?”
赵云摇头道:
“非也,此女子之容颜堪称绝美,万里难寻。”
吴凡又问道:
“若如此,可是那女子身患恶疾?”
赵云再摇头道:
“非也,此女子体态健康,并无疾病。”
吴凡再问道:
“又或者,那女子为人轻浮,水性杨花?”
赵云这次却是叹道:
“此女子为亡夫守寡已三年,深居简出,绝非那种品格低贱之人。”
吴凡这时表情更显困惑,道:
“既然如此,不知子龙缘何对这门亲事却是如此决绝呢?”
吴凡手下的其他众将也是一脸困惑地看向赵云,不知赵云到底会说出什么原由来。
却见赵云道:
“此中原因有三:我与赵范已经结拜为兄弟,其兄即是我兄,其嫂即是我嫂;此女子恰恰就是赵范的嫂子樊氏,云若娶之即是乱人伦之理;此一也。其夫已死,其再嫁之,有失大节;其二也。赵范目前尚未归降我军,其心难测,云岂能因枕席之事而坏曹丞相平定天下之大计?此三也。”
这三条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听得众位将臣连连点头,虽然心中都对赵云舍弃这么好的亲事而有些遗憾,但又不得不打心里佩服赵云的人品和虑事周到。
唯有吴凡,无所谓地笑了笑,道:
“子龙言重了。先说你与赵范,既结为兄弟,又何需互相猜忌?若是互相猜忌,又何以兄弟论之?此情即非兄弟之情也。再者,你们二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冠以兄弟之名罢了,加之前面之说,将其嫂视之为汝嫂,实为矫情也。”
“再说我大哥,虽怀天下之志,却历来喜好成人之美,尤其对促成秦晋之好更是乐此不彼。此事若是说与我大哥,我敢保证,我大哥不但不会怪罪你,反而还会有所封赏,你信也不信?”
“至于这第二点,其夫已亡三年,尸骨已冷,其妇再嫁并无失节。况且,我听说赵范曾数次向樊氏提起再嫁之事,樊氏便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