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唔,不错,不错。能想到这点很不错。”龙谦点点头,“不管他们狗咬狗了,你说,朝廷要动武,先动哪儿?”
“山东。不拿下山东,北洋的主力就不能南下……”
“完全正确。行,你没有让我失望。山东局势将引发全局的变化,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再准备!”
“是。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打听……”
“什么事?”
“司令,您如何处理新宁事件?”
“这件事啊……”龙谦叹了口气,“我会处理的。”
新宁是广西一个县治,位于南宁以南。第十镇十九协翻越大山西进广西,突然出现在与陆荣廷部对峙的义军后路上,立即扭转了局势。
立功心切的冯仑指挥三十八、三十九两标神速北进,在太平府以南将南撤的义军主力击溃,黄兴不知所终,大约有两千名义军被俘,后分别关押于三十九及周毅随后带去广西的三十七标部队。周毅第十镇司令部、二十协司令部及三十七标进入广西后,三十九标则脱离十九标指挥归于二十协,三十七标则回到冯仑指挥之下。12月19日,驻守新宁看押战俘的三十七标二营部队上报战俘暴动,二营将所有关押的四百七十三名战俘全部枪杀于新宁战俘营。恰好新宁有一座天主教堂,此事被法国神父所披露,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司令,舆论最近对您很不利,我是担心朝廷会拿此事做文章啊。”胡宗玉说道。
“朝廷是不会追究此事的。他们巴不得我杀光革命党。但你说的没错,这笔血债总要偿还。冯仑太让我失望了。”
第三节老袁赋闲和陆军部计划
在大清帝国皇权格局骤然变化中,第一个感到恐惧的当属袁世凯。他现在很羡慕远离朝廷令中枢鞭长莫及的龙谦了。
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以载沣为首的年轻皇族反复掂量,决定先除掉袁世凯,再解决龙谦。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维系爱新觉罗氏统治权的唯一选择。换做其他人也是一样的结果。
铁良等人明知载沣处置袁世凯带有为他那位受尽凌辱不明不白死去的皇兄报仇的意味,但这个次序却是正确的。
朝廷面临三个汉人的威胁,第一个就是身居军机大臣要职的袁世凯。拿银子喂饱了那个吃里扒外的老混蛋奕劻,京畿陆军将领及数省督抚都是他提拔,不干掉此人,朝廷永无安宁之日。第二个当然是龙谦,虽然他从前年底连续扑灭了南方革命党的武装暴动,但广东山东连续爆发的危机,足以证明这个被太后一手提拔重用的海外归人也是个包藏祸心的坏种!但其手握强兵,远离朝廷之控制,除了遣死士谋刺,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押后处理。最后就是孙文黄兴的革命党了,谢天谢地,这帮人连续遭受失败,已经伤筋动骨,估计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想明白步骤,载沣开始谋划袁世凯了。他指示自己的授业恩师李殿林主笔,写了一份准备将袁世凯置于死地的谕旨,其中“包藏祸心”“图谋不轨”等措辞显示出载沣对袁世凯的刻骨仇恨。但是,谕旨必须经军机处同意才能颁布。这也是朝廷的程序。军机领班奕劻立即表示反对,奕劻说事关重大,必须再加审度。实际就是反对。
载沣找了他的嫂子——地位骤然提高的光绪皇后隆裕太后,才貌均极为平庸的隆裕太后虽与光绪没有多少夫妻之情,但也为光绪感到憋屈。于是招来奕劻当面询问,奕劻对抗的办法就是长跪不起,一言不发。隆裕太后很生气,转而找张之洞,张之洞本来就是慈禧用来钳制袁世凯的棋子,但张之洞对隆裕说。对于袁世凯。可以革职,杀之不妥。他讲了理由,新帝登基,轻于杀戮。于政不利。张之洞背后的台词就是担心北洋军发生兵变。
载沣虽然报仇心切。但为人并不糊涂。于是以军机处的名义秘密致电北洋军汉族将领,他没有问袁世凯的铁杆段祺瑞冯国璋,而是问了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两人很快回电。“请勿诛袁!如必诛袁,则先请解除臣等职务,以免士卒有变,致辜天恩!”
载沣只能退让了。于是,事前拟好的措辞严厉的谕旨,最后被修改成了这般模样:“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意。”
袁世凯一条腿受过伤,走路有些地不平。如今竟被说成步履维艰,不能上朝了。
1909年元月2日,命袁世凯回家养老的上谕正式发布。
上谕发布的第四天,袁世凯黯然离京,带着家眷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在前门火车站送行的只有学部侍郎宝熙、礼部郎中端绪(两江总督端方之弟)、宪政编查馆候补京堂杨度等寥寥数人,景况是够凄惨的。袁世凯在天津小住数日,便启程回了河南老家彰德北关外的洹上村,在那栋原属大盐商何炳莹的豪宅里做起了寓公。
从朝鲜出名,一路扶摇而上位极人臣的袁世凯暂时淡出了历史舞台。
顺利打赢了“袁世凯战役”,极大地提振了载沣们收归军权的信心。现在,载沣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后一个大威胁龙谦了。
时间慢慢滑入1909年的夏季,在各地为开国会,加快立宪步伐争吵不休时,朝廷终于决定解决龙谦问题了。
中枢的思路还是找龙谦茬子,然后就势免掉龙谦的军职。
但这个茬子却不好找。龙谦率军南下,连续平定了湘赣及两广的叛乱,龙谦部实实在在为清廷立下了大功,而且是野战功勋。满清以武立国,本来极为重视野战功勋,在太平天国之前,消灭几百人的土匪都是了不得的大功绩,但太平天国和之后的捻军是祸及全局的大乱,因此造就了湘军和淮军割据天下和中枢受制于地方的局面,一般的战功就有些拿不出了。假如提前一百年,龙谦的功劳绝不是一个三等伯而已。
但现在不是找功劳而是找过失。最大的过失当然是轰动一时的十九协杀俘一案,但那是第十镇的问题,如果将第十镇的问题归于龙谦名下,那就等于承认龙谦对于第十镇有指挥权。袁世凯虽然离开了,但对第十镇的渗透工作被陆军部尚书铁良亲自接掌,铁良当然不愿“自毁长城”,于是,找来找去,又将惠州血案翻了出来,准备从王明远入手,然后连及龙谦。
载沣不同意这个法子,“此法定会贻笑天下。第十镇分出后,龙谦不足虑。关键在山东,良弼连续奏报,山东巡防营第一根本无法控制,第二实力极为庞大。良弼奏报,上个月未经其许可,宁时俊擅自发起规模庞大的演习,除驻扎在德州一线的叶延冰部,山东军动员兵力超过了万人!尤为可虑的是,他们可以迅速召集业已复员回乡的老兵归队,并且预授了番号!”载沣说到这里深有忧色,“山东事实上已经独立了!几年里,朝廷根本不知道山东的真实情况,杨士骧该杀!山东的大员们统统该杀!据良弼估计,山东军实有实力绝不止一个镇!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应当立即解决。不解决山东,广东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无济于事。”
荫昌同意载沣的判断。他认为是山东连接南北的枢纽,又紧靠京畿,地理决定了不容有失。载沣先解决山东再解决广东的次序完全正确。
这就偏离了铁良拿龙谦开刀的计划,这也罢了,山东威胁京师,解决了最好。关键是不知该如何办。
还是铁良出了个主意,建议授予山东军陆军第十一镇的番号,然后借口西北国防力量严重不足,调十一镇西出陕甘。如果就范,局面自然大为改观,如果抗命不从,中枢便有了名正言顺出兵的依据。
但十一镇的组建却不能再像第五镇和第十镇了!铁良建议委任王怀庆为十一镇统制官,宁时俊为参谋长,叶延冰及陈光远分任第二十一及二十二协协统。
陈光远是北洋宿将,目前担任第四镇第八协协统,算是平调。
在夺权的同时,也给山东留了一点面子。如果山东就范,铁良还是希望将这支实力不俗的军队纳入中枢体系。叶延冰是龙谦连襟,留下叶延冰的军职,不会过分刺激龙谦。
铁良当然要做好山东方面不就范的准备,那就要用军事解决了。目前京畿方面有第一、二、三、四共四镇兵力可用,但集结需要银子和时间。荫昌受命做了计算,认为至少需要军费三百万且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为遮人耳目,陆军部决定举行一次会操,将准备用于山东方面作战的四个新军镇集结于保定至天津一线,其中,陆军部将战力号称北洋第一的曹锟第三镇调至衡水,占领进攻山东的出发阵地。
铁良特别提到了广东。他现在相信龙谦仍然遥控着山东,因而必须做好对付龙谦的准备。他的计划是多管齐下,首先加强对第十镇的控制,用第十镇来牵制第五镇。其次是让凤山努力掌控的广东巡防营,铁良建议成立广东混成协,以北洋老将蔡成勋为协统,协助凤山。最后一个就是第八镇及第二十九混成协了。铁良认为,如果龙谦率第五镇北上支援山东,第八镇及第二十九混成协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就战斗力而言,第八镇在彰德秋操中已经得到证明,如果张彪第八镇与黎元洪第二十九混成协全力抵御,完全有可能将龙谦挡在湖南击败之。
满清的年轻权贵们用冷静的态度估算了北洋与山东的军力对比,认为动用四个镇的北洋军完全有把握武力解决山东——只要德国人不介入。
所以,铁良要求外务部做好外交方面的斡旋,确保列强,特别是英、日两国全力支持中枢的平叛。
关于武力解决山东的会议是在陆军部召开的,参加会议的人很少。但主持会议的铁良还是强调了严格保密。事后,铁良向摄政王载沣报告了陆军部的计划,获得了载沣的批准。
现在,载沣已经是满清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了,皇帝还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屁事不懂,上面少了太后的羁绊,虽然有个地位尊贵的隆裕太后坐在那里,但隆裕太后无论是威望还是手段,都无法与慈禧相比。
载沣甚至没有将陆军部的计划拿到军机处讨论,便全盘照准了这份计划。
于是,陆军部发出命令,一方面启动直隶会操,另一方面,召张彪及黎元洪回京做面对面的布置。同时被召回的,还有在山东苦熬日子的良弼。
在这场规模巨大的军事筹划中,铁良没有动用江苏第九镇,其原因是铁良认为该镇官兵,特别是下级军官受排满思想侵蚀严重,不太可靠。
第四节各方
ps:今日两更,待会儿还有一更
腐朽没落的清廷永远不可能做到彻底的保密。
时间进入6月,随着陆军部“直隶会操”命令的下达,流言从北京起,开始蔓延全国。
6月14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了朝廷不同寻常的军事调动后的秘密:摄政王在拿掉袁世凯后,将用武力“收回”山东,直隶北洋军一反常态的军事演习,针对的正是山东。
《大公报》是北方发行量数一数二的大报,影响力广泛。这篇文章一出,舆论立即大哗。朝廷控制的报纸首先发声,第一否认有收复山东之军事计划,第二责问《大公报》的消息来源,认为《大公报》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居心不可问。
《大公报》自然不会只“挨打”不还手�